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名校长指出3点家长秒懂!“双减”后就这么做!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施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国内知名的教育家刘长铭,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多年,获悉消息后,他也希望更多的父母重视起家庭教育。

刘长铭曾任北京四中校长,曾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举措,也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

退休后的他,现任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的总校长,他不是严肃且严格的刘校长,而是孩子们喜欢的大朋友。

近期,他受邀《父母必读》杂志,为广大父母分享他的教育理念,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你诸多帮助。

01

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减负”

谈起孩子的心理健康话题,刘长铭校长表达了他的担忧。

刘校长说,据他多年观察,绝大部分学生的焦虑情绪源自于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母。

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健康快乐,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会越来越多,渐渐遗忘了初心。

当父母不断地往孩子身上施加砝码,却又希望孩子言听计从时,也就堵住了孩子表达和发泄情绪的通道,这样的负担,孩子要如何消解呢?

父母要明白,家庭中的“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什么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是负担呢?

孩子在家里的负担是洗衣做饭,还是收纳清扫?让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就是在帮孩子“减负”了吗?

当然不是!

只有孩子不喜欢的事情才会被称作负担,“减负”其实是父母帮助孩子减少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的时间,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

知名校长指出3点家长秒懂!“双减”后就这么做!

哭着练琴的琴童经常在学琴路上半途而废,机械式刷题的孩子成绩很难提高,究其根本,都是因为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这些事孩子不喜欢,无趣且低效。

一些本可以让孩子快乐的事最后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是因为父母没能将孩子的兴趣引领过来,而是采用了高压式强迫的学习方法,使得孩子心生恐惧,心理弹性失效。

父母在实际行动上的焦虑和压力都是会通过情绪传染到孩子的心绪的,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过沉、过重,他又怎么会飞得高、飞得远呢?

在孩子前行之路上,父母不应该成为帮他们卸下重担的人吗?怎么能给他们继续施压呢?

刘校长认为,学习肯定是辛苦的,但一定不能是痛苦的!

所以他真诚地希望父母可以转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与其焦虑,不如和孩子多一些平心静气的交流,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也带孩子去发现生活。

回归初心,家就能成为孩子休憩的温暖港湾,可以让孩子卸下重担,快乐健康成长。

02

孩子必须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刘校长自己就是个非常富有童心和爱心的人,家中养了小狗和小猫,观察小动物是他的兴趣爱好之一。

通过观察,他总结了很多小狗和小猫对待人类的不同方式,自创了不少“动物心理学”小实验,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刘校长认为,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知道一件事情只要你想做,就成功了一半,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天赋。

有些孩子在运动方面有天赋,有些孩子在艺术方面有天赋还有一些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天赋。

知名校长指出3点家长秒懂!“双减”后就这么做!

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在学生阶段其实一直被低估了,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社交能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的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父母可以将答案脱口而出吗?父母的答案真的是孩子心中所想吗?这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道必答题,很多父母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帮孩子选择兴趣爱好,这些选择通常有功利性,孩子真的会喜欢吗?

其实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去现自己的兴趣,引导孩子将不喜欢变为不讨厌,将很喜欢变为非常喜欢。

有了兴趣爱好的孩子,会自己选择人生方向,自己掌舵的感觉才是最棒的!

03

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生活即教育

“唯成绩论”让很多父母过早地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一吃完饭就催着孩子立刻去学习,洗碗擦桌子等家务活都不需要孩子参与,美其名曰为孩子节约时间,可殊不知这是让孩子与生活割裂开来。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远离生活吗?当然不是,这世界上的一切知识、进步,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那么,让孩子与生活割裂开,不是背离了学习的初衷吗?

其实孩子天生都是爱劳动的,甚至分不清什么是玩、什么是劳动,更不会觉得劳动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相反,被父母“重用”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刘校长给父母总结了几个在家中非常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别看这几件事好像很简单,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知名校长指出3点家长秒懂!“双减”后就这么做!

“线性”记录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件事情连续每天记录,比如水表或电表每天的数值,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种植绿植,每天测量植物的生长变化,可以提前和孩子设定一个记录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坚持记录。

这件事听起来好像毫无难度,但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孩子的收获非常大,最明显的就是孩子能坚持完成一项记录工作,是需要毅力和耐力的。

这种记录中有数量的比对,这就涉及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加上连续数日的观察,孩子很容易将现象与数据挂钩,从而形成一种“直觉思维”,这是他日后做实验研究的一项基本能力。

所以,记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很综合的教育价值。

家庭主题制研究课题

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去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碗,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洗洁精去油污效果很好,就会想,洗洁精里究竟有什么成分可以去油污呢?这就是一个家庭研究课题。

也可以让孩子试着煮鸡蛋、煎鸡蛋、蒸蛋羹、炒鸡蛋等,鸡蛋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做法中会呈现出不同形态,这也是一个家庭研究课题。

又比如,为了防疫,可以让孩子在家里试着做一些消毒工作,顺便聊聊为什么细菌和病毒都害怕酒精?这同样是一个家庭研究课题。

这里提到的每一个课题都有学科交叉,包含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蕴含着学科交融的大学问,这样的启发式家庭生活学习法,不比枯燥地刷题有趣百倍吗?!

本文知识内容刊于《父母必读》杂志

专家支持|刘长铭 (原北京四中校长,现任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

编辑|李美锟 组稿排版 | 薛薛 视觉设计 | 宫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