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从一朵雪花开始的故事”,是一场属于全世界的冰雪之约。饱含冰与雪元素的冬奥会开幕式,充分利用前沿数字科技,展现了空灵、唯美、简约的现代艺术风范,传递了冰雪晶莹剔透的浪漫感,也展示了中国新时代的科技美学和文化自信。

“一朵雪花的故事”以中国风的“白描雪花”贯穿开幕式全场。从导视、仪式、表演直到大雪花火炬点亮的高光时刻。向世界展示了一场光影交互下的文化盛宴,用数字科技表达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这些都出自王志鸥带队的冬奥会视效总制作黑弓Blackbow团队。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 受访者供图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张艺谋总导演与黑弓创作成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从一朵雪花娓娓道来“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远景

从“黄河结冰”,冰雪五环升起,各国运动员代表手持雪花导视牌入场,再到构建一朵雪花,火炬以浑然天成的方式贯穿在整个开幕式中,最终,奥运史上前所未有的微火火炬点燃,从一朵雪花娓娓道来“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远景。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北京冬奥开幕式节目《冰雪五环》

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成为黄河之水倾斜而下,节目《冰雪五环》备受网友好评,是令观众们记忆深刻的篇章,这也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水墨动画的艺术风格。一滴中国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铺满全场、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将“山水画”与“黄河水”的观念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新时代图景。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场地中央“一方水”缓缓升起,逐渐成为一块冰,该数字装置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五面裸眼3D效果。24道激光射向冰立方,在巨大的冰立方上雕刻历史,描绘出运动人形及冬奥会历届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以水墨动画风格呈现冬季运动,我们研究了中国书画的笔韵和技法,以传统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满足创意更新需求,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在流光溢彩中,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在《构建一朵雪花》环节,天空中的AR雪花下落,手持各国小雪花导视牌的女演员在鸟巢舞台的“冰面”上汇聚,虚实之间小雪花汇聚成一朵晶莹闪亮的大雪花。它在地球的映衬下遨游天际又飞回地面,在万众瞩目中缓缓升起。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结和橄榄枝结合而成的雪花台

由中国结和橄榄枝结合而成的雪花台,在凸显奥林匹克格言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有限的像素点位中利用程序控制像素形成符合几何形状的动态效果,匹配物理灯珠点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呈现的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原则打造的微火火炬。它创造性的将手持火炬与火炬台有机结合,最大程度降低了碳排放。地面影像和由数字光影矩阵组成的核心装置一同绽放光芒,各参赛国名字在其间联结闪耀,一起向未来!

不断推翻、重来、再推翻、再重来

据黑弓透露,“雪花导视牌”的创意从最初的一个国家设计一朵雪花,到最后每个国家用同一朵雪花。设计方向从最初根据雪花基本形态进行创作,到以中国传统剪纸纹样、各国地标建筑、各国传统纹样等作为设计元素创作,每次提方案都要做几十个不同形态的雪花。最后全部推翻之前的方案,开始以中国结为雪花分支进行创作,同时根据导演对线条粗细、走向、空间、疏密等方面的要求,雪花导视牌——“中国结小雪花”经过了无数的修改,在将近600版设计稿中诞生出大家看到的“一朵雪花”。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冬奥时刻|北京冬奥视效总监王志鸥:用数字科技向世界演绎中华美学精神

团队联排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数字呈现方面,2022北京冬奥开幕式上的视效画质达到全球顶尖的16K水准,视频帧率达每秒50帧,成片数据量约2T,涵盖15个流程环节、包含约五千八百多秒的数字内容,约29万帧,渲染时长约2430机时,整体视频内容占开幕式内容的100%。自2019年9月黑弓Blackbow以视效团队的身份加入初创会,共完成核心视觉设计100余版,核心装置编程40多版,设计效果图七千多张,多媒体视频汇报方案30多套。

同时,还会根据特定环节,开展专项研讨会、专项设计、专项测试,配合编导完成彩排及联排内容。分辨率高、体量大、时间紧、制作本身耗时长、创意经常性颠覆性的修改、内容的不断调整,都是非常磨人心性的过程。面积约11500平米、达到全世界最大LED屏幕级别的开幕式地屏,让很多设计在电脑上的效果和现场完全不一样,白天出片,晚上去鸟巢看效果几乎是工作常态。每一个小细节都要经过数百次打磨,不断推翻、重来、再推翻、再重来。

中国团队创造的神话

“我一直有一个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梦想,没想到在冬奥的舞台上,祖国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画卷。”王志鸥表示,“总导演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既要有东方的底蕴,又要有新时代的新表达,所以我们一直在找这种独特的美学,比如说我们看一滴水、一滴墨要落下来,既要让它轻柔,又要有重量,前后还得有层次。”

因此,一滴墨、一滴水的呈现都必须做到极致,既要有科技含量,又得有艺术效果,每一个细节,创作团队都要反复修改数百遍甚至上千遍。而有些环节的视觉效果,在反复打磨了好几个月后,最后又被推倒重来。

“最开始,总导演是希望在全球找艺术家、顶尖的数字工作者一起创作,但我们跟导演一次次开创意会,拿出了很多方案,后来,导演说这次好像可以用中国团队,我们才能有这样的创作机会。

“我们首先得有决心、有情怀,我觉得大家才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希望向世界人民证明我们年轻人,我们不只是热爱艺术这个行业,我们还能用我们热爱的行业为祖国、为我们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做一次完美的亮相。”王志鸥说。

(未标注来源图片,均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贾亭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