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贵州文创出彩“出圈” |省博物馆:聚力创新,内外兼修添动力

苗绣、蜡染、银饰、茶叶、吉他、农民画……过去几年在各种博览会和展览会上,一批批具有贵州特色的“黔”字号文创产品陆续走出家门惊艳亮相,得到了省内外游客的好评。

2016年5月,贵州作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以来,“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程落地、“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获得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贵阳和遵义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一系列务实措施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黔货出山”“黔货进京”,更助力贵州文创产业在创新融合中出彩“出圈”。

“创意商品是文创的内核。”在2021海南国际文创周“博物馆文化创意”主题论坛上,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李飞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拥有少数民族人口1406万,占常住人口36.44%。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也让贵州拥有“文化千岛”之美誉。

让贵州文创出彩“出圈” |省博物馆:聚力创新,内外兼修添动力

贵州民族娃娃系列文创产品

“少数民族文化可为文创产品提供养分,文创产品则可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李飞说,如果从内、外两个层面看,“内”是贵州历史所沉淀的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外”则是基于前者所创造出来的新产品,这就要求本土文创首先要具备贵州元素,其次要有创新和艺术性、实用性等,几者相互融合。

对内深挖特色,提炼符号;对外开拓市场,聚力创新;修好内功,练就外功,在内外兼修上下足绣花功夫。

让贵州文创出彩“出圈” |省博物馆:聚力创新,内外兼修添动力

黑亮侗布夜郎系列包袋

“观者如果在观展的过程中,对某件文物发生了浓厚兴趣,有进一步了解它的冲动,而我们正好提供了相应的文创产品,观者就可以把它带回家。因此,文创商店,就成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满足观者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作为本地传统文化物质的汇集地,秉承“将文物带回家”的文化传播理念,贵州省博物馆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结合自身特点用心“唤醒”馆藏文物,在文创产品研发中探索创新“合作”“自创+合作”的工作模式和机制。

让贵州文创出彩“出圈” |省博物馆:聚力创新,内外兼修添动力

黔西化屋苗族男女服饰行李牌

“展览是最大的文创,活动是可参与的文创,创意产品是文创的内核,授权与跨界打破博物馆的边界,文案则是博物馆价值观的表达,这是一套组合拳。”李飞坦言,贵州省博物馆的文创研发,从前面提到的展览、活动、产品、授权与跨界等几个方面展开,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8年,贵州省博物馆在省内外找寻30多家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并将文创展区扩大至1000平方米。目前,全馆文创展区已打造两个文创商店、一个文创书店,文创产品种类也扩展到300多种。

让贵州文创出彩“出圈” |省博物馆:聚力创新,内外兼修添动力

贵州省博物馆临展文创区

在李飞看来,文化和人一样,有其生命周期,当一种文化失去其所生长的土壤,就会逐渐式微。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创产品是可以再度激活那些濒临灭绝的文化和传统,助力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

让贵州文创出彩“出圈” |省博物馆:聚力创新,内外兼修添动力

贵州省博物馆文创书店

“要把贵州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将文创产品销售出去,不仅要求博物馆从展览策划到文创研发多方面发力,推倒博物馆的‘围墙’,还得和设计、加工、销售、营销等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讲好贵州故事,赋能文创产品开发。”李飞说。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图/贵州省博物馆提供

文字编辑/向秋樾 徐然

视觉/实习生 彭宏兰

编审/李缨 施昱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