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作者:国鼎企业上市培育
导读:IPO的江湖,很多人关心你过不过,鲜有人想知道你累不累。折戟IPO的企业踩过哪些坑呢?对于正准备闯关的拟上市公司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本文为您解答。

IPO的江湖,很多人关心你过不过,鲜有人想知道你累不累。折戟IPO的企业踩过哪些坑呢?对于正准备闯关的拟上市公司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坑:持续经营

无论上市规则如何修订,持续经营都是每一家拟上市企业的生命线。尽管新《证券法》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替代了现行《证券法》“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的表述,但业绩平平,甚至无客观因素导致的大幅下滑依旧会成为上市的大障碍。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第二坑:关联交易

对于相当一部分拟上市公司来说,关联交易避无可避。好在如今的审核政策和上市规则足够宽容,设置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关联交易对应的收入、成本费用或利润总额占发行人相应指标的比例达到30%的红线,要求企业将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说清楚,讲明白。即便如此,也有企业踏过了这条线。

第三坑:信息披露

早在去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表示,中国的市场实际决定了仅仅靠形式上的充分披露信息还不够,中国股市有1.8亿个人投资者,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市情出发来考虑问题。始终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在审核中对信息披露质量严格把关。

第四坑:违法违规

无论企业选择哪里上市,无论企业盈利规模大小,只要严重违法违规,IPO审核时一律说不。其实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对于发行人涉嫌违法违规是否造成IPO障碍的认定已经很宽容了。根据《首发业务问答54条》,“违法行为显著轻微、罚款数额较小”“相关处罚依据未认定该行为属于情节严重”等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但“导致严重环境污染、重大人员伤亡、社会影响恶劣等并被处以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第五坑:毛利率高

毛利率是考量企业经营、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也是企业IPO过程中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毛利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审核重点关注。那么毛利率究竟多少才是最合适的呢?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类产品相比,没有明显异常,或者有较大偏差能够阐述合理缘由的。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第六坑:行业定位

有道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作用在企业IPO里一样合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内在逻辑之一是让合适的企业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板块上市,一旦搞错了方向,就在将错就错的圈子里耗费大量成本。有些企业在申报前,只考虑到某板块的营收、扣非净利润等财务门槛高不高,或者审核尺寸严不严,排队数量多不多,却忽视了自身发展与板块之间是否契合的最基本条件。

第七坑:入股问题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投资拟上市公司,靠的不单单是雄厚的资本,还有敬畏法律的心。去年2月,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对IPO企业涉及的股份代持、异常入股、多层嵌套等进行了归总和明确。其中,将需要锁定36个月的“突击入股”时间段由申报前6个月增加到申报前12个月。两个月后,证监会再次加码,要求对证监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公司情形加强核查披露,从严审核把关。

影响IPO进程的案例

案例一:长沙**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1月26日上会未通过)

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持续专注、聚焦于新型、安全、高效的矿物微量元素研发、生产、推广与销售,不断推动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变革,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矿物微量元素平衡营养方案,促进畜禽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推动中国高端矿物微量元素在全球的广泛应用。

2020年11月26日,长沙**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被科创板上市委否决,成为科创板开审以来第二家被上市委否决的公司,也是2020年第二家被科创板上市委否决的公司。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营业收入均是3亿元出头一点,缺乏成长性,且上市委对公司收入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公司在审期间将自身行业属性“从生物医药”改为“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其他领域”,上市委询问:公司是否已按照注册制的要求,对自身科创板定位进行合理的评价。公司2020年5月申报科创板,当时招股书将公司行业定位为“生物医药”。

根据11月17日披露的《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关于审核中心落实意见函的回复》,承认公司不属于科创板“生物医药”行业定位,改为公司“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其他领域”。上市委认为其行业归属和多项科创属性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数量等信息披露前后不一致,相关信息披露未能达到注册制的要求,最终上会被否。

案例二:福建**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3月18日上会未通过)

公司是一家面向建筑、市政、交通、国土、文旅等行业专业提供远程智能监管整体解决方案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在首次上会遭遇暂缓表决近两个月后,二次“进宫”受审的福建**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的1月21日,在当日召开的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7次审议会议上,科创板上市委便对其提出四大疑点,其中除了涉及到公司关键财务人员银行流水核查的不充分外,上市委还认为其在物联网行业的认定依据及理由存在不充分之处。在其IPO首次暂缓表决后,上交所对其进行的三轮问询中,被反复问询的两大疑点之一便是有关其物联网的认定依据是否充分。

在上交所进行问询后,该公司虽然坚称自己的“物联”属性适当,但同时又开始向监管层提出修改股票代号的简称的想法,将“物联”二字从公司简称中去掉,并开始承认自己并非一家全概念范畴上的物联网企业,而这一做法,不仅透露出其在解释补充时的底气不足,更碰触监管大忌。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案例三: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注册近一年未生效)

公司是一家信用科技与大数据服务提供商,通过构建业内领先的数据采集平台(DCP)、智能大数据平台(EDP)和面向客户的 BIdata 商业智能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查询、风控反欺诈、关联洞察、反洗钱、商业智能和解决方案类服务。在2020年11月27日便成功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核的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即便在经过了近1年的等待后,至今还是未能盼来其期望已久的获准证监会注册的消息。

一般在提交注册后三个月皆未有动静的企业,除去更新财务数据等因素外,基本上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未能获得证监会的认可。在向证监会递交的注册材料中,该公司称自己“属于企业征信行业,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为企业征信行业发展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将在较长时间内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并表示自己各方面皆符合科创板属性要求。曾在申报初期力证自己与金融科技关联紧密的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政策风向逆转后,又断然更改行业定位,还在内容中大幅删除了其此前论证的有关自身与“金融科技”之间的紧密关联——在其提交的IPO注册稿中,有关“金融科技”一词最终被删减到仅出现了4次。

监管层一般要求企业在拟IPO过程中的信披要具有一致性,在审核过程中更改行业属性界定的情况是很少见的。那么其到底是否属于金融科技公司,这便将直接影响到其IPO是否还能得以继续推进的关键。

以上就是企业IPO需避过的坑。上市是一件复杂且繁琐的事情。而国鼎价值管理科技是一家以企业上市培育为导向,致力于企业价值提升的公司。

在把控资本运营相关事务风险、提升资本应用能力并提高资本价值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陪伴式服务。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服务案例

国鼎专家团队累计培育A股上市企业近30家,服务A股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多家,为上市及挂牌公司实施商业模式规划、战略咨询、股权激励、市值管理、并购重组、专项定增及融资等相关项目1000多次。

企业IPO踩过的七大坑

上市培训

国鼎为大家带来的培训课程是十分全面的,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方便从不同的领域了解上市所需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价值,培养后备企业,国鼎在3月9-11日为企业家们开设了三天两夜《企业上市设计与股权融资规划方案班》,帮助企业彻底解决上市、融资、商业模式创新三大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