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亮相北京冬奥会的龙头回来了!来看广州天河石牌的龙舟故事

2月20日,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胜利闭幕,广州天河石牌人在敲锣打鼓中,迎回冬奥会开幕式上倍受瞩目的石牌村定制龙头,这个带着冬奥会荣光的龙头,被视为石牌龙舟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同日,一部名为《石牌龙》的微纪录片向社会发布,该微纪录片以写实和白描手法,真实还原了石牌龙舟文化与北京冬奥会的一段情缘。

亮相北京冬奥会的龙头回来了!来看广州天河石牌的龙舟故事

独一无二的龙头造型被奥组委一眼相中

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以中国24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引人入胜。其中,一个极具岭南风韵的龙头,带着水花跃出水面,这就是广州天河石牌人引以为豪的石牌龙头。

董俊杰,典型的90后,自幼在石牌长大,在石牌长老们的教导下,耳濡目染爱上了龙舟文化。2021年,他将这份热爱,融入了新一代石牌龙舟龙头的设计和创意之中。“很感谢石牌长老们的信任,将村里的龙舟传递给年轻一代来掌舵。我们很珍惜这份信任,也希望将石牌龙舟文化发扬光大。”董俊杰说。

在这样传承和创新思维的引领下,石牌新一代龙舟人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一拍即合,要用新时代文化精神创作出一个有文化自信感的龙头。

亮相北京冬奥会的龙头回来了!来看广州天河石牌的龙舟故事

“每个村的龙舟,各有特点,每一个龙头,代表着每一个村的文化和精神。她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张伟潮告诉记者:“为石牌村设计龙头,我要和了解这条村历史的朋友反复沟通。不同的姓氏,有会不同的图腾。要创作新的龙头,无论是造型、颜色,还是细节搭配方式,都需要经过反复讨论,才能确定最终模样。”

的确如此。近距离观察荣归故里的石牌龙头,你会发现:该龙头的嘴型就像一个“鹰嘴”,鹰嘴锐利可以捕鱼,代表着“丰收”。在“鹰嘴”的边上有细如“如意”的图案,代表“平安如意”之意。龙头上绿色钩金线且似鱼鳍的地方为网状图案,喻意“揾到食又网得住”。再观龙牙,一颗颗边界分明,晶莹剔透;龙唇到龙肉的过渡,色泽自然。而龙颈串串飘起的龙须,是从舞狮里飘逸的毛发中得到的灵感,有意将龙须设计成向后飘动的形态,让龙头呈现出更加灵动的姿态。

石牌村一共有8条龙船,这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条黑须龙。由于在制作时,设计师在黑色涂料中特地加入金粉,这让龙头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光彩夺目。

“石牌新一代龙头的设计,重点在于表达文化自信下的石牌龙舟文化。所以,对比前三代石牌龙舟龙头,你会发现,这次被冬奥会奥组委从众多龙头中千挑万选出来的龙头,就有在时代中奋进、在激流中破浪前行的状态,这或许就是冬奥会一眼相中它的原因吧。”石牌三骏企业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池锦玲说。

亮相北京冬奥会的龙头回来了!来看广州天河石牌的龙舟故事

影片以龙为题真实还原石牌的冬奥故事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龙文化,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而更加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在冬奥会开幕式石牌龙回归的日子里,一部名为《石牌龙》的微纪录片同期发布,影片用故事见证人、石牌村90后村民陆永豪的讲述旁白来贯穿,真实还原石牌龙舟文化与北京冬奥会的这段情缘。

导演张彤表示,在接到这个拍摄任务时,特别向数位当事人了解了事情过程,结合十数年坚持跟拍石牌文化的经验,他想到要将“石牌龙上升到中国龙”的表达理念,从而准确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人民面前自信展现”的真实事件。

亮相北京冬奥会的龙头回来了!来看广州天河石牌的龙舟故事

据张彤导演介绍,本片将从龙头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发端,拟以“刻”为关键词,突出“每一个龙头都代表一条村的文化和精神”的设计核心,引导出“石牌龙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此为第一部分“刻龙”。随后,微纪录片以“借”为关键词,记录设计者与石牌长老们共议大事的画面,突出表达石牌长龙对此意愿的大力支持,表现出石牌人在国事和大事面前的格局和气度。此为第二部分“借龙”。在第三部分,以“赛”为关键词,用蒙太奇手法,巧妙叠画出石牌龙头与冬奥会经典场景,表现了龙的精神在冬奥会赛场上,通过中国运动员向世界人民展现出来的蓬勃力量。此为独具含义的“赛龙”部分。第四部分以“迎”为关键词,记录拍摄为石牌度身定制的龙头回到村里时的隆重场面,通过迎接画面细节的表达,呈现出“尊重”“传承”“尚礼”的石牌龙舟文化底蕴。此为“迎龙”部分。

记者看到,虽然昔日农田变身城区,但石牌人对龙舟的情怀依然未变,并且把对龙舟的喜爱刻入了微纪录片的每个细节中。“这条微纪录片是为石牌人在特别的时期打造的特别精品,让石牌情借助北京冬奥会的热点,走向世界,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体现石牌人的自信和使命。”石牌三骏企业集团董事长池锦玲说。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郭苏莹

【通讯员】池焰铖

【作者】 郭苏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