天天看点

“无与伦比”的冬奥,北京承担了什么

冬奥会专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口中的“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已落下帷幕。本届冬奥会期间,冬奥和城市医疗服务两不误,北京卫生健康系统做了什么,最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获得了详细解答。

全链条、高标准

调度统筹“一盘棋”

冬奥会期间,赛事运行管理的高效和周密给全世界各国运动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仅冬奥会医疗防疫保障服务这一个“切片”,就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盘棋”的统筹协调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冬奥会保障期间,为加强统筹调度,北京市将医疗防疫作为关键任务纳入冬奥会每日调度内容,强化涉奥场所、急救和定点收治医院之间的有效对接,及时研究部署、协调对接医疗工作,推动医疗救治有关任务举措落地落实;并建立了市区、定点医院与涉冬奥场所三级运行保障指挥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

有了管理体系,还要周密制订保障方案。据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及延庆赛区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细化了25家医院和两家院前急救机构任务分工、涉奥人员医疗服务流程、医院感染防控要求,明确签约酒店、集中驻地医疗室设置、人员配备、药品配送、转会诊等要求,提供全市统一的多种形式语言翻译和心理咨询服务;建立赛时应急医疗救治协调、急救转运车辆调配、三级后备应急队伍、收治床位应急调配、血液应急保障、应急值守6项机制,统一信息报送内容、方式,规范诊疗行为与救治信息管理。

据悉,冬奥会期间,医疗保障以最优资源承接。根据冬奥会赛事项目运动员受伤特点,精准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7家牵头医院以及16家配合医院、两家院前急救机构,共选派1300名医疗骨干负责场馆医疗保障。入境无症状感染者专用隔离的酒店,也从知名传染病诊疗机构等挑选医疗护理骨干进驻开展工作。

此外,35家医疗机构储备场馆医疗后备人员658名,储备入境无症状感染者隔离设施医疗保障人员160名,18家定点收治医院备勤人员日均超过1500名。从全市抽调54个院前救护车组、20个院内救护车组纳入北京急救中心统筹……作为“预备队”的应急医疗救治,更是以北京全市医疗资源为范围统筹安排。

全方位、高水平

医疗服务有“梦之队”

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还精准制订医疗救治方案,持续完善医疗救治流程,不断提升医疗救治效率和水平。

赛会期间,每天有100辆救护车组在岗值守,安排全地形越野救护车在延庆赛区应对降雪天气,两架救护直升机随时待命,按照场馆医疗救治需求可及时将伤员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2月10日,高山滑雪中心通过救护直升机将1名受伤瑞士运动员转运至延庆医院,用时仅8分钟。

保障北京冬奥的医疗团队,堪称“梦之队”。有10名院士、63名市级专家、院内专家组的三级专家保障机制,随时为运动员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有从全市抽调的骨科、创伤外科、心内科23名专家支援延庆医院实施各类手术;定点医院全面实施涉奥伤病员院内会诊机制,多学科协作(MDT)贯穿诊疗全过程。

而对冬奥医疗保障来说,仅有高水平的医疗和快速度是不够的。冬奥会的定点医院还持续分层组织开展了冬奥知识、英语知识、滑雪技能等的培训。全市医疗机构选拔了60名具备一定滑雪基础的医生,连续3年开展滑雪技能训练,以达到国际滑雪救援水平。

救治要用血?不怕。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延庆区中心血站、定点收治医院等都提高了血液库存,并建立跨省市血液调剂机制,确保赛时用血。

诊疗沟通难?不怕。8种语言对照的《医疗卫生常用外语服务手册》提供纸质和微信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的外语翻译志愿服务合作平台,提供英、法等8种语言的线上翻译服务。

全流程、高质量

疫情防线细致到“无缝隙”

冬奥会叠加全球新冠疫情,让疫情防控成为办好北京冬奥会的头等大事。如何精准施策,筑牢疫情防线?北京市设想了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严控每一个风险点,把防线拉满全程,做到无缝衔接。

闭环内外实施分类就诊,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北京市要求定点收治医院实行“一院一策”防控并持续督导检查,最大程度防范医院感染。于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将1.2万平方米独立病房楼改建为冬奥医疗保障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腾退 104张床位改造为冬奥专区……远程视频广泛应用,医护人员与闭环内伤病员的直接接触少了;全环节视频监控,关键环节进行视频实时查看和及时回看,做到了查找漏洞、即时整改。

根据涉奥人员数量,综合考虑国外奥密克戎突变株传染性情况,预估涉奥无症状感染者隔离设施需求,北京市还结合场馆、酒店驻地分布储备了6家475间无症状隔离设施。同时,该市成立市区两级医疗专家组、感染防控专家组、联络组、信息组和隔离设施指挥部,组建医务团队,完成院感、文化语言、服务规范等培训,组织管理、临床、院感及卫生监督人员累计督查11次,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全务实、高实效

冬奥和城市医疗“两手硬”

既是本届冬奥会的东道主,又是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区,在有力有序保障奥运的同时,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也是北京卫生健康系统的一道“必答题”。

对此,北京市的答案是:统筹各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利用北京安贞医院的核磁和CT设备,为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提供影像检查,减少大型医疗设备配备;通过相关企业赞助医疗设备使用权,满足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需求;通过招标租用相关医疗器械企业的手动除颤监护仪150台和购置负压吸痰器150台,仅用27万元就解决了153家签约酒店、集中驻地医疗室急救所需设备。

同时,该市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医疗保障效率。据介绍,此次冬奥会的竞赛场馆配置了5G救护车,用于运动员和危重症伤病员的转运。转运途中,救护车组医护人员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就能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定点医院,让院内专家同步掌握病情,实现上车即入院,极大提高了急救效率。

北京市还统筹考虑冬奥会与城市医疗保障、疫情防控需要,细分了定点医院任务,结合定点医院冬奥诊疗专区设置情况,仅停诊了两个诊疗量较小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冬奥医疗保障床位原则上控制在200张以内,所有定点医院在冬奥会期间都在对社会开放。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医疗救治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做好医疗相关无障碍设施改造配置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卫生健康委主任于鲁明表示,“想在接下来的转换期和冬残奥会也交出完美答卷,必须时刻保持这份‘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姚秀军

编辑: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闫龑

来源 || 健康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