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想说|“戏曲大师”的标准啥时候变这么低了?

这几年,在短视频平台上拍拍内容、发发言论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有人戏称“人人都是发布者、人人都是评论员”,好多演员和戏迷也找到了畅所欲言的机会。

本来嘛,喜欢戏曲的人有了更多机会,在直播里唱唱自己喜欢的唱段,戏迷听高兴了,送个虚拟花、点个爱心赞,就算不想花钱,说两句夸奖的话总是免费的,这对于戏曲的推广其实很有好处。

想说|“戏曲大师”的标准啥时候变这么低了?

在短视频平台上,只要按照人家平台的基本要求来,不骂人不吵架不说脏话,就可以畅所欲言,戏迷想说啥就说啥,参与感更强。不过有时候也难免言过其实,比如不管谁随便发条演唱视频,就会有人评价是“秦腔大师”或者“最佳”、“第一”这些词汇。

虽然有些言过其实,对秦腔和演唱者本身倒也没啥伤害。不能把普通戏迷当做评论家一样高标准严要求,演唱者和围观者看了这些言论也就哈哈一乐,谁也不会当真。即便是很优秀的专业演员,被人恭维成“大师”,也不会以大师自居,当真认为自己“超越梅兰芳”、“远胜李正敏”,最多乐呵一两晚上睡不着而已,明天该干啥还干啥。

不过确实有些评论让人头皮一紧。比如在转发已故秦腔小生名家的视频下面,就有人说她“不如某某某”,若是这“某某某”是苏育民这样秦腔界公认的小生名家还则罢了,想必懂秦腔的人也不会有异议,然而用于对比的“某某某”可能只是比较知名的戏迷,这就不仅是言过其实,更是不懂装懂了。

想说|“戏曲大师”的标准啥时候变这么低了?

我并不否认著名票友对戏曲的推动。往远看,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唱的余派京剧老生形神兼备,还曾指导过孟小冬、李少春、张文涓;教育家封至模能编能演、懂京剧懂秦腔,踩跷的功夫在当时堪称一绝,在他的夏声剧校培育了不少人才,易俗社和戏曲研究院也有不少名家得到他的教诲。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虽然他们没有专业从事戏曲表演,但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还有很多票友“下海”成为一代宗师的例证,言菊朋35岁正式辞去公职下海唱戏,奚啸伯19岁正式唱戏演出,陈仁义也是20岁才参加剧团开始演出,这几位的艺术水准之高、对戏曲的推动之大,自不用多言。

想说|“戏曲大师”的标准啥时候变这么低了?

画家宁小勇笔下的陈仁义

不过,也不是说每一位戏迷都能唱成一代宗师的水准。很多戏迷通过参加大赛等方式崭露头角,在戏迷之中也有了较大影响力,对扩大秦腔受众面、传承保护民间唱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还不至于就到了“大师”的层次。

我分析过,有的著名戏迷年幼时曾入戏校,后来因为种种缘故没有从事戏曲表演,或者进了剧团后中途放弃;而有的著名戏迷得过民间名家真传,演唱颇有传统秦腔韵味。之所以要以戏迷票友身份参加比赛,要么是没有受过标准四功五法的训练,要么是多年不登台、功夫生疏了,因此即便声腔特别优美、韵味特别醇厚,终究也达不到“大师”的标准。

不过戏迷频繁地称之为“大师”,或认为是“秦腔第一”,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了戏曲从业者和传播者,是不是演员到基层演出太少,或者媒体展播频次不够,让观众缺少看到专业名家的表演、不能全面观赏到专业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展示,因此才会单单以“一口腔”作为评判戏曲艺术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独到之美呢?

想说|“戏曲大师”的标准啥时候变这么低了?

所以,也在此呼吁更多的演员多深入基层演出,呼吁媒体提供更多戏曲的展示平台,让观众看到更多好演员演的好戏。

作者:李想

编辑/审核:妍薇

终审:王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