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近日,陕西咸阳一位妈妈吐槽身高已达1米7的儿子竟然对一条枕巾“情有独钟”了整整13年,这条枕巾现在已经薄成了纱状,隔着它都能清晰看见对面的物品了,可是这条枕巾却依然被儿子视作珍宝。妈妈趁着儿子去学校,才赶紧把枕巾拿出来洗一洗,要不平时都被儿子抱在怀里,妈妈根本就没机会碰一碰。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这位妈妈的吐槽竟然在网上引发了一顿共鸣,很多妈妈纷纷留言讲诉起自家的同款故事。

有妈妈说,自家20岁的儿子也是一样的,一直将他小时候用的一条黄色毛巾带在身边,这条毛巾还拥有着专属名字,即便现在儿子已经离家住校了,也会一同带着,反正就是形影不离的关系。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还有妈妈吐槽自家儿子从3月龄开始就对一只玩具熊爱不释手,一直带在身边11年,妈妈迫于无奈只好隔三岔五“偷偷”拿来修补修补,这才维持了这只玩具熊多年来还很耐看的模样。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一位妈妈说以前由于工作忙,晚上留还在读幼儿园的儿子一人在家,就让儿子睡觉时抱着玩具熊壮胆,于是这个玩具熊就成了孩子的好伙伴,孩子现在已经读初中了,玩具熊也已经破旧不堪了,但是孩子依然舍不得把它丢弃,还会经常闻一闻它身上的气味,抱一抱它,一如当初依恋着这个“小伙伴”。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还有妈妈po出一床已经可以用来“考古”的破旧毛巾被,这位妈妈说这是孩子2岁时的小被子,孩子一直很喜欢它,经常抱在怀里深闻一下然后很陶醉地说“好香啊”。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因为孩子对某个物品如此痴迷,走到哪带到哪儿,时间久了后这些物品都破破烂烂了,有的家长还想尽办法去帮孩子找替代品,甚至找人依葫芦画瓢地定制同款。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尽管很多家长吐槽过孩子的这种行为,但是评论区里依然有一大波人表示不理解,于是不能理解这种行为的网友惊呼一定要趁早让孩子戒掉这种行为,甚至因为不理解而称呼这种行为是一种“坏毛病”、“坏习惯”。

其实,孩子依恋某个物品这种行为挺普遍的,这种依恋物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渡性客体”,这就是孩子们的一种情感寄托,这些孩子“钟情”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随身物品,这些都是孩子幼时寻找到的可以代替妈妈触感来安抚自己情绪、缓解自己对未知世界恐惧,以此来获得安全感和情感寄托之物。也许时间久了,这些物品会褪色、会变破旧,但是在孩子心里,它们占据的地位却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有的孩子一时半刻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安抚物,白天拿着、晚上抱着,真正做到形影不离。当然,小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普遍且正常的,但是当孩子越来越大还是会让家长担心,于是很多家长就开始四处求助怎样才能帮忙孩子“戒掉”这种安抚物件。建议大家可以试试这么做:

首先,正确看待孩子对物品的这种依恋心理。

孩子有依恋物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这只是孩子们适应环境的陪伴物和他们感知世界的纽带,这个陪伴物和纽带可以让他们在感觉孤独、害怕、新奇、疼痛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认为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事实上孩子需要依恋物与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等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刚去幼儿园时因为需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时候带一个依恋物就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校园,这种情况下,依恋物对孩子适应外部环境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

当提到孩子很多年都离不开某个依恋物时,就会有人简单粗暴地提议家长要狠下心帮孩子“戒除”这种心理依赖。当家长对依恋物产生错误认识,往往就会很心急地希望孩子能马上摆脱这个依恋物。其实,当家长心急后要求孩子立刻告别依恋物,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真正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父母如果想引导孩子告别依恋物,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尊重孩子内心循序渐进。

张柏芝曾经在一档节目里分享过二儿子Quintus也有一个安抚小猴子的故事,张柏芝说从Quintus出生就一直喜欢抱着一只毛绒玩具猴,有一次外出旅行不小心将玩具掉在酒店,晚上Quintus没有这只玩具猴就无法入睡。于是张柏芝就对儿子说,这只小猴子从你很小就一直陪伴你,陪了那么多年,它很累了,所以想出去玩几天,它是放假了,出去旅游了而已。

因为她是站在孩子角度去解析小猴子不能继续陪伴他的原因,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也就不那么难受了。

1米7的儿子枕巾不离手13年,清洗后已薄如蝉翼,网友晒出同款娃

也就是说,家长帮助孩子告别依恋物时,要想办法探索适合孩子的方式,比如像张柏芝那样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去跟孩子沟通。另外,家长也可以借助一些绘本故事来跟孩子沟通,比如《阿文的小毯子》、《爷爷一定有办法》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然后,要做好“长期战”的准备。

这个依恋物曾经给了孩子这么多心理慰藉和温暖,家长就应该知道孩子不是那么容易和它say byebye,也就是说陪伴并引导孩子告别依恋物需要耐心。

一般来说这些离不开依恋物的孩子感情都很细腻,家长就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他们,在陪伴中多观察,多换位思考,根据自家孩子的接受度慢慢帮他告别依恋物。

总之,这个过程需要静待花开,理解万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