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制图/杜卉

文/王国光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2月25日版面图

【编者按】

新春佳节,数万副新鲜的特色春联装点着惠州的大街小巷、城居农舍,营造出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象岭飞云追好梦 鹅城丽日照初心”“东岸奇兵兴粤海西湖喜雨润城乡”……这些充满惠州地域文化特色的词句,正是惠州多年来推广楹联文化的缩影。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赋予了惠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楹联便是其中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当前,惠州充分运用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努力创建全国和省“楹联文化之市”,发挥楹联的作用,服务惠州城市发展。(李海婵 李硕洪)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东坡祠联:“名重三朝 事业文章光宇宙;泽深五岭 冠裳庙貌壮湖山”(清·莫春晖) 刘汉新 摄

楹联,又称对联等,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传统的文学艺术。它以工整、精巧的文字、平仄相押的格律特点,从古代骈文、诗词类分流而出,又有别于骈文、诗词其他文学艺术类。

惠州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的最早楹联出现在宋代,兴于明,盛于清,至今仍流行。惠州楹联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仅《惠州楹联集锦》便选录已故惠州人创作的优秀楹联和已故外地人有关惠州的优秀楹联780副。当中涌现了大批著名的联家,如伊秉绶、宋湘、梁鼎芬、江逢辰、邓承修等。

壹 宋代惠州楹联 极具山水人文特色

楹联起源于周代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春联者,即桃符也”。《淮南子》《后汉书·礼仪志》及清代《燕京时岁记》有志。直到宋代,楹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由于宋代普遍使用纸张,逐渐用纸写联而取代了桃木板。人们用它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楹联在明代开始盛行,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惠州楹联的产生和发展,大致也遵循上述这一基本规律。最早的楹联出现在宋代,极具地方山水人文的特色。据方志、古诗文集所记载有五副:

“半径雨余香稻熟 丰湖波暖鲫鱼肥”录自苏东坡的《晚香堂苏帖》。联中的“半径”,指北宋惠州太守陈偁固筑西湖后所题“惠阳古八景”(今西湖古八景)之“半径归樵”。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惠州西湖楹联“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宋·佚名) 李运花摄

“丰湖十里 面德有邻堂而环合;东溪千顷 并思无邪斋以落成”,为南宋三朝宰相留正题于惠州水东白鹤峰“东坡祠”内。

“湖送钟声归鳄海 溪流帆影过龙门”,为南宋吏部佐郎官廖德明(今福建南平人)题于龙门(今惠州属县)麻榨镇潮溪古庙。

“天未晓烟藏古寺 海中初日射楼台”“古木阴中藏洞府 乱云深处出楼台”均为南宋连州知州留元崇所撰,题于罗浮山朝元洞南楼寺。

元代为惠州方志断代时期,联仅存一副,联脉给人以“若断若续”之感。联为“喜仪喜仪 三分六厘 接者贪财 无接受气;薄桌薄桌 两碗三桌 来者贪杯 不来薄却”,为元末惠州一刺史与神童王智可共作,载于明中象山县主薄王凤歧修《水北王氏族谱》内。明初,王智可官至江西按察道幅史。

贰 明清楹联创作 题材丰富艺术精湛

经过元代的低谷,明代惠州楹联有如“山穷水尽疑无路,忽遇桃花源”之境。据《惠州楹联集锦》收集,明代惠州楹联流传下来的有23副。因时代久远,遗漏也不可避免。

明代惠州楹联涉及题材,既有风景、亭楼、祠庙,又扩宽到府署、民居、村落、石刻、婚庆、述怀等方面。楹联作者多为其时惠州及当朝名人,如韩日缵(博罗县人,明礼部尚书)、姚观民(福建福清人,明广东副使)、王守充(归善人,福建邵武太守)、彭良臣(湖南衡阳人,归善县令)、张萱(博罗人,平越知府)、陈联芳(福建长乐人,南京太常寺卿)、唐尧佐(东莞县主薄)、黄金鉴(新会社院人,湖广参政)。

之所以明代惠州楹联盛行,外在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楹联的喜爱和倡导,内在根源是惠州地方人文历史的厚积。入明后,惠州文人英才辈出,涌现了代表着明代惠州文人最高水平的群体——“湖上五先生”(叶萼、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杨起元),道德、著述、勋业名扬海内。

清代大力提倡和推崇汉文化,楹联的创作达到了黄金时代。惠州楹联也是如此,惠州府及各属县地纷纷借此东风,将地区楹联创作推上更高的台阶。

据《惠州楹联集锦》不完全统计,清代惠州楹联有310多副,占该集总联数之40%。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内容和形式更广泛多样化,如 “景观联”“喜庆联”“庙观联”“宅居联”“商业联”“教育联”“挽联”“志趣联”等,遍及城镇乡村,涌现了大批联家,如伊秉绶、吴骞、宋湘、梁鼎芬、江逢辰、邓承修等。

清代的经典楹联,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从艺术角度看,都是非常精湛的。如西湖横槎小隐联“纵目长塘悬怪石 快心半径泻澄湾”(清叶维阳,归善人,南明中书舍人,入清隐居)。半径归樵,为北宋惠太守陈偁题惠阳古八景之一,叶联题古景之奇,又隐喻其不仕清廷心志,“怪石、快心”足以明志。

西湖孤山六如亭纪苏东坡侍妾王朝云联:“从南海来时 同上江楼 回首残云迷蜀道;自东坡去后 独留香冢 伤心寒月照苏堤”(清邹戴尧,广西宾州人,光绪十一年举人)。邹联赞苏东坡侍妾王朝云不因东坡贬谪惠州,千里追随至死不渝,品格高尚,也表明联人对其的不幸深表惋惜和敬仰情怀。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龙门县永汉镇王屋村文佑王公祠联:“大块假文章,千盏灯花光北斗;阳春召烟景,万株火树耀南天。” 古瑜摄

叁 二十世纪前期 赠联挽联情怀悲壮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州楹联的创作有210多副,占《惠州楹联集锦》该集总联数27%(佚代、佚名不计在内),内容和形式大致相承清代。因其处于大变革时期,有不少赠联和挽联,最大的特点便是充满悲壮激烈情怀。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陈毅、叶剑英、叶挺等人都曾为惠州或惠州籍名人题联。

康有为题元妙观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

性情所得末能忘言

孙中山赠邓演达联

养成乐死之志气

革去贪生之性根

宋庆龄挽邓演达联

粤不死 鄂不死 建康惨死 精神不死

事长存 名长存 宣言幸存 浩气长存。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惠城区三栋镇演达学校联:“镜人兴学惠桑梓;演达精神励后人” 李运花摄

纵观惠州楹联文化发展史,各县区城乡史上联创丰富,却因未曾收编入集,散落于历史岁月中。近年来,楹联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让不少尘封的古楹联重现。2016年,惠州发动各阶层文化人士,收集流传于民间的各类楹联780副,编成《惠州楹联集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还与各县区诗联学会合作集编撰的书集,如《惠城风韵》《惠阳诗词》《博罗风韵》《松溪诗词》《龙门对联》《仲恺风韵》《大亚湾风韵》等,不断立足于本土,开辟一条新的探索之径。

【文脉走访】

记录家族“密码” 体现血脉亲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每逢新春佳节,惠州老城区的家家户户大多都保留着大门口贴楹联的风俗习惯,一副副喜庆春联也带来浓浓的年味。“所有楹联都是家族密码”,熟悉这一传统的人,只要看一眼对联,甚至就能知道这户人家的祖先来源。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惠州大量民居楹联藏有“家族密码”刘汉新摄

在桥西北门大街25号,昔日的“中营守备营”旧址——苗屋门口上悬一对红灯笼,一副“春浓北廓 派衍东阳”的对联粘贴大门两旁。“这副对联300多年没有更改过,”据苗家后人苗理洁介绍,其先祖受命从浙江东阳来惠州履职戍边,后人定居北门街。这副楹联正是苗家对故土和根的追溯、眷恋,也是苗氏祖先践行精忠报国精神的印证。同样的,在桥东的铁炉湖裘屋,可以看到张贴着一副“铁湖春满 渤海源长”的对联,据介绍,渤海是裘氏郡望之所在,如今居住在惠州铁炉湖,也是让子孙后代不忘自己的根源。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桥西苗屋对联“春浓北廓;派衍东阳” 惠州市民协供

除了对故土的追溯纪念,不少楹联还表达了古建筑历史由来,或是寄托着对后人的谆谆教导,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如横沥镇墨园村围门联:“墨以名乡 翰墨生香沾帝德;园能乐土 田园大有籍神恩。”这是一副嵌名联,上下两联的首字合在一起为“墨园”二字。

分散在各地的、大量的宗祠几乎都有说明宗族渊源与传统的楹联,主要展现家族荣光、家规家训,体现了浓厚的血脉亲情以及浓厚的家族历史,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如桥西街道的黄家祠门联:“绩著循良第一 家传孝友无双”等。

【文脉专访】

争创全国和省“楹联文化之市”

惠州楹联艺术影响深远,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如何充分挖掘、整理、运用好楹联文化资源,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对此,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罗胜全。

【惠州文脉·风物】历经千年,惠州楹联文化延绵不绝

春节前,楹联爱好者为水北居民挥春 曾艳梅 摄

羊城晚报:您认为,楹联文化对于惠州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推广普及楹联文化?

罗胜全:人们常说,“有水井的地方,就有楹联”,可以说楹联是传播最广、使用最广的文学样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春联、节日联、婚喜寿庆联等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楹联简短精美,是最浓缩的历史。如,“岭东雄郡,梁化旧邦”只用八个字就将惠州的显赫地位、厚重历史讲述清楚;“人文古邹鲁 山水小蓬瀛”则阐述了惠州的人文荟萃和山川秀邃。两副短短的对联,就足以成为惠州的地理标志和文化名片。弘扬和普及楹联文化,有利于宣传惠州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山川湖海。

楹联还通过对风景名胜、祠堂庙宇等场所的题咏镌刻,以固态文字表达出价值取向,代代相传。如,水北村王氏祠堂一句“兰亭日暖 荔浦春浓”充满了诗意,既赞扬了祖先的无上荣光,又赞美了居住地的盎然春色。弘扬和普及楹联文化,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

经过多年来不断推广楹联文化,惠州楹联创作队伍涵盖老中青,从00后到90岁高龄都有。慢慢地,00后逐渐成为中坚力量,老一代也在不断学习,如86岁的李林根学习使用手机创作推广楹联文化。冬奥会期间,他几乎每天都有新作,放在微信群上讨论。

羊城晚报:惠州联创丰富,但也有不少濒临遗失的楹联文献,有没有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楹联资料?

罗胜全:楹联散落于祠堂庙宇、门楼石壁、千家万户。随着时代发展,大量的好联未被收集成册,这给搜集和整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我们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与文史专家沟通,开展记录整理。如《惠州西湖楹联集》记载了200多首古联,走访了179个西湖景点,其中不少古联都是首次整理记录下来。如,元妙古观的“惠府三清境 丰湖众妙门”(佚名);古建筑永福寺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通过挖掘文献史料,整理出了“往来资白业 谈笑出红尘”(清·宋湘)等三副楹联。惠州是文化富矿,楹联资源丰富,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我们仅仅只是挖到表层或一角。如,罗浮山至少深藏着上千副历代楹联,散落在民间的大量民居、祠堂庙宇中,有待挖掘整理。

当然,我们不仅仅只是收集一副楹联几行字,还会详细地记录整理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赏析评论以及现场拍照留存等,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基础性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在考虑将这些文史资料通过电子化数字化保存,建立电子资料库,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共同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长远打算。

羊城晚报:学会多年来致力推广楹联文化,成效明显。您认为,惠州在创建全国和省“楹联文化之市”的工作中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罗胜全:创建也是生产力。当前,我们在诗词和楹联收集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得到了广东省楹联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等相关组织的高度肯定,正在努力推动创建全国和省“楹联文化之市”。相信以创建为抓手,以创作为基础,以联教与交流为助力,可以带动惠州楹联文化的发展创新,丰富城市文化价值,打响城市知名度,有利于惠州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

目前,惠州楹联文化底蕴、楹联创作与创新能力已基本具备申报的条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引领创建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文脉链接】

历代联家咏西湖

西湖作为惠州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引来了历代联家吟咏不绝,描绘或寄情于西湖的佳联不断。惠州文史学者吴仕端著作 《惠州西湖艺文丛谈》中收录了一篇《漫谈惠州西湖楹联》,其中详细记述了西湖及其周边的经典楹联。

吴仕端写道,惠州西湖中,不少寺观亭台楼榭院宇,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不少楹联。由于自然景观的优美,山川清淑,深感人心。因此这些楹联当中,很多称得上上乘佳制,颇堪一述。

吴仕端先从丰湖书院中的楹联谈起。书院大门有一副宋湘的石刻联,联语为:

人文古邹鲁

山水小蓬瀛

此联工稳典重,字迹秀劲,书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西湖屡经劫火,此联算是仅存的硕果,成为鲁殿的灵光了。

其次,大堂和澄观楼上,从前还挂有两副也是宋湘氏撰作和书写的长联,因为是木刻,早已失去,已经“今无其器存其辞”了。其中,大堂的联云:

万间广厦庇来新 问秀才老屋深灯 他日几逢贤太守

千顷平湖游者众 看后起洙情沂思 有人重起古循州

上联是对郡守伊秉绶规复和扩充丰湖书院的热情歌颂。“万间广厦”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宏愿,借此来赞美“贤太守”。下联是期望后来的人能继继绳绳,振兴文化,培养人才。这分明是该书院重修落成之初写的,对诸生训海,对来者的期望,极其恳挚。作者的胸襟抱负,也就从中可以体现出来。

除了丰湖书院,吴仕端还列举了景区内朝云墓、点翠洲、红棉水榭等地的楹联,联家包括伊秉绶、梁鼎芬、林绍龙、陈维、张友仁、江逢辰等大批官宦名流、文人墨客。

吴仕端认为,楹联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这种艺术体式为人们喜闻乐见。应该承认和掌握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妙用,让楹联服务于旅游事业发展。

楹联文化正在接续传承。2021年,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在收集原景区古楹联及在挂楹联的基础上,广泛征收新创楹联,最后选定五千多幅,编成《惠州西湖楹联集》,引发关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