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润发的寒冬

大润发的寒冬

日前,一则江苏昆山一大润发门店被曝员工脚踩散装冷冻食品的消息将大润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这并非是大润发首次身陷食品安全问题的旋涡,此前大润发还被曝出售卖隔夜肉等问题。不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这家曾经的零售业翘楚如今也难掩业绩颓势,净利润大幅下滑。而大润发的现状只是卖场经济的缩影,在互联网经济已成潮流,社区团购加速布局的今天,传统超市的市场份额被多方蚕食,这也不禁令人思考已经疲态尽显的卖场经济该何去何从。

多事之秋

日前,江苏昆山一家大润发员工脚踩散装冷冻食品的视频在网络上发酵。网传视频显示,一名超市员工坐在冷柜边缘,双脚踩在柜内散装食品上。随后这名员工转移到冷柜的另一格位置,双脚仍踩在货品上。冷柜上方挂有“冰冻水产”、“冷冻虾仁”的指示牌,被踩区域旁还贴有“鱼片蛋饺”、“鱿目类”等标签。该员工手拿透明胶在固定标签,一旁还有顾客经过。据报料网友称,事发于2月14日,地点为苏州昆山大润发前进西路店。

大润发的寒冬

2月16日,昆山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该局已对此事立案调查。目前,事件涉及的冷冻水产区散装食品已全部封存并销毁。

大润发相关人士公开回应称,被踩冷柜商品已于事发当天就全部销毁,并对冷柜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公司已对涉事员工严肃批评教育,并将其调离食品部门,门店的相关管理层也将被追责。

事实上,这并非是大润发首次被爆食品安全事故。去年8月,大润发济南省博路店就被曝售卖头天未处理完的隔夜肉。根据当时的报道,那些不新鲜、味不大的隔夜肉作为9.9元一斤的特价肉卖;臭味明显的冲洗去味再上柜台;发臭变质无法处理的,直接绞馅儿或灌香肠。而就在这起事故曝出的几天前,济南市市场监管局才刚刚约谈了大润发华北总部的负责人,同时一并约谈近期的投诉举报,投诉举报问题主要集中在涉嫌销售超过保质期食品和篡改食品的生产日期。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消费钛度》,“对大润发来说,食品安全是一个核心难题,因为大润发本就是靠生鲜起家的,如果食安问题得不到解决,留给大润发的麻烦会越来越多。”

净利下滑八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润发的麻烦远不止此。一边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多事之秋,另一边是净利润的颓势凸显。

据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高鑫零售营业收入为415.34亿元,同比下滑5%,实现股东应占利润1.17亿元,同比下滑86%。同时,高鑫零售毛利率为26.3%,较去年同期的26.9%也减少了0.6个百分点。

大润发的寒冬

对于业绩下滑,高鑫零售表示,2021年实体零售业受到社区团购冲击、食品CPI持续走低、消费放缓、疫情反复、灾害天气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高鑫零售的营收及净利增长承受压力。

从高鑫零售的业绩中不难看出,在整体零售业下滑的大势之下,以卖场业态为主的高鑫零售显然无法置身事外。据高鑫零售介绍,报告期内的6个月集团在全国新开3家大润发大卖场,新开36家小润发,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签约数量达到16家,同时关闭了2家门店。截至9月30日,集团在国内共有491家大卖场、6家中型超市、68家小型超市以及3个生鲜加工仓。

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林小海坦言,年初时的确没有预料到社区团购的竞争如此激烈,也没有想到CPI下跌这么厉害以及疫情会出现反复,因此当时提出了高双位数增长,但是上半年经营环境的变化,令集团业绩出现了低单位数的下降。

其实,在零售市场中,大润发曾是“霸主”一般的存在。早在2010年时,大润发就曾问鼎大陆零售冠军。公开资料显示,“大润发”创立于1996年。1998年7月,大润发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内地大型超市,定位于会员制大型连锁综合超市。2011年高鑫零售公司成立,旗下拥有“大润发”与”欧尚”两大零售品牌,同年7月在香港公开上市。2020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以72%控股高鑫零售。

事实上,高鑫零售的业绩低迷早有端倪。早在2018年,高鑫零售就出现了营收净利双降的情况。彼时,高鑫零售实现总销售营收1013.1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溢利25.88亿元,同比下降7.3%。

正如林小海所言,某种程度上是社区团购的兴起造成了卖场业态的低迷。江瀚向《消费钛度》分析道,“卖场经济的不景气是实际上是新业态竞争的结果,社区团购、生鲜赛道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抢占了传统超市的市场份额。”

卖场经济疲态尽显

大润发的低迷实际上是整个卖场经济颓势的缩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首的电商平迅速抢占市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购物理念。这也让互联网零售的风生水起与卖场经济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的社区团购迅速扩张。一时间,卖场经济面临着多面夹击。

大润发的寒冬

《消费钛度》梳理各大卖场的业绩表现时注意到,不仅大润发出现了业绩下滑,整个卖场业态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颓势。其中家家悦预计2021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6亿元-3亿元,永辉超市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9.3亿元。

多面夹击下的蝴蝶效应带来的是卖场业态一波又一波的闭店潮。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显示,去年前三季度10家超市上市企业共关店291家。以永辉超市为例,前三季度仅开了48家门店,同时关闭了23家门店。

面对市场的变化,传统超市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它们或向电商妥协入局社区团购,或积极探索新的出路。对于大润发而言,一方面与阿里巴巴“组队”杀入社区团购的江湖,另一方面积极布局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并表示未来将集中开店。

据了解,2020年9月,大润发首家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在常州开业。这是大润发在试水精品超市、小润发RT-mini后,在多渠道多业态发展上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不同于mini店主打一日三餐型消费,大润发super以更大的面积满足顾客丰富的购买需求和良好的消费体验。

江瀚向《消费钛度》表示,布局中型超市的逻辑只能说是一种尝试,能否成功目前尚无定论。对于传统超市业来说,一方面可以选择类似Costco、山姆会员店这样的打法,另一方面也要重新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愿意购买这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