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不是一个展览

作者:小娱乐精神
这不是一个展览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吗?小说可以成为展览吗?

乍一听,这个问题好奇怪。再琢磨一下,稍微有点儿意思了。

如果小说真能成为展览,你愿意入场一探究竟吗?今天邀请你来看的,就是出生并生活在上海的白羊座、酷爱小说/电影/当代艺术等无用之物的作家/译者/评论人btr的最新小说集,或者说,最新个人展览。这部包含了19个故事的“展览集”,如同19个虚实映照的展厅,你可以从入口进入,在文字和图片构建的空间里,随着他一起自由观看、想象、游荡、晃神。

小说家黎紫书这样评价btr:“btr永远在世界的外边,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这场展览中,你能看见什么?你又会错过什么?

让我们从名为《蒋凯申的一天(或生活的核心)》的展厅开始——

蒋凯申醒来的时候,已经落后了世界好几个小时。微信和朋友圈是夜间持续生长的植物。他在床上侧过身,快速扫描昏睡的七个多小时里大小世界的各种动态——他把这一过程称为“醒来”。十分钟后,他草草看完了朋友圈。但在这世界以更快速度运转的十分钟里,朋友圈又生长了28 厘米(约两屏iPhone 6 的长度)。于是阿基里斯又花了两分钟,才终于踩到了乌龟的脚后跟。这是触发“起床”这一动作的核心事件。

蒋凯申不自觉地哼着前晚看的鬼畜视频里的“di-da-di,di-da-di,di-di-da-di”打了一辆的士。他总是无意识哼唱云储存在潜意识里的歌。从家到公司的约半小时车程是看微信公号的时间。《你还在呼呼大睡,别人都已经工作了大半天》是一篇讲时差的科普文章。《有一种男人叫泄夫》采访了米其林三星店chef。《生活的核心是牛舌,余下的不过是一点点水》讲述了象形文字的奥秘。他认为《爱吃泡椒鸡杂的天蝎座90 后女生裸辞,写邮件、打电话、发传真、放信鸽、乘热气球亲赴现场和80 后领导互喷,看在一旁围观被弄湿的爱将指甲磨成粉加入咖啡喝的70 后如何做点评》这篇比《出大事啦!上海未来10 天都有雨》要好看5.62 倍。而《世界上最早的浸入式体验竟然是他发明的!》描述了阿基米德在水放得太满的浴缸里盆浴时发现浮力原理的经过。Eureka !Eureka !

用指纹打卡走进办公室的那一瞬间, 蒋凯申变成了Jonathan。希伯来文里“耶和华所赐予的”之意。Jonathan 的信仰是数字。作为一名总账会计,他对数字天生敏感。所以只需几秒他就能告诉你73:13=5.62 ,以及《诗篇73:13》里的那句名言:“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和大部分人一样,Jonathan 相信数字之神最公正。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那些“ 10 万+”的微信文章对数字之神太过谄媚,就好像把结果误作了起因。

Jonathan 准时打开了午饭群。如果说此前的两个小时微信只是收发电邮(多数员工的工作重点)间歇的标点符号,那么此刻它成了正文。在这个四人午饭群里讨论中午去哪里吃饭是上午的重头戏。Jonathan 和他的小伙伴们为此商定了一个基于民主提名、投票、四分之三通过法则外加附加条款(请客者可额外获得250% 的投票权重)的复杂流程,使得这一讨论的平均耗时长达27 分钟。事实上,从历史数据不难分析出,他们95% 的午饭都是在四间餐厅里吃的。但谁不喜欢选择的幻觉呢?

没有人知道他的微博是@ 烂污三鲜粉丝汤。Jonathan 在微博里写各种原创小段子、伪造的名人名言,有时也转发搞笑图片, 三年多来已有20 多万个粉丝。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Jonathan 享受这种秘密网红的感觉——“秘密网红”简直称得上矛盾修辞法。在下午的办公室还在慢启动的这一刻,茶足饭饱的他又信手涂了一则微博:“@ 烂污三鲜粉丝汤:唇语专家认为他在说:uproarious。他只是囫囵吞下了一个汤圆。” 仅仅10 分钟,就有了169 个赞、225 个转发以及25 个评论。坐在他斜对面的美女同事Scarlet 也转发了他的微博——是微博推荐“附近的人”使他偶然发现她的微博“@ 女司机”的。Jonathan 认为她是一个分裂的人类样本:Scarlet 是开朗、社交、热情的;@ 女司机则是忧虑、焦躁、不安的;而她的微信(昵称“小伤口”)永远只有两个主题——“我工作很忙很努力”以及“我的猫好可爱”。

这是每周一的例会。CFO 站在台前、六个财务围坐在长方形会议桌四周的场景让Jonathan 觉得荒诞而超现实:因为他们六个有一个微信群,在虚拟世界里始终围坐在一起;只是,他们平日的批判对象、那位讨人厌的CFO,此刻再具象不过地站在他们面前, 讲着无用的废话。没有什么比一个共同的敌人更能团结人的了。两个平行世界凝结在这一时刻:现实空间里口沫横飞的CFO 成了虚拟空间里六位同事的评论对象,微信群里热烈的聊天(微信电脑版帮助他们营造了正卖力记笔记的假象)成了眼前场景的弹幕。于是,倦怠的、令人窒息的工作日常仿佛变得遥远,变得几乎可以置身事外地看待了似的。

“在吗?”Jonathan 的手机上突然跳出一条微信。是最近几天与他冷战的女友发来的:女友甚至将微信昵称改成了“前女友”。Jonathan 最讨厌别人在微信上问“在吗”,因为这多多少少指出了一个他不愿面对的现实:在这个时代你似乎不再拥有“不在”的权利。但毕竟是冷战中的女友发来的,所以…… 他正考虑如何回答时,“前女友”又传来两条语音消息,一条12 秒,一条3 秒。Jonathan 发现微信表示语音长度的绿色指示条并不是按比例设计的:12 秒的那条只有3 秒那条的两倍不到那样长。这个发现虽然无助于改善与女友的关系,但至少可以让人分心。

这间城中大热的火锅店竟然要扫二维码点菜,界石(蒋凯申的微信名,而他的真名“凯申”是希望申花队获胜的意思——因为他爸是申花球迷)觉得这里面有某种歧视的意味。他坚持问服务生要来了纸质点菜单,交给女友。女友已把昵称从“前女友”改回到了“南回归线”:这是他们秀恩爱的隐晦方式(一方面,界石的头像是他们一同去智利旅行时在南回归线经过之处拍摄的界碑;另一方面,他们都喜欢亨利·米勒)。于是,这顿重归于好饭吃得颇为愉快:两人甚至都没有打开手机。

刷完两集美剧、把女友聊进梦乡、洗完澡、躺上床时明明还只有晚上11 点,但刷了一小会儿朋友圈后世界已经突然到了明天。要是爱因斯坦活在这个时代,他不需要火炉和漂亮女生就能发现相对论吧,蒋凯申心想。但另一方面,他也觉得厌烦:在这强迫症发作似的一小时里,其实并没有获得多少新鲜有趣的信息。朋友圈永远有一种趋同的倾向:人们转发一样的文章,晒差不多的生活,将时间浪费在寻求认同上。就好像外星人和外国人都会努力改变自己,以求点赞。

他终于等到了“迷你”的更新。这是每天触发“睡觉”这一动作的核心事件。蒋凯申喜欢这个每天午夜更新的公众号,因为一方面,它其实是一个私人号;另一方面,他每天只发寥寥几百字,一下子就能读完,却能回味很久。他不认识那位作者btr,不知道他是谁,但蒋凯申明白,自己更愿意待在“迷你”的那个世界里。这一天,他看见推送的标题竟然是《凯申的一天》,而且,足足有平日十倍那么长。难道btr 是我的某个同事?半梦半醒的蒋凯申想, 又或者,我只是他的虚构世界里的一个人物?蒋凯申否定了这些奇怪的念头:他深知这不是事实(一定是另一个凯申!)—— 但他也意识到,那些猜测是可能的。

蒋凯申的一天结束了,展览还在继续。

接下来的展厅是“阔论厅”,包含了从A到Z的26个房间,你们可以按字母顺序漫游,但正如按顺序读完整本词典并不会让人更理解词典一样,于是,我们建议你先“随心所欲地”漫游以下展厅——

📍Karaoke Forever卡拉永远OK

除了佛格模拟器,雨辰在阔论厅里最喜欢去的房间是卡拉永远OK。在她看来,这才是研究“山寨的创造力”的好地方:卡拉永远OK 房里的卡拉OK 讲究的不是音准,也不是试图接近原创的逼真感,而是对歌词的戏谑修改(他们称之为“创作”),这些修改通常基于字词的发音相同或相近,但往往改一字,意义差千里,原本深情的、抒情的、沉重的、平淡的,就此变成了无厘头的、轻盈的、诡异的。一些例子——

终于找到一种方式分出了神父…… 《征父》

把窗户打开吧,对心情会好一点,这样我还能微笑着喝你粪便…… 《虎口遇险》

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金鱼,我们在车里,在车里瞪你…… 《我们不一样》

千——年——的——女——鬼…… 《千年的女鬼》

星星堆满天,也比不上肉圆…… 《肉食主义者面对诗意时的 焦虑》

哦年轻人年轻人年轻人,问题解决我再告诉大家…… 《问题解决我再告诉大家》

我在唱什么,什么都觉得,原来原来你是我的猪大哥…… 《主打歌》

而卡拉永远OK 房只有两条基本规则:一,不能重复别人的“创作”;二,任何说“谐音梗要扣钱的人”会立刻被逐出房间。关于第二条,创办房间的Moderator 曾这样解释:这与我们对创造性的理解不同,我们热爱一切原创的东西;而与一个梗或任何梗是否基于声音相近无关。重要的永远是,你得做那个第一个想出东西的人。

📍New Village 新村

从宾馆高处看,楼下新村一排排房子整整齐齐,像多米诺骨牌,云杉点缀其间,透出生长的昂扬景象。然而如今真的置身其中,却全然是另一个世界:杂乱,颓败,野生,也因为与时代保有时差而更显得趣味盎然。

不见得人人都懂得欣赏这种美,但雨辰喜欢,这让她想起童年。

《图像作为叙述竞争(新村作为时间胶囊)》是雨辰那一晚的演讲主题。以下是经修订的速记稿,所附照片由雨辰提供——

玩佛格模拟器时,图像仅仅存在于讲述者的眼前和听者的脑海,而它们常常是完全不同的图景。然而,如果我在叙述的同时展示图像,我的叙述就好像要和这张图竞争一样,因为你们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图像抓取了,你们举起照相机,应该不是在拍我吧。(众人笑)

图像总是扑面而来的。这不仅是因为光速是音速的882353 倍,或许还因为一种习惯,毕竟这是个图像的时代。所以叙述要和图像竞争的话,无法以速度取胜,只能尽量说出图像之中观者所没有看见的东西,潜藏在图像底下的东西,或叙述者内心的私人体验。反过来,如果击败非常浅显的表层叙述并不算难的话,图像之中必须有某种讲不清、道不明,却又能清晰感受到的东西, 才能战胜叙述。当然,图像和文字并不是永远在竞争,所以我今晚的演讲不完全是为了怀旧,也想试试图像和文字之间能不能擦出什么火花,让我们的感受力更丰富。

好了,闲话就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第一张照片——

这不是一个展览

隔离的时候,我住2803 。这块103 的牌子比宾馆里的数字有人情味多了。看起来像“一口三”,也许真的是个三口之家?从设计角度看,〇变成口,曲线消失了,像早期的工艺美术字体。这个“一口三”也让我想到小学里的小队长和大队长标志,总是夹在这样的透明袋里佩戴在手臂上的。更有意思的是,让我们放大图片凑近看,你们看见了“一口三”的纹理了吗?对,它们不是写上去的字,而是剪下的布条,新村里肯定藏着很多手工劳动小能手呢。我最近的很多作品也是使用线和其他织物来绘画的,多么巧合。

这不是一个展览
这不是一个展览

我踩到一块什么硬的东西,低头看,像是半截白色的iPhone。蹲下再看,竟然是一块黑色玻璃。光线和角度会影响我们的观看及摄下的图像,眼见不一定为实,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

这不是一个展览
这不是一个展览

新村里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椅子。椅子给累的人坐,椅子累了就头靠墙打瞌睡。好像也是三口之家。换一个角度,看下面那张图,又觉得好像亲密程度不一样。或者有什么故事:是不是最右面那只椅子不肯穿制服,中间那只要去制服它?

这不是一个展览
这不是一个展览

小时候家里常常用捡来的广告条幅做帘幕,想不到在如今的新村里也那么常见。这个“第二届作品”很当代了:如果夜晚室内透出灯光,会不会让海报上隐隐约约褪色的人头显影呢?同样是遮挡,右面这户人家要么是有什么秘密,要么里面住着的是魔术师吧?这样的窗口里跳出一只兔子也说不定。

这不是一个展览

我小时候也有这样一个地球仪。第一次知道纽约,就是在地球仪上。不过新村垃圾桶旁边的这一幕太像装置了,世界和盆栽之间的类比随便哪个艺评人都能写个三百字吧?或者我应该像Jerry Saltz 那样,在这张图下写:Please Caption ?(请写图注?)

这不是一个展览

我想到一个穿着过大风衣的男人。一种larger-than-life 的不协调感。

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张——

这不是一个展览

我想把这张图称作“意图”,好,我现在来暴露意图了。我曾在另外一个新村里看到过这样的景象,那是一个快要拆迁的新村,每栋房子表面都像这样被挖开一小块,露出里层最初的砖墙。有些砖块上还有一些数字或文字,可能是砖窑的标记吧。放大看的话,这张图里有一块砖上刻着82 ,不确定是否表示这个新村是1982 年建的。这也不是重点,我主要觉得,这张图就好像一个隐喻,文字就像是要扒开图像表面的东西似的。类似那样的感觉。我希望今晚我至少做到了一部分,谢谢大家。

左右滑动看展

📍One Thousand Trees千树

“从莫干山路右拐,沿着昌化路往北,你走到昌化路桥上。有时候,你会看见有人在那儿放生,几百块一大箱的小鱼,刚放生进苏州河,就成了飞鸟掠食的对象;更多时候,你会看见放风筝的叔叔,线放得很长,似乎要去侦探千树项目的进展。”

你看,真的有风筝。还是个牛头风筝。哦那个就是千树啊。对,世博会英国馆设计师设计的,名字忘了。都11 年前了。那时你几岁?25 ,你呢?哪有问女生年龄的。你当时在哪里?北京。还没去纽约?那是2016 年。所以你很喜欢世博会才用海宝当头像?倒也不是。那是为啥?有个小说家发起寻找海宝活动,所以我搜集了好几张海宝图,看着蛮可爱的,就当头像了。我知道那个,王占黑对吧?我看过那个《小花旦》。对对,就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太多东西忘了就忘了,我们总得记得一些什么。这个千树还没造好吗?对,造了好多年,最初面粉厂拆迁的时候,我还常常溜进去拍废墟呢。现在还溜得进去吗?现在显然连废墟都不存在了。指南上也没写。哈哈你难道真相信指南啊?当然不,这个小说家是个疯子啊。对,神经病。敢他妈玩我们。我们应该玩玩他。怎么玩?他还问你每天发生些啥吗?有时候会问。你就编一些告诉他呀。好主意……但,怎么编?比如今天?

当雨辰和凯在真实的街道上欢快地聊天时,昌化路桥上放风130 P PPPPPP 131 筝的老头却紧张起来。那只牛头风筝纠缠在了苏州河左岸的一棵树上。老头不断收线,试图把风筝拽下来,又移步到桥中间,从另一个角度尝试。折腾了二十多分钟也毫无起色,老头却没有放弃的意思,就好像他相信那些细细的线真的可以控制那只风筝。又试了十几分钟。等方才起劲围观的路人都散得差不多的时候,风筝得救了。只有雨辰和凯还在看。

不能告诉小说家风筝的事。对,太像一个寓言了。也不能告诉他我们谈得来。对,Happy Ending 肯定会毁了小说。那怎么编?要么就说,我看电影迟到,你就嫌弃我?没有没有,小事小事,我没有嫌弃你。要么就说,我背了个名牌包,你就觉得我是那种你讨厌的有钱人?没有没有,我喜欢钱。反正要把他的故事毁了!哈哈,具体我就不知道了,难道我们还要帮他编故事?太便宜他了吧,要不骂他一顿?!介入个屁啊!这个偷窥狂!变态!神经病!痴线!跟他说不许把我们写进小说里。哈哈哈哈哈,有道理,这个好!

好了,看完了这场展览,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又有点好奇?“明明就是小说!”“不对,明明像在纸上看展嘛。”

这到底是什么?干脆问问作者/策展人btr好了——

这不是一个展览

这不是一部小说?

——《上海胶囊》新书分享

嘉宾

btr,沈大成,赖非

嘉宾主持

三爪

时间

2月26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

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7号楼)

预约入场

这不是一个展览

👇没看够?展览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