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

作者:渠畔趣闻

家 有 一 老

文 /李 文 海

看着姥姥一口气将生日蛋糕上的九根蜡烛吹灭,我们拍手叫好,深深为这位高寿老人的精气神所折服。

“姥姥今年九十六岁,五世同堂!”说这话时,我内心充满着幸福和骄傲。家有一老,胜有一宝。已过鲐背之年的姥姥,就是我们家最大的“宝”!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

姥姥是我妻子的姥姥。老人善良随和,待人宽厚,说话轻声细语,从来是笑吟吟的,很少见她生气。我猜这大概就是老人长寿的原因吧。

姥姥喜寿那年,我和妻子去看她,我拿出相机给老人合影留念,心想着老人年纪大了,照张相,以后也能做个纪念。没想到老人过了耄耋年纪依然安康,而且,总能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姥姥在十一二岁时就来到姥爷家。当时林县(州)被日寇占领,兵荒马乱,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姥姥的父母准备带一家老小上山西逃荒,姥姥和姥爷从小订了娃娃亲,姥爷的父母听说后,家里虽然也是缺衣少食,思前想后,觉得姥姥年纪小,怕她水土不服,就和姥姥父母商量着把姥姥留在了老家。几年后姥姥和姥爷完婚,生养了三儿一女。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姥姥和姥爷养一大家子的不易可想而知。姥爷活到将近七十岁去世。因为很小就到婆家生活,姥姥和三位年纪差不多的小姑子红脸没犯过,关系亲如姐妹,一直到现在。姥姥前半辈子受的苦,化为后半辈子享的福。

命运坎坷的姥姥!

三位舅舅都很孝顺。姥姥过了米寿之年,舅舅们觉得老人年纪大了,私下商定,三家轮流伺候,每家轮替半年。姥姥知道后认为自己生活能够自理,不与她商量就要轮流去住,不高兴了,后经大家多次劝说才说通。

三舅在省城生活,轮到他家伺候就把姥姥接到郑州。三舅平时去平顶山工作,三妗在市里上班,中午不回来,不敢让老人用煤气,怕危险,就教老人学会用电磁炉和电饭煲。姥姥接受能力强,腿脚又利索,每天自己做饭吃了,就下楼去溜达,发现街上有不少塑料瓶、硬纸片什么的,就拣回去。时间长了,竟然攒了不少废品,卖了钱,姥姥心里开心啊:在城市里上街遛个弯也能赚到钱!每天姥姥高高兴兴地下楼,遛弯,捡废品,卖钱。不让她去捡还不高兴,劝不了,后来就依随她,只要老人高兴!又嘱咐她注意安全。去接她回林州时,姥姥竟然有些舍不得:“我觉得郑州比咱(老)家好!”叫人莞尔。

回到老家后,三位姑姥姥去看她,姥姥教她们都不要烧煤球了,用电磁炉和电饭煲又快又干净,也不怕煤火灭了。姑姥姥们跟姥姥开玩笑说:嫂子你成城里人了!四位年龄加起来近360岁的老人哈哈大笑。

瞧瞧,多么适应环境的姥姥!

姥姥体态偏瘦,身体硬朗,平时很少吃药,住院更少,除了耄耋年纪时做过一次白内障手术。

2021年春天,姥姥住在二舅家,二舅停止在外地打工,专门回来伺候。一天姥姥因站立不稳,扭了一下腿,感觉疼得不行。二舅急忙喊来另外两位舅舅和我岳父,找车子到卫生院,诊断为大腿骨骨裂。打听到辉县市一民办骨科医院治疗效果比较好,大家就把姥姥送去治疗。事先姥姥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可不动手术啊!”舅舅们哄她:“不给你动手术,就是用膏药贴贴!”医院虽小但技术一流,医生做的微创手术,在姥姥大腿上钻了两个洞眼儿,用钢针穿了,缝上,说,好了!让老人家回家复养吧!待麻醉醒来,姥姥发现自己被手术,生气了,轻声嗔怪:“为啥动手术你们不给我说!”儿女们笑了。姥姥生了一阵子闷气,理解儿女们的孝心,也就不再吭声。

瞧瞧,多么明事理的姥姥!

转眼手术过去半年有余。老人怕摔,袁隆平爷爷就是一摔坏了事。说实在的,我们对姥姥康复如初没抱太大希望。

出院后三个舅舅和我岳母约定:兄弟姐妹四人,每一个月轮替一家伺候老人。

这段时间天气寒冷,该我岳母大人伺候了。岳母七十二岁了,勤快而心细,很会伺候人,岳母忙碌并快乐着,每天经由着老人吃饭吃菜吃水果喝水,一天喝两盒牛奶。开始岳母看姥姥吃得喝得比受伤前少了,问她,姥姥轻声说:“这样大小便少,少给你们添麻烦。”岳母劝她:“你在你闺女家,受那委屈咋哩?多吃点身体恢复快,早点下床活动了,你也少受罪我们也轻松。”姥姥听了是这个理儿,吃得多了喝得多了,身子恢复得很快,不长时间竟然能慢慢下床站立了。

我那紧跟新时代潮流的老丈人网购了一台助步车,鼓励着姥姥锻炼。老人扶着车子,向前挪动一下车子,一双小裹脚迈一小步,虽然有点慢,终究又能站起来走路了!天哪,谁能想得到!岳父把姥姥走路的小视频发到家族群里,全家上下一片欢腾,每个人都惊喜不已,姥姥总能让我们满怀希望。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

岳父给助步车装了轮子,姥姥走路也更顺当了些。这天晚上,岳母说姥姥:“你再走走吧?”姥姥一脸的纳闷,轻声说:“下午不是走过吗,咋哩又叫我走呢?”“你娘家侄女让你走走,她想瞧你走路哩!”“哦,侄女要看,那我就走给她瞧!”老人慢慢站起来,推起助步车,我那新潮老丈人在一旁用手机跟拍摄像,又要给老人增加难度:“把助步车去了,换上拐棍试试!”岳母把姥姥的拐棍拿来,移去助步车,扶着老人杵着拐棍在屋子里走了一圈。发生在九十六岁老人身上的奇迹,还有什么比这神奇的呢?

瞧瞧,多么给力的姥姥!

姥姥不识字儿,在姥爷去世后才开始认钱、管钱。

这天姥姥偷偷问我岳母:“什么是粗粮?”岳母“噗嗤”一声笑了,问:“你咋知道粗粮的?”“我看电视上抖音上说让多吃粗粮!”哈哈哈,老人还知道粗粮一说。

家里连续吃了几顿红薯面窝窝头,姥姥偷偷责备岳母:“你得让他(我岳父)吃好啊,他还每天上班!”在自来水公司做清洁工的岳父一个莞尔。姥姥可能想起了以前缺衣少食的年代,却不知道现在吃粗粮成为一种新时尚。

一次岳父和岳母回老家筑“喜墓”,让我妻子去伺候姥姥。厨艺不错的妻子早早和上面,炖了羊肉,中午吃的羊肉烩面,特意给老人多煮了煮。姥姥吃着好吃,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过了几天,妻子去娘家,岳母说她:“你姥姥夸了好几次你做的烩面比我做的好!”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

大妗前几年病逝,从银行退休的大表姐心疼七十三岁的大舅,把姥姥接到自己家,替大舅尽孝。当时在大表姐家,老人做了腿部手术还不能下地活动,大表姐的小孙女口甜,“曾姥姥曾姥姥”地叫着,拿了手机上床,和曾姥姥两个脑袋挤在一起玩抖音。看着抖音里边的人洋相百出,老人和小女孩的笑声飞满整个屋子。

瞧瞧,多么可爱有趣的姥姥!

直奔期熙百岁的姥姥活出了奇迹,活成了神话,是我们家的“大宝贝”,也是我们家的女王,更是我们心中的一尊佛。姥姥在,我们快乐而幸福;姥姥在,我们充满信心,感觉自己还很年轻,更需抖擞精神,努力向前。

原载:茶店民间文艺

作者简介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

李文海 林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摄影、音乐、美食,偶有诗歌、散文、古诗词发表于《河南工商》《安阳日报》《红旗渠》《芝兰园》。

编辑

家 有 一 老/李 文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