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作者:张达彦

随着特斯拉的高歌猛进,智能电动车持续成为风口。“造车”不仅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更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尽管很难承认,但过去几年里的大坑表明:打造智能电动车,并不是传统车企的强项。软件工程方面人才的缺乏以及软件项目经验的不足,使得全球汽车版图,正从传统车企一家独大的局面,进入一个多股势力共同争霸的战国格局。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日前,国内知名“果链”公司立讯精密,百亿入股奇瑞系,让本就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竞争局面的汽车市场再掀起不小的波澜。

这几年,撇开曾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新势力倒下了不少不谈,包括立讯精密、华为、百度以及富士康等,掀起了第三轮造车热潮。

不同于此前两轮的前辈们,第三轮新造车者大多是汽车、ICT零部件Tire1供应商,符号性与特征都相当鲜明。当供应商们也冲到了前台,它们背后藏着什么样的逻辑?造车是纸上谈兵还是真刀实枪?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有些是“逼上梁山”

对于立讯精密来说,随着苹果造车步伐的加快,无论是为苹果代工,还是帮助苹果生产相关的汽车零部件,对于已经在果链中间混迹很久的立讯精密来说,都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而接手青岛五道口股份,战略入股奇瑞,和奇瑞新能源组建合资公司,能够帮助立讯精密在最短时间内构建汽车行业相关的体系能力并站稳脚跟。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和立讯精密一样,苹果在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之前不仅亮相了联手台湾本土品牌隆裕打造的多款车型,同时也和吉利成立了合资公司,主攻电动车代工行业。富士康此举被认为是来向苹果证明,其已经有能力自己来造车,为苹果代工也就是小菜一碟了。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对于立讯精密和富士康这样的苹果代工企业来说,为苹果以及其他电子企业代工消费电子产品曾是企业的核心业务。

但问题在于,代工行业利润较低,特别是随着国内用工成本以及整体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很难确保苹果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把生产基地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一旦苹果动了切换供应商的念头,那立讯精密就将面临业务面的地震。为自己在消费电子产品代工之外找到一个新的业务支撑点,是立讯精密和富士康的当务之急。

在立讯精密和富士康之前,华为和百度已经杀入智能电动车赛道。但不同于“果链”公司转换风险,百度和华为有点被逼上梁山的味道。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无论是百度还是华为,在智能联网领域都拥有较强实力。其中,百度的Apollo系统一直是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平台,在多个测试中,并不输给国外同行。但是放眼国内,虽然百度和国内大多数主机厂都有合作,但是将相关合作推动到量产车型阶段的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多了。

至于华为,和百度几乎面临同样的困扰。去年上汽掌门人那段灵魂拷问,虽然引起不小的风波,但的确说出了传统整车企业的心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百度联手吉利,打造集度品牌;华为在和几家整车企业合作的同时,大力扶持小康旗下的赛力斯品牌,尤其是AITO品牌,更被视为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杰作。

有些是“好上加好”

不同于果链企业的急迫,小米,包括之前的恒大、格力电器等,显得更从容一些。大多希望在自己的主业之外,结合国内智能电动车的风口,为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小米造车之所以被各方所看好,一方面是小米本身的实力更强,这里的实力不仅仅指小米的资金实力,同时也是小米在软件工程开发的能力上,即使在和传统车企的对抗过程中也不落下风。

另一方面,小米整合供应链的能力比较强。众所周知,小米通过各种方法,其实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互联网生态。万物互联的背后,汽车只是手机之外的另外一个节点,这种概念上的衍生,相比于从零开始打造的其他竞争对手来说,门槛要低了很多。

更何况之前通过手机以及其他家电的经营,小米在国内已经聚集了数以亿计的粉丝群体。一个不需要很高的转化率,就足以帮助小米赶超目前绝大多数新势力车企的销量,而这也是小米汽车敢于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底气所在。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一旦小米可以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站稳脚跟,从市值角度来说,无疑可以再造一个全新的小米。无论是对于企业短期盈利,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都构成了重大利好。

当前,小米汽车在市场上招兵买卖的同时,也在围绕智能电动车,尤其是自动驾驶领域通过并购以及投资入股,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很明显,外界对小米造车持有更多期待。

既不要想简单了,也不用想复杂了

一直以来,汽车业产业链上,传统整车企业拥有比较大的话语权。即便是像博世这样几乎无所不能的供应商,其实也很难对主机厂的上游地位发起挑战。但是随着汽车“新四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特斯拉和很多互联网巨头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让全球汽车行业面临一个重构的局面。

在汽车“新四化”时代,一方面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方面拥有领先优势的新势力,希望能够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取得更大的进展;另一方面,传统车企需要捍卫自己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同样也在进行转型。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面对咄咄逼人的供应商,传统车企也在加大投入转型。尤其是从最近传统车企招聘的人员里面可以发现,过往占大头的机械工程师正在被软件工程师所取代。像通用、福特,甚至分别出巨资收购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Cruise和Argo AI,帮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弥补和特斯拉以及Waymo这些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差距。

相互渗透的背景下,零部件公司想要获得主机厂订单,除非拥有比较大的技术优势或者极高的性价比,否则整车企业在选择零部件上拥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而一旦零部件公司拥有了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并开始威胁主机厂的地位,那主机厂必然会进行反击。

之前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地位无可动摇,但是从小鹏和广汽埃安扶持中航锂电,到长城、大众、戴姆勒亦或自研亦或收购,和比亚迪一样构建自己的电池供应体系,都是最好的例证。

“人汽”“Tire1不造车,只为帮助造好车”,誓言还是谎言?

供应商到底造不造车,现在还不能一概而论。之前确实存在不少企业PPT造车来恶意从地方政府或者资本市场上圈钱,但也不乏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同时对造车有较明确的规划。

依托以往优势资源,结合自己长远规划,进入造车也就是水到渠成了。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造车这件事,既不能想简单了,也不必想复杂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