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作者:诗词小典

自古“诗人”的头衔身份,往往给人一种文弱之感,似乎偏重于伤春悲秋,或者只会做纸面文章。其实,这是一种有偏差的认知。这些有著名诗篇流传的文学巨擘之中,有很多都是偏重实事、处理政务水平极高的,甚至有非常值得夸耀的军事才华的,比如杜牧等,还有闻名天下的稼轩居士辛弃疾,都在军事上颇有建树,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从军事迹都广为流传。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有唐一朝,民风尚武,有许多诗人在边塞生活时留下了非常多描绘边塞风光与戍守生涯的诗句,皆雄浑磅礴。由此也衍生出了边塞诗派,在盛唐时期全面成熟。这些边塞诗人当中,如高适、岑参等都有不错的军事造诣,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有过亮眼的表现。这里就不得不提北宋名臣范仲淹了。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调任至西北,主持对西夏的军事防御工作,直至1043年边事稍定被调回京城。这三年戍边生活之中,范仲淹曾写下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境界极高,起手两句便被《西厢记》化用,成为不世经典。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苏幕遮·怀旧》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 范仲淹

白话意译:

蓝天白云之下,枯黄的树叶落满地,秋天的边塞有水天一线之景,水面上有带翠绿色的寒烟笼罩。夕阳晚照,水面远处是高山,而无情的芳草,更是蔓延到夕阳之外。黯然思念故乡直至销魂,羁旅的愁思也时时充满思绪,每晚只有做了好梦,才能睡个好觉。还是不要独自站在高楼观赏明月了,一杯杯酒随着愁绪下肚,最终化成了相思的泪水。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这首词上阕写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塞上广袤辽阔,水天一线的景色颇为好看。夕阳西下,将这样的景色渲染的寥落苍茫。没有情绪的芳草,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无边无际的绵延,似乎直去云天之外。诗人句句是写景,然而这些景中,蕴含着无限的愁绪。如水面上那清晰可见挥之不去的寒烟,又如极目远眺也只能望见远山与无边芳草。何谓芳草无情?因为它肆意生长,不知我的愁苦。这芳草又哪里单单是芳草?它一定能伸展到我的故乡吧!以芳草指代不知道我思念的故乡,也以“无情”之说反衬我内心思绪万千的有情,使得上阕景物清隽之中满是愁绪,笔触自然细腻而寓意深远,韵味无穷。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下阕则是抒情。诗人身在边塞戍守,羁旅的客愁就如上阕中一样,清晰可见,肆意蔓延,时时影响着诗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阔别家乡,思之不禁黯然神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如此愁绪的影响下,我早已夜不能寐,偶尔做一个好梦才得以安睡一夜。否则,就如现在这般,独倚高楼,望月忧思。这里的月亮就如同上阕的芳草一般,同样是指代故乡,那个不会给我回应的故乡。我想灌醉自己,或者可以成眠。然而举杯消愁,愁却更甚,最终化成了相思的泪水。此刻望月独酌的我,早已是泪流满面。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全词或明或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无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通篇都围绕着思乡的愁绪展开。所谓的乡愁,在满地落叶中、在极目远眺而不见的“长安”中、如同挥之不去的寒烟,又如同肆意蔓延的芳草;在梦里梦外,在月下樽前;在愁肠里,在泪水中。处处强化这愁绪,只因为这愁绪也是无处不在。然而这首词虽是讲乡愁,却写得荡气回肠,柔处见骨,诗人感情深挚却不见丝毫颓靡,读来倍觉意境高远,余味悠长,令人难忘。

范仲淹在军中戍边,写下思乡词,首句便是经典后被《西厢记》化用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探讨,期待您的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