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什么都那么难?

作者:李建秋的世界

昨天在留言区,有人看到我发的关于外汇储备的帖子,感叹了一句:“如果1960年的中国有如今1/100的外汇储备,主席大概都会从梦里笑醒吧!”

我回了一句,现在中国外汇储备是3万多亿,100分之一就是300多亿,300多亿外汇储备,那是什么概念?

1960年,日本外汇17亿,英国9亿,德国40亿。

日本到78年才第一次突破300亿,然后又跌到200多亿,一直到86年才再次突破300亿真正持续性的增长。

战后马歇尔计划一共拨款130亿,对整个欧洲进行援助,还持续了4年。

300亿如果拿到1960年,那是天文数字的巨款。

退一步说,把300亿的价值以过去的计量单位算,1960年还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35美元兑换一盎司的黄金,今天的金价是1870美元,也就是当年的53倍,300/53=5.66亿美元。

5.66亿在1960年依然是一笔巨大的款子,这是当年的外汇储备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什么都那么难?

如图,1960年中国外汇储备仅为0.46亿,不到1亿美元,而这笔钱是当年中国外汇储备的12.3倍。

而如果今天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放在当年,是有600亿左右的巨款。

即便是到了今天,外汇储备似乎“唾手可得”,毕竟去年一年就几乎增加了近7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今天的结汇政策已经不要求强制结汇了,企业和个人可以自主保留外汇收入,这代表外汇储备已经完全够用了,所以你从国家外汇储备看不到。

但是即便是如此,外汇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依然是极难获得的,全球200个左右的经济体,只有近60个国家是贸易顺差国,再把60个国家的发达国家和资源出口国,例如依赖铜矿,石油之类的国家去除掉, 发展中国家不依靠资源出口,且是贸易顺差国的只有下面几个:

中国,巴西,泰国,马来西亚,匈牙利,越南,科特迪瓦,巴拉圭。

就这么几个国家,像科特迪瓦,巴西,巴拉圭之类的国家其主要出口是农业产品,例如可可豆,大豆,牛肉之类的,真正能够有贸易顺差的,一个欧洲国家匈牙利,剩下的国家都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

所以我经常讲,越南这个国家是发展的不错的,像越南这类人均GDP比较低,对外贸易不依靠自然资源还是顺差,全球独他一个。

在贸易上,只有韩国真正是和中国打的有来有回的,非资源类国家对华产生贸易顺差的国家不多,能够持续对华贸易顺差的只有韩国,这一点上甚至连德国都做不到。

不愧是卷王。

中国人在谈论“外汇过多”,因此美国每次无论是降息还是贬值,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缩水之类的话题,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看来,有点“凡尔赛炫富”的感觉。

发展中国家为什么那么难有贸易顺差?

外汇的来源多样,可以对外贸易顺差获得,也可以他国对本国的投资获得,还可以从侨汇里面获得,但是贸易顺差获得的外汇和其他方式不一样,因为它昭示着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无论是出口什么。

制造业国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那些资源出口国,那也说明人家的资源好,典型的就是沙特,沙特就可以做到不断的石油创汇,是因为沙特的石油品质好,开采较为容易,同样委内瑞拉就不行。

因为委内瑞拉的石油必须一出来就立即进行脱除沥青,否则当场就要黏在井台上了,脱除沥青,然后还需要从外国外购石脑油或者轻质油掺入,差不多是2.5:1才能合成成一桶所谓的混合原油,才能运输,否则根本就没法运输,只能直接当沥青卖了。进行调和以后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流动性可以通过油泵管道,才能装船运输销售。

只有出口商品才能谈得上“国际竞争力”,剩下的都属于不可出口商品,谈不上竞争,比如说大部分服务业产品,例如你在美国剪个头发,花了40美元,这就谈不上什么竞争问题。

在里根上台之前,除了能源出口国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几乎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外汇储备,中国也不例外,这不光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问题。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崩溃之前,发达国家普遍保留了自己的制造业,且那时候的美金是真正的“美金”,是可以直接兑换成黄金的,在国际贸易上,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产业,都不是发达国家的对手,而当时的美元还非常值钱,一般也不会主动输出资本。

即便是中国也不例外,看看70年代中国的出口构成:7成以上属于农产品,3成为工矿产品,这3成“工矿产品”还有大量的原料类,例如矿石类,甚至是石油,中国一直到1993年才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

再看中国进口部分:生产资料占了8成比重,生活资料仅为2成比重,也就是进口了大量生产机械之类的东西。

从当年中国进出口的情况来看,就非常明显的看到当年中国的窘迫情况:明明想要足够多的机械类的产品,明明也有足够的合格的劳动力,明明进口了这些产品可能就会大幅度改善本国的经济情况,就是因为外汇短缺,购买就是成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连续了多年的动荡,一直到里根时代确立了 新的全球化体系,美国资本疯狂流出,发展中国家才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这一点连中国也不例外。

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

那80年代外汇储备从何而来?

和今天的印度差不多,就是依靠着源源不断的外国资本投入,虽然对外贸易是逆差,但是资本和金融账户是顺差,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外资拿着美元,跑到中国兑换成人民币,然后进行投资,而他们兑换的美元,就成了大陆的外汇储备存起来了。

现在再回忆一下,为什么当年那么强调“引进外资”,说实话,是迫不得已的。

当年中国发展算极为顺利的,90年代就彻底扭转了这种情况,除了1993年外,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

而这种以投资的方式积累的外汇储备,是非常依赖于对外关系的,否则下场可能如同埃尔多安的土耳其一样,当时为什么是“韬光养晦”政策?不韬不行啊。

积累外汇储备是有代价的:

第一是压制了内需,将国民经济抵押给其他国家获取资本。

第二是:必须将这些储备投资于流动性大且风险为零的资产,以确保在需要时迅速将其清算(转换为货币状态),但有时其回报率较低或几乎不存在,结果,失去了将这些资金投资于产生更高利润的生产性项目的机会

这几年,中国不断对外投资,来获取其他国家的开采矿山和油气田的权利,还获得了对广大农业土地和森林的长期开采权,以确保其基本商品、能源和粮食资源的供应,并投资了美国、欧盟和其他经济体的数千家公司,以及贷款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换取修建基础设施的项目

同时投资了一些重大项目,从国外引进现代技术并使它们本土化,以此在价值链的水平上前进,并在未来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而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中国可以这么做,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可以执行对冲,一旦国际金融市场有波动,有足够的外汇进行干预。

而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很多人一直津津乐道中国的研发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2.4%,这比很多发达国家都要高,是发展中国家的独一份,与中国最接近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过是巴西,希腊之类的,仅为1.18和1.16而已。

不是说这些国家不愿意搞研发,所谓的研发,就是要砸钱且持续的砸钱,需要进口大量的外国设备,技术,这些都需要外汇。

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到今天,虽然很多人喜欢讲“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之类的话,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980年后里根推行的政策导致资本从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这些大环境的变化是主因,在这些对外流动的资本中,中国承接了大部分。

其次,才能谈到中国人民是如何如何勤劳勇敢。

而发展中国家的起步:获取资本这一项,可真的是千难万难。

别忘记了,即便是老牌发达国家,是怎么获得资本的?

殖民,掠夺,无数的鲜血构成的。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