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老汇传奇人物,粉丝心中的yyds——乔纳森•拉森

作者:地球奇侠

我已经熟悉晚上、下午、早晨,

我已经用咖啡匙量过我的一生;

我熟悉远处房间传来的音乐声里

那渐渐变轻而终于消失的人声,

可我哪敢冒昧行事?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于二十世纪初,在诗里,艾略特描述了一个敏感懦弱之人,他用咖啡匙作为丈量自己生命的尺度,任由自己的生命随着咖啡上弥散的热气、随着交替的晨昏溜走。在二十世纪的末尾,有人在歌里提出了类似的概念:

你如何丈量自己的一生?用午夜或咖啡?

这首歌曲出自音乐剧《吉屋出租》,或许许多人曾听过它的大名。不同于普鲁弗洛克的犹豫与怯懦,《吉屋出租》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抓紧当下,燃烧生命之人,他们在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勇气与热情,打动过无数观众的心。

百老汇传奇人物,粉丝心中的yyds——乔纳森•拉森

无论你喜不喜欢《吉屋出租》,你都无法否认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

这部在百老汇上演了10年,成为第七长寿的剧目,至今还是最经典的摇滚音乐剧之一;

它的音乐剧原声,是美国音乐剧界三十年来最成功的的录音;

并且,这部剧获得过四座托尼奖(包括最佳音乐剧奖、最佳音乐剧剧本、最佳音乐剧原创音乐奖),六项戏剧协会奖(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剧本、最佳音乐和最佳歌词等奖),纽约剧评家组织奖的最佳音乐剧奖,纽约外剧评人奖(外百老汇)以及三座Obies奖。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正是这部传奇之作的创作者——乔纳森·拉森。

百老汇传奇人物,粉丝心中的yyds——乔纳森•拉森

乔纳森•拉森 Jonathan Larson编剧/演员/导演

1996年以《吉屋出租》一剧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拉森之前的作品包括《Superbia》《 tick, tick…BOOM!》和“J.P. Morgan Saves the Nation”的音乐。此外,他也为“芝麻街”编写过音乐。他同时也企划并导演儿童录影带“Away We Go!”,也负责编写了其中四首歌曲。

01

Tick,Tick...boom!

拉森出生于1960年的纽约,他从小接触表演艺术,会演奏小号和大号,在学校的唱诗班唱歌,还上过钢琴课。他喜欢摇滚音乐,比如埃尔顿·约翰、披头士……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在大学时选择了表演专业就读,并开始作曲。

那时他的人生应当是非常顺利的。在大学期间他获得了四年的表演专业奖学金,还曾在许多戏剧和音乐剧中表演。开始作曲后,他先是为名为“歌舞表演”的小型学生作品作曲,后来为系主任雅克·伯迪克创作的音乐剧《Libro de Buen Amor》配乐。拉森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后,以钢琴演奏者的身份参加了密歇根州奥古斯塔谷仓剧院的夏季股票剧院项目,并因此获得了演员权益协会会员资格的权益卡。

百老汇传奇人物,粉丝心中的yyds——乔纳森•拉森

但他很快就失去了这样顺利的时光。毕业后,他选择专注于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他不愿意从事商业工作,更愿意将时间留给记录自己的创作想法。有九年半的时间,拉森周末在餐厅当服务员,周一至周五用来创作音乐剧。在创作早期,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些成就带来的财富不足以糊口,便只好继续做餐厅服务员。

在1983至1990年之间,拉森基于乔治·奥威尔的著作《1984》撰写了音乐剧《Superbia》,但令人惋惜的是,除却1989年以摇滚音乐会形式进行的几场表演之外,本剧从未得以完全制作登上舞台。为表达对创作《Superbia》受挫而产生的失望之感,拉森又于1991年完成自传式摇滚音乐剧《倒数时刻(Tick, Tick…Boom!)》。

这部音乐剧后来被他的“粉丝”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拍成了电影,同样以《倒数时刻》命名,并于2021年11月10日上映于美国电影学会电影节。这是在他身陨之后才找到他的掌声与辉煌,拉森永远不能得知。他能知道的,只有他已经三十岁了,而自己仍未获得成功。

百老汇传奇人物,粉丝心中的yyds——乔纳森•拉森

在《倒数时刻》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独白:“我是一个作曲家,不好意思,一个‘前途远大的年轻作曲家’。这个年纪我本该有了孩子,有了事业,但实际是我在这远大前程上走的又累又疲,恐怕是不得不停止前行了。”

在这部半自传的摇滚独白剧里,他用一种戏谑的口吻,将一个年轻剧作家、一个纽约客的野心、挣扎、信念、热情、欲望与自我怀疑在舞台上一一剖白,以一种喜剧的形式呈现生活悲哀的底色。

02

RENT

1989年,时年29岁的作曲家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遇到了想做现代版《波西米亚人》的剧作家比利·阿伦森。于是拉森开始了《吉屋出租》的创作。

百老汇传奇人物,粉丝心中的yyds——乔纳森•拉森

《吉屋出租》讲述的是一群居住于纽约闹市区的“边缘人”的故事。他们是同性恋、瘾君子、艾滋病患者、变装皇后……他们交不起房租,用不起暖气,他们不被理解,饱受歧视。Mark和Mimi因为借一根取暖的蜡烛而相识,Collins和Angel因为一场抢劫而结缘——连初遇都如此窘迫、混乱、不体面。

剧中的主角之一反复歌唱着:“我会失去尊严吗?有人在乎吗?我明天会从这场噩梦中醒来吗?”

他不会听到回答,他只是居住在纽约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低端人口”,是这个社会的“堕落分子”,是身患绝症的将死之人。

但是谁能随意对生命作出宣判?

To fruits to no absolutes

敬丰收的果实,敬现在,没有绝对真理的现在

To Absolute- to choice

敬没有约束,去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

To the Village Voice

敬这乡村之声

To any passing fad

敬突然闪过的疯狂念想

To being an us-for once-, instead of a them -

敬我们自己,我们成为自己,而不是那些随大流的人

这无疑是个有点悲伤的故事,贫穷的艺术家们要度过一个没有暖气、没有电力,只靠蜡烛取暖的圣诞夜,还即将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家门;但这又是一个温暖且明亮的故事,无家可归的人们一起唱圣诞歌,没有未来的人们反复唱着“NO DAY BUT TODAY”。它讲述脱衣舞娘,同性恋,瘾君子,罹患艾滋病……它讲述社会微不足道的边缘,并且讲述爱和自由。

1996年1月25日,乔纳森大动脉肿瘤破裂去世,而那一天正是《RENT》首演第一天。

“乔纳森,如果你能听见,你实现了你的每一个愿望,还不止这些。我们继续排演着你的作品,并且有些人的生活已经因此改变。有人能够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因为你讲了你的。有人追寻着和你的梦想一样伟大的梦想。有人挣扎奋斗,拼尽他们仅有的时间去做到最好。还有些人,想尽力找到合适的词告诉你,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与时间赛跑的的寻找缪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