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毛|天衣无缝

三毛|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

文|三毛 图|网络 编辑|烈马青葱

朋友常常笑我,说我的家等于卡夫卡书中的“城堡”,轻易不请人去,可说永远也不给人进去,总结一句话:“管得好紧。”

每听这种话,总是笑着说:“嗳,没有碗给你们吃饭呀!”

等到有一次由民生东路的房子移到现在定居的家来时,搬家工人对我说:“小姐,你的碗怎么那么多呀?才一个人。”方才发觉,自己的碗盘实在太多了,如果客人肯用这种粗碗吃饭,请上十几二十个人根本没有问题。

奇怪的是,一直把这些东西看成宝贝,反而忽略了它们的实用价值。这就失之太痴,也不合自然。

后来家居生活中,开始用这种老碗装菜装做,每用到它们,心里会对自己说:“真奢侈。”那种碗,最好不放白米,加些番薯签进去煮来盛,可能更富田园风味。

就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想到小摊子上的肉羹面线,深夜里捧了这个大碗,穿一双木屐,把整条安静的巷子踏出卡卡、卡卡的回音,跑到好远的夜市去买面。当我把这种大花碗递给老板娘时,她笑着说:“呀唷!小姐,我这保丽龙做的碗没有细菌啦,你这种古早碗,看起来就怕死人呢。”

我捧着那碗冒着热气的面线,又一路卡卡、卡卡的走回来。那条巷子,因为加添了这唯一的拖板声,反而更加衬出它的寂静。

照片中的左上方那个蓝花大碗,是在淡水的锅碗店里找到的。那家店陈设的气派很大,由里而外,放满了各色各样的食具——都是现代的。幸好那位老板娘大发慈心,也具文化水准,沟通起来又快又干脆。她,蹲在柜子底下拚命的替我翻,翻出了十几个同样的老碗来。说是同样的并不精确,当年,那些花彩可是手绘的,看似相同,其实细看上去,又没有一只是一样的。也因为这十几个老碗,使我和这家人做了朋友,每去淡水,必然去打个招呼,问候一声才走。

有趣的是,有一年回国,跑到台南新营去看朋友,朋友问我想看什么景色,我说——要看最老的锅碗店,风景不必了。

右下方那一个平平的盘子,就在新营的老店里被朋友和我翻箱倒柜似的大搜索之下,出现了。不是一个,是一叠。

回到台北,把这两组粗陶放在一起,突然发觉它们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一套。

有那么偶尔的一次,一个女友来我家中做采访,我把这种碗里放满了冰块出来,请她在红茶中加冰。这个女友,看见那个碗,大大的羡慕了我一场,临走时,她说:“如果我结婚,什么礼物都不必送,就给我这一套碗和盘。”当时爱友心切,很希望她快快找到归宿,就说:“那你去进行呀!你结婚,就送了。”

自此以后,每次跟这位朋友打电话,总是探问她有没有好消息。朋友说:“咦!我不急,你急什么?”

我哪里是急什么别人的婚礼呢。所担心的是,那个女友一旦找到了饭票时,这套碗可得立即送去给她装饭呀!

三毛|天衣无缝

作者简介: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