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唐][孟浩然]《游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清][錢謙益]《<顏子疏解>敘》:“不違仁者三月也,不違如愚者終身也。忘仁義,忘禮樂,而至於坐忘也。”
逐末忘本,◆追求細枝末節,忘記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今題[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詠[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過也。”
逐流忘返,◆隨波流蕩而忘卻歸來。謂隨逐時俗,而不知返歸根本。○[章炳麟]《文學說例》:“不通斯例,則古義不完,逐流忘返,則謬說滋起。”亦作“逐宕失返”。
賊忘八(贼忘八),◆見“賊王八”。
樂之忘歸,◆见“樂而忘返”。
樂而忘死(乐而忘死),◆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樂而忘返(乐而忘返),◆快樂得忘記返回。極言留戀之意。○《晉書‧苻堅載記上》:“[堅]嘗如[鄴],狩于[西山],旬餘,樂而忘返。”○《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慎卿]在[南京],樂而忘返了。”○《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凡遊[西湖]者,都樂而忘返,所以有人贊道:若往[西湖]遊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补证条目■快乐得忘记返回。极言留恋之意。○赵家璧《编辑忆旧》:“午休时间或下班以后,我常在那里徘徊欣赏,乐而忘返。”■亦作“樂之忘歸”。○《史记·赵世家》:“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
語忘(语忘),◆傳說中的產神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語忘]、[敬遺],二鬼名,婦人臨產呼之,不害人。長三寸三分,上下烏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道書載有二鬼:一曰[語忘],一曰[敬遺],能使人難產。知其名而書之紙,則去。”
遺形忘性(遗形忘性),◆見“遺形藏志”。
遺物忘形(遗物忘形),◆泯滅物我界限,謂捨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遺忘(遗忘),◆猶忘記。○《莊子‧盜跖》:“今富人,耳營鐘鼓筦籥之聲,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遺忘。”○[清][李調元]《石匠行》:“字刻青天過手多,至今名姓半遺忘。”○[茅盾]《一個女性》七:“一幕久已遺忘的故事驀地再現出來。”
遺世忘累(遗世忘累),◆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於江海,或養操於山林,求遺世忘累之士而與之遊。”
心手相忘,◆極言得心應手。○[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子瞻]機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獨立千載。”
相忘,◆彼此忘卻。○《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宋][蘇軾]《送穆越州》詩:“江海相忘十五年,羨君松柏蔚蒼顏。”○[白采]《被擯棄者》:“我寶寶一天一天的煩聒我,同伴都像與我相忘了。”
違忘,◆违背,忘却。○《普曜经·梵天劝助说法品》:“於時五人遥見佛來,轉相謂言:‘今者汝等寧復遥見沙門瞿曇來不?迷失無定,所志不獲,奉行經戒,多所勤修,違忘道業,假使來者,慎莫爲起,亦勿迎逆。’”○《持心梵天所问经·授现不退转天子莂品》:“自恣辯者其諸善法未加勸者,則令興發善法,已生進不違忘,塵勞若起使蠲除之,塵勞未興令不得生。”
忘欲,◆忘却欲望。○汉贾谊《新书·傅职》:“賜予侈於左右近臣,吝授於疏遠卑賤,不能懲忿忘欲,大行、大禮、大義、大道,不從太師之教:凡此其屬,太傅之任也。”
忘翼,◆謂不飛去。○《大戴禮記‧誥志》:“於時龍至不閉,鳳降忘翼。”○[孔廣森]補注:“忘翼,不飛去也。”
忘顏(忘颜),◆謂朋友相交不拘形跡。○[宋][蘇洵]《祭史彥輔文》:“吾與[彥輔],契心忘顏。”
忘言交,◆不須憑藉語言而心意相通的知交。○[唐][袁郊]《甘澤謠‧圓觀》:“﹝[李源]﹞悉將家業為寺公財。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酒而已。不置僕使,絕其知聞,唯與[圓觀]為忘言交。”
忘言,◆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三國][魏][曹植]《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遊,教我要忘言。”○[宋][陳師道]《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唐][韓愈]《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忘性,◆健忘的毛病。○[歐陽山]《高干大》第十章:“老了,忘性大了,不頂事了。”○[草明]《乘風破浪》二:“你們是城裏人,忘性大……哪還有功夫去記鄉下的事兒?”
忘形朋,◆猶忘形交。
忘形交,◆指相處不拘形跡的知心朋友。○《新唐書‧孟郊傳》:“﹝[孟郊]﹞性介,少諧合。○[愈]一見為忘形交。”○[金][王若虛]《李仲和墓碣銘》:“既得[仲和],語合,意豁然大適,為忘形交,久之益親。”
忘形,◆1.指超然物外,忘了自己的形體。○《莊子‧讓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前蜀][韋莊]《對酒》詩:“何用巖棲隱姓名,一壺春酎可忘形。”○[宋][秦觀]《滿庭芳》詞:“時時,橫短笛,清風皓月,相與忘形。”○[清][潘陸]《同朱士葉北固山用唐人韻》:“高人住巖壑,永日與忘形。○[江]愛秋濤壯,山憐宿雨青。”◆2.形容過度高興而失去常態。○[漢][蔡邕]《琴賦》:“於是歌人恍惚以失曲,舞者亂節以忘形。”○[陳殘雲]《山谷風煙》第十四章:“[朱細芳]忘形地撲向[周祺],好像[周祺]就是她日夜想念、而又杳無音信的親哥哥。”◆3.謂朋友相處不拘形跡。○[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七:“我有忘形友,迢迢[李]與[元]。”○[元][劉致]《折桂令‧閑居自適》曲:“與農父忘形爾汝,醉歸來不記誰扶。”○《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必是先有了這個心,才有古往今來那無數忠臣烈士文死諫武死戰……才有[漢光武]、[嚴子陵]的忘形。”○[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他們從前是多麼忘形的親熱過。”
忘想,◆不關心,不去想。○[明][康海]《願雙成‧述隱》套曲:“飯牛蒔藥課田桑,萬事悠然忘想。”
忘先,◆忘記祖先。○《漢書‧禮樂志》:“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顏師古]注:“先者,先人,謂祖考。”
忘味,◆忘記美味。多形容沉浸於優美音樂中的精神狀態。語本《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漢][班固]《幽通賦》:“[虞]《韶》美而儀鳳兮,[孔]忘味於千載。”○[唐][張鷟]《游仙窟》:“一時忘味,[孔丘]留滯不虛;三日繞梁,[韓娥]餘音是實。”○[宋][王禹偁]《大合樂賦》:“若非審音以知政,安能制禮而作樂,聽之忘味,佞邪之道弗興。”
忘私,◆不關心自己的得失,無私心。○《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夫以[宣尼]叡哲,[子雲]參聖,在於著述,不能忘私。”
忘世,◆忘卻世情。○[宋][辛棄疾]《鷓鴣天‧戊午拜復職奉祠之命》詞:“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
忘食廢寢,◆同“忘寢廢食”。○《驻春园》第二回:“生一片癡情,日在樓頭竚望,竟日忘食廢寢。”
忘神,◆1.猶忘情。不能控制感情。○《紅樓夢》第一○九回:“[寶玉]已經忘神,便把[五兒]的手一拉。”◆2.猶出神。精神高度集中而發呆的樣子。○[郭沫若]《一隻手》:“他在自己的唇邊浮着會心的微笑,忘神地看見煙斗上的煙子在空中打着圈兒。”◆3.絕思忘慮。朦朧恍惚的精神狀態。○[郭沫若]《脫離蔣介石以後》八:“死後我想是最恬靜也沒有的,那兒,就是宗教家所幻想的天堂,文學家所幻想的樂園,比抽大煙上了癮的人所感受的那種忘神狀態恐怕還要愉快。”
忘身,◆奮不顧身;置生死於度外。○[漢][賈誼]《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宋][蘇軾]《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許批答》:“其所以忘身徇國,捨逸就勞者,豈有求而然哉!”
忘卻(忘却),◆忘記掉。○[唐][張籍]《寄蘇州白二十二使君》詩:“此處吟詩向山寺,知君忘卻[曲江]春。”○[宋][張先]《滿江紅‧初春》詞:“多少恨,今猶昨。愁和悶,都忘卻。”○《水滸傳》第六十回:“[吳學究]道:‘[吳用]也在心多時了,不想一向忘卻。小生略施小計,便教本人上山。’”[李國文]《月食》:“有些值得永遠記憶,有些應該徹底忘卻。”
忘情負義(忘情负义),◆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情義,做出對不起他的事。○《紅樓夢》第一一三回:“後來[寶玉]明白了,舊病復發,常時哭想,并非忘情負義之徒。”
忘情,◆1.無喜怒哀樂之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唐][杜甫]《寫懷》詩之一:“全命甘留滯,忘情任榮辱。”○[明][陳繼儒]《讀書鏡》卷九:“[宋]儒云,禪家有為絕欲之說者,欲之所以益熾也;道家有為忘情之說者,情之所以益蕩也。”◆2.引申為感情上不受牽掛。○[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青鳳》:“生失望,乃辭叟出,而心縈縈,不能忘情於[青鳳]也。”○[曹靖華]《飛花集‧哪有閑情話年月》:“可是我們木刻家呵,怎能忘情於[中國]宣紙呢?!”◆3.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宋][羅燁]《醉翁談錄‧靜女和通陳彥臣》:“二人忘情,不覺語言為母氏所聞,遂親捉獲了,因解官囚之。”○《紅樓夢》第六六回:“[湘蓮]笑道:‘原是我自己一時忘情,好歹別多心。’”[王西彥]《風雪》一:“他原來應該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但當他激動起來時,卻極容易忘情。”
忘寢廢食(忘寝废食),◆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宋][司馬光]《遠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飢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宋][劉跂]《趙氏<金石錄>序》:“好古之志忘寢廢食而求,常恨不廣爾,豈專以為玩哉!”亦作“忘餐廢寢”。○[元][朱庭玉]《行香子‧痴迷》套曲:“飢不忺進飲食,臥不能安床枕,豈止道忘餐廢寢。”○[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賭符》:“忘餐廢寢,則久入成迷;舌敝脣焦,則相看似鬼。”
忘其所以,◆1.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誰想[滿生]是個輕薄後生,一來看見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公子此時是樂得忘其所以。”○[茅盾]《子夜》十五:“[吳蓀甫]忘其所以的突然問道:‘呀呀![和甫]!我們那八個廠沒有事吧?’”◆2.忘記了一切。○《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因事體年遠,[老王千戶]也忘其所以了,忙喚[王興],問其緣故。”
忘其,◆同“亡2其”。同“妄2其”。◆選擇連詞。猶抑。○《戰國策‧趙策二》:“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忘其憎[懷]而愛[秦]邪?”[褚祖耿]集注引[王引之]曰:“忘與亡同。亡其,轉語詞也。”
忘念,◆謂入神,精神專注。○《梁書‧王筠傳》:“思力所該,一至乎此,歎服吟研,周流忘念。”
忘年之交,◆同“忘年交”。○《北齐书·邢邵传》:“吏部尚書隴西李神儁大相欽重,引爲忘年之交。”○《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爲忘年之交。”○臧克家《谈李松涛的诗》:“这次虽系初次会面,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
忘年交,◆以才德相契,不拘年齡、行輩而結成的知交。○《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清][馮桂芬]《陳君若木家傳》:“余與君同客[裕靖節]所,君年長以倍,為忘年交。”○[王願堅]《普通勞動者》:“兩人都覺得出,他們這‘忘年交’的友誼在迅速地增進。”
忘年,◆1.忘記年月。○《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成玄英]疏:“夫年者,生之所稟也,既同於生死,所以忘年也。”○[唐][元結]《無為洞口作》詩:“洞旁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欲亦忘年。”○[清][李世熊]《獨松》詩:“上友不羈雲,下友忘年石。”◆2.不拘年齡、行輩、以德才相敬慕。○《初學記》卷十八引[晉][張隱]《文士傳》:“[禰衡]有逸才,少與[孔融]交。時[衡]未滿二十,而[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忘年殷勤。”○《北史‧序傳》:“[寬]當時位望,又與[大師]年事不侔,初見,言未及終,便改容加敬……每於私室接遇,恒盡忘年之歡。”○[宋][蘇轍]《追和張公安道贈別絕句一首》引:“是時,[張公][安道]守[成都],一見以國士相許,自爾遂結忘年之契。”○[郭沫若]《屈原》第一幕:“我願意永遠和你做一個忘年的朋友。”
忘命,◆不怕死;竭盡全力。○《後漢書‧郎顗傳》:“稟性愚愨,不識忌諱,故出死忘命,懇懇重言。”○[韓少功]《飛上藍天》:“如今軟的怕硬的,硬的怕忘命的。”○[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十八:“全社的男子,不論老少,也都忘命地幹了。”
忘名,◆不慕聲譽。○[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忘勞(忘劳),◆不感覺勞苦;不知疲倦。○《禮記‧祭義》:“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鄭玄]注:“思父母之慈愛,已而自忘己之勞苦。”○[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恤急難而忘勞,以憂人為己仕者,篤人也。”○《新唐書‧儒學傳上‧徐文遠》:“[文遠]說經,遍舉先儒異論,分明是非,乃出新意以折衷,聽者忘勞。”
忘家狗,◆《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纍纍若喪家之狗。’”後以“忘家狗”比喻窮迫無處存身的人。忘,通“亡”。○[明][鄭若庸]《玉玦記‧投賢》:“想[仲尼]亦似忘家狗,不信你這樣人做官,也難知雕鶚解橫秋。”
忘跡(忘迹),◆猶忘形。謂超然物外,忘其形跡。○[唐][元結]《惠公禪居表》:“聖者忘跡,達人化心。”參見“忘形”。
忘記(忘记),◆1.不記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乃答以歲月之久,皆忘記。”○[明][李贄]《與周友山書》:“我亦全然忘記近事,只覺如初時一般,談說終日。”○[朱自清]《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2.該做的事沒有想到去做。○[明][張居正]《女誡直解》:“你眾女將我這教誡的言語,務要勉勵,身體力行,不要怠慢忘記了。”○[陳登科]《赤龍與丹鳳》十六:“他伸手一摸,軍帽忘記戴了,又跑回來找帽子。”◆3.沒有感覺到。○[宋][范成大]《西江有單鵠行》:“懷安浦漵暖,忘記雲海寬。”○[清][孫枝蔚]《九日汪叔定季甪招飲見山樓》詩:“笑聲亂落梧桐樹,忘記江頭羽檄馳。”○[李準]《耕云記》:“電閃着,雷打着,風捲着雲……那時我也忘記害怕啦!只覺得好看。”
忘己,◆1.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識不知,順乎自然的處世態度。○《莊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2.不主觀,不自用。○[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二聖忘己,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宋][蘇軾]《擬殿試策問》:“朕虛心忘己,以來眾言。”
忘機(忘机),◆消除機巧之心。常用以指甘於淡泊,與世無爭。○[唐][王勃]《江曲孤鳧賦》:“爾乃忘機絕慮,懷聲弄影。”○[宋][司馬光]《花庵獨坐》詩:“忘機林鳥下,極目塞鴻過,為問市朝客,紅塵深幾何?”[明][何景明]《雨後》詩:“沙頭莫相識,與爾久忘機。”○[清][俞國賢]《歸來》詩:“荒圃一區行灌畝,遺書幾卷坐忘機。”○[郭沫若]《文藝論集‧<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我完全忘機於幽居的情趣之中。”
忘魂,◆1.神志不清。○[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摺:“我若是與你相會呵,我便認了有何妨,難道小官直如此忘魂。”◆2.謂不顧生死。○《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況且世路上又怎樣指得準有這等一位破死忘魂衛顧人的[安老爺]呢!”
忘昏,◆猶糊塗。○[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摺:“你則是忒現新,忒忘昏,更做道你眼鈍。”
忘懷(忘怀),◆1.不介意;不放在心上。○[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宋][辛棄疾]《水調歌頭‧題張晉英提舉玉峰樓》詞:“君看[莊生]達者,猶對山林皋壤,哀樂未忘懷。”○[元][張昱]《西山亭留題》詩:“英雄有恨餘湖水,天地忘懷入酒杯。”○[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三章:“[白知時]在邁過貞女坊,奔上馬路時,是這樣為他同姓的古女嘆息,把自己的命運倒暫時的忘懷了。”◆2.忘記。○[明][陳汝元]《金蓮記‧小星》:“我到忘懷了,還有一件事,昨日途中偶逢[佛印]禪師,他說雲游去了。有書一紙,寄與老爺。”○《說唐》第二四回:“你原來就是[程一郎]哥,我一時忘懷,多多有罪。”○[袁鷹]《悲歡‧深深的懷念》:“他最不能忘懷的是:那年五月初的一天上午,他把一船紅軍送過江來。”◆3.用以形容精神專注而遺忘一切。○《醒世恒言‧徐老僕義憤成家》:“﹝[蕭穎士]﹞有時讀書到忘懷之處,還認做[杜亮]在傍,抬頭不見,便掩卷而泣。”◆4.無拘無束。○[宋][蘇軾]《吳子野將出家贈以扇山枕屏》詩:“浮游雲釋嶠,燕坐柳生肘,忘懷紫翠間,相與到白首。”○《二刻拍案驚奇》卷八:“小童二人頻頻斟酒,三個客人忘懷大釂。”
忘歸草(忘归草),◆即忘憂草。○《文選‧陸機<贈從兄車騎>詩》:“感彼歸塗艱,使我怨慕深;安得忘歸草,言樹背與衿。”○[呂向]注:“忘歸草,謂忘憂草。”
忘歸(忘归),◆1.忘返。○《楚辭‧九歌‧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晉][左思]《吳都賦》:“[舜][禹]游焉,沒齒而忘歸。”○[唐][白居易]《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2.良箭名。以一去不復返,故稱。○《公孫龍子‧跡府》:“[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之圃。”○《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一》:“左攬繁若,右接忘歸。”○[李周翰]注:“忘歸,矢名。”
忘服,◆忘其從服,忘其職分。○《國語‧魯語下》:“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
忘反,◆1.忘記回去。○《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2.謂忘記反樸歸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忘恩失義(忘恩失义),◆猶忘恩負義。○《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操]揚鞭大罵曰:‘[劉備]忘恩失義、反叛朝廷之賊!’”[明][王玉峰]《焚香記‧陳情》:“誰想他呵,惡狠狠一旦忘恩失義。”
忘恩負義(忘恩负义),◆忘掉他人對己的恩德,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我看此人不是忘恩負義的,日後必得其力。”○《說唐》第五六回:“我[秦瓊]受你大恩,不曾報得。今日不能救你,真乃忘恩負義。”○《何典》第九回:“豈可瞞心昧己,做那忘恩負義的無良心人。”○[陳殘雲]《山谷風煙》第十一章:“想不到此人是個忘恩負義的軟骨頭,把我出賣了。”
忘恩背義(忘恩背义),◆猶忘恩負義。○[宋][趙善鐐]《自警篇‧器量》:“唯[韓魏公]不然,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處,辭和氣平,如道尋常事。”○[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摺:“他是個忘恩背義的人。”○《三國演義》第六四回:“[劉璋]大怒,扯毀其書,大罵:‘[法正]賣主求榮,忘恩背義之賊!’逐其使者出城。”○[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章第一節:“薦主與被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君臣的關係,在私人情感上發生父子的關係,被薦人如果對薦主不表現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背義,將為士類所不齒。”
忘斷(忘断),◆忘盡,完全忘記。○《儒林外史》第七回:“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臨[兗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這件事忘斷了。”
忘帝力,◆相傳[帝堯]時,一老者邊擊壤,邊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後用為歌頌太平的典故。○[唐][高適]《酬龐十兵曹》詩:“雨澤感天時,耕耘忘帝力。”參閱《古詩源‧擊壤歌》。
忘齒交(忘齿交),◆同“忘年交”。◆[明][袁宏道]《送潛江潘明府伯和入計序》:“尚璽卿[潘去華],忘齒交,余兄弟深相知。”
忘齒(忘齿),◆參見“忘年”。○[胡懷琛]《贈陳蛻庵先生》詩:“撚鬚覓句得佳趣,忘齒論交到少年。”參見“忘年”。
忘本,◆1.忘記根本。○《禮記‧樂記》:“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孔穎達]疏:“淫酗肆虐,是流湎以忘根本也。”○《新唐書‧哥舒翰傳》:“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馮勰》:“祖貫[松江],鼎革後,入籍[汾陽],名紙稱鄉眷,不忘本也。”◆2.謂境遇變好後忘掉原來情況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清][李漁]《蜃中樓‧乘龍》:“我和你成就姻緣,都是神仙的法力,為人不可忘本,還該望空拜謝了他。”○[柳青]《狠透鐵》:“人不應該忘本啊!良心到什麼時候都是要的。”
忘八,◆1.龜、鱉的俗稱。又稱王八。多用作詈詞。○[元][施惠]《幽閨記‧天湊姻緣》:“咳,這個天殺的老忘八!”○《紅樓夢》第四六回:“你們把忘八脖子一縮,生死由我去。”一說謂忘記“禮義廉恥孝弟忠信”八字,故云。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王八》。2.稱其妻有外遇的男子。○[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今人以妻之外淫者,目其夫為烏龜。”因以龜之俗稱呼之。○《紅樓夢》第二八回:“一個女兒嫁了漢子,要當忘八,他怎麼不傷心呢?”
說東忘西(说东忘西),◆說了這樣忘了那樣。形容記憶力差。○[柳青]《狠透鐵》:“一貫沒擔過事的人嘛,一下子料理五十來戶人家的莊稼事務,再加上社員們複雜的思想狀況,勞神勞得他顛三倒四,說東忘西。”
數典忘祖(数典忘祖),◆[春秋]時[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周景王]問[談]:[晉國]何以沒有貢物?[談]答以[晉國]從來沒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賞賜,所以無器物可獻。○[周王]指出從[晉]的始祖[唐叔]開始,就不斷受到王室的賞賜,責備[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裔,竟不知道這些史實,說他是“數典而忘其祖”。事見《左傳‧昭公十五年》。後用以比喻忘本。現也用以比喻對祖國歷史的無知。○[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況[周][秦]兩家,實為[南宋]導其先路,數典忘祖,其謂之何?”[高燮]《索黃濱虹治印先寄以詩》:“吁嗟假學何其多,數典忘祖聖所呵。”◆补证条目■春秋时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谈:晋国何以没有贡物?谈答以晋国从来没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赏赐,所以无器物可献。周王指出从晋的始祖唐叔开始,就不断受到王室的赏赐,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道这些史实,说他是“數典而忘其祖”。事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后用以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比喻对祖国历史的无知。○清袁枚《与钱竹初书》:“枚祖籍慈溪,爲兄部民,因生長杭州,數典忘祖。”○王鲁彦《西安印象记》:“人家分析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制度,说是以家族为本位,其实我们最是数典忘祖的子孙。”
適性忘慮(适性忘虑),◆謂順悅情性忘卻憂慮。○[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遁齋閑覽》云:[荊公]碁品殊下,每與人對局,未嘗致思,隨手疾應,覺其勢將敗,便斂之,謂人曰:‘本圖適性忘慮,反苦思勞神,不如且已。’”
失忘,◆忘記。○《水滸傳》第二十回:“兄長是誰?真個有些面熟,小人失忘了。”◆补证条目■忘记。○《礼记·玉藻》“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汉郑玄注:“書之於笏,爲失忘也。”
善忘,◆健忘,記憶力差。○《莊子‧達生》:“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漢書‧王褒傳》:“其後太子體不安,苦忽忽善忘,不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家母年紀又不很大,那裏會善忘到這麼着。”
三忘,◆謂將士出征當忘卻三事:忘家、忘親、忘身。○《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闕忘(阙忘),◆脫漏遺忘。○[漢][應劭]《風俗通‧聲音》:“其後,[周]室陵遲,禮崩樂壞……重遭暴[秦],遂以闕忘。”○[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事珠》:“[開元]中,[張說]為宰相,有人惠[說]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宋史‧宋太初傳》:“因筆而簡之,以備闕忘耳。”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鑒。語出《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後漢書‧張衡傳》:“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补证条目■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同胞同胞,還要大家猛省則個!”○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前的错误固然值得借鉴,但本朝的疆土还有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大片土地,几百万大军,你怎么便说毫无办法了?”
遷忘(迁忘),◆因環境變化而忘記。○[清][邵懿辰]《易安人墓表》:“君今出守,人事日生……與安人捨身相為之情,歲月遙遙,恐久漸遷忘。”
棄忘(弃忘),◆拋開、忘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足下任此,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榮辱之機,棄忘舊惡,寬和群司,審量五材,為官擇人?”[晉][傅玄]《鴻雁生塞北行》:“靈氣一何憂美,萬里馳芬芳;常恐物微易歇,一朝見棄忘。”
破死忘生,◆不顧性命危險;不顧一切。○《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張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裏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的從西過道兒裏直奔到這裏來,破死忘生的大着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
念念不忘,◆1.片刻不忘。○《雲笈七籤》卷五五:“日日存之,時時相續,念念不忘。”◆2.指不斷地考慮或想念而不忘記。○《朱子語類》卷三四:“若不是心與理契,念念不忘者,不能學不厭。”○[明][馮夢龍]《挂枝兒‧不忘》:“明知你是箇薄情也,我只是念念不忘。”○[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
沒世不忘(没世不忘),◆終身不能忘記。○《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所以沒世不忘也。”○《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九年》:“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亦作“沒齒不忘”。○[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長亭》:“狎弄於危急之中,何怪其沒齒不忘也。”○[李大釗]《國民之薪膽》:“此三甲紀念,實吾民沒齒不忘者也。”◆补证条目■终身不能忘记。亦作“没齒不忘”。○宋华镇《上蔡枢密书》:“倘蒙貸其僭越,與其好學。寵賜一言之教,俾知義理之歸。永釋决疑,有見乎道,則銘藏心骨,没齒不忘。”
沒齒難忘(没齿难忘),◆終身難以忘記。○[明][無名氏]《四賢記‧出家》:“修行報德,慨從我志,沒齒難忘。”○《鏡花緣》第四五回:“法外施仁,沒齒難忘!”
沒齒不忘(没齿不忘),◆見“沒世不忘”。
慢忘,◆怠忽遺忘。○[南朝][宋][鮑照]《謝隨恩被原表》:“助人為恭,猶加敬憶;自己率禮,寧敢慢忘。”
流連忘返(流连忘返),◆見“流連忘反”。
流連忘反(流连忘反),◆留戀不捨,忘記返回。○《封神演義》第九五回:“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反。”亦作“流連忘返”。○《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照這等流連忘返,優柔不斷起來,我姊妹竊以為不可。”○[冰心]《三寄小讀者》六:“你一旦進入了生活知識的寶庫,你就會感到又喜又驚,流連忘返。”
留連忘返(留连忘返),◆形容留戀景物,捨不得回去。○[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新安富人》:“‘吾將向冥王乞請,必遍歷所謂刀山劍樹,以廣見聞’……其妻哂曰:‘雖十八層地獄,盡當奉屈一遊,所慮留連忘返,不得再見天日,為妻子憂耳。’”
兩忘(两忘),◆1.兩者一起忘記。○《莊子‧大宗師》:“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唐][白居易]《分司洛中多暇數與諸客宴游醉後狂吟偶成十韻》:“性與時相遠,身將世兩忘。”○[元][倪瓚]《聽袁員外彈琴》詩:“兩忘絃與手,流泉松吹聲。”◆2.特指物我、身世兩者一起忘記。○《藝文類聚》卷五七引[南朝][梁武帝]《連珠》:“是以弘道歸於兼濟,至德由乎兩忘。”○[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揆拙迷三雀,勞生昧兩忘。”
空忘,◆見“空亡”。
見利忘義(见利忘义),◆看到私利,而不顧道義。語出《漢書‧樊噲酈商等傳贊》:“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苟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履半級,何足恃哉!”○《三國演義》第三回:“﹝[李肅]﹞曰:‘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补证条目■看到私利,而不顾道义。○语出《汉书·樊哙郦商等传赞》:“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爲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沈从文《云南看云》:“若只图发财,见利忘义,‘无所不为’,把劣货变成国货,改头换面,不过是翻手间事。”
見利忘害,◆贪求利益而不顾危害。○《艺文类聚》卷七四引三国魏应瑒《弈势》:“長驅馳逐,見利忘害,輕敵寡備,所喪彌大。”
記功忘失(记功忘失),◆謂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後漢書‧黨錮傳‧李膺》:“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武帝]捨[安國]於徒中,[宣帝]徵[張敞]於亡命。”一本作“記功忘過”。○[明][張居正]《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夫保全舊臣恩禮不替者,國家之盛典也;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
記功忘過(记功忘过),◆見“記功忘失”。
昏忘,◆謂糊塗健忘。○《梁書‧劉顯傳》:“[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也。’”[唐][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鄙夫行衰謝,抱病昏忘集。”
海鳥忘機,◆○《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指人无机心俗念、异类可与相亲。后因以“海鳥忘機”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元乔吉《满庭芳·渔父词》词:“吴頭楚尾,江山入夢,海鳥忘機,閑來得覺胡倫睡,枕著蓑衣。”○清严绳孙《百字令·题震修小照次韵》词:“我是海鳥忘機,君休自歎,歸燕紅襟隻。”
過目不忘(过目不忘),◆謂書一經看過就能記住。極言記憶力強。○《晉書‧苻融載記》:“耳聞則誦,過目不忘。”○《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修]大驚曰:‘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清][鈕琇]《觚賸續編‧簡公雪冤》:“[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补证条目■谓书一经看过就能记住。极言记忆力强。○钱锺书《围城》三:“这孩子前天在本国史班上,把清朝国姓‘爱新觉罗’错记作‘亲爱保罗’,给教师痛骂一顿,气得今天赖学在家,偏是苏小姐的芳名他倒过目不忘!”
國耳忘家(国耳忘家),◆見“國而忘家”。
國而忘家(国而忘家),◆謂為國事而忘其家。○[漢][賈誼]《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於心無愧。”○[郭沫若]《水平線下‧第一日》:“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爾忘家、公爾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貴人多忘事(贵人多忘事),◆見“貴人多忘”。
貴人多忘(贵人多忘),◆譏誚顯貴者不念舊交。亦嘲人健忘。○[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儻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僕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臺閤,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僕,僕安能有色於君乎?”[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法聰]聞得,道:‘[君瑞]休勞問,果貴人多忘,早不記得賊黨臨門。’”[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一摺:“陛下試參詳,更做道貴人多忘,咱數年間有倚仗。”亦作“貴人多忘事-貴人多忘事”。○[元][施惠]《幽閨記‧招商偕偶》:“[旦]奴家再不曾說什麼。[生]正是貴人多忘事,娘子再想。”○《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一面走,一面笑說道:‘你老是貴人多忘事了,那裏還記得我們?’”[燕谷老人]《續孽海花》第三三回:“他道:‘[盧老闆]是貴人多忘事,我是[滄州]的[王義],我的性命是老闆救的。’”
公耳忘私,◆見“公爾忘私”。
公而忘私,◆見“公爾忘私”。
負義忘恩(负义忘恩),◆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摺:“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明][馮夢龍]《挂枝兒‧自矢》:“那一箇負義忘恩也,就做卓兒底下的狗。”○[沙汀]《困獸記》二七:“公爺接着怒不可遏的指責起來,說他負義忘恩,說他不知好歹。”
負恩忘義(负恩忘义),◆見“負恩背義”。
負德忘恩,◆背弃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傷賢喪邦,蔽能有殃。負德忘恩,其反形傷。”
廢寢忘食(废寝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常形容專心致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元][無名氏]《翫江亭》第二摺:“你與他每日不曾離,直這般廢寢忘食。”○《明史‧楊守陳傳》:“此臣所以朝夕憂思,至或廢寢忘食者也。”◆补证条目■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专心致志。○沈从文《新废邮存底》十:“从一再失败,不断修改,废寝忘食,发痴着迷情形中,才可望产生他那出众特立的作品。”
得意忘言,◆1.謂既已領會其意旨,則不再需要表意之言詞。語出《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晉書‧傅咸傳》:“得意忘言,言未易盡。苟明公有以察其悾款,言豈在多。”○[南朝][梁][吳均]《行路難》詩之五:“君不見[上林苑]中客,冰羅霧縠象牙席。盡是得意忘言者,探腸見膽無所惜。”◆2.引申為彼此默喻,心照不宣。○[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二:“[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六八:“何況建立在這種境界的詩論,如所謂作詩方法也,讀詩方法也,又都重在語中無語……重在不着一字,重在得意忘言。”
得意忘形,◆1.《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謂因高興而物我兩忘。後以“得意忘形”形容高興得失去常態,忘乎所以。○[元][鮮于必仁]《折桂令‧畫》曲:“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興迢遙。”○《官場維新記》第六回:“[袁伯珍]弄得得意忘形了。”○[沙汀]《在祠堂裏》:“當他向他的同事問詢了幾句以後,他就更加嚷叫得口沫亂飛,顯出一種得意忘形的神態。”◆2.謂取其精神而捨其形式。○[宋][歐陽修]《試筆‧李邕書》:“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得意忘象,◆謂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唐][梁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淡忘,◆印象漸淡以至於忘卻。○[柳亞子]《五四紀念一首為輔仁大學附中奔流社預賦》:“革命前驅豈淡忘?奇兵‘五四’起蒼黃。”○[楊朔]《火併》:“十年來這個人物早被我淡忘了。”○[峻青]《秋色賦‧瑞雪圖》:“戰爭已經過去十幾年了,有一些健忘人對過去的事情漸漸地淡忘了。”
大忘,◆喻本末倒置。○《尸子》卷下:“[魯哀公]問[孔子]曰:‘[魯]有大忘,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忘之小者也。昔[商紂]有臣曰[王子須務],為諂,使其君樂須臾之樂而忘終身之憂,棄黎老之言而用姑息之謀。’”[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司馬遷]之《敘傳》也,始自初生,及乎行歷,事無巨細,莫不備陳,可謂審矣,而竟不書其字者,豈[墨生]所謂大忘者乎?”
從流忘反(从流忘反),◆謂習從流俗而不可扭轉。○《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記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後,只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出公忘私,◆出於公心忘掉私情。○[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盡掃刮同異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稱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誠忘(诚忘),◆真正的遺忘。指忘德。○《莊子‧德充符》:“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郭象]注:“生則愛之,死則棄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誠忘也。”
承忘,◆指望。○《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我兒遠取人間飯,將來自擬療飢坑。獨喫猶看不飽足,諸人息意慢承忘。”◆料到。○《敦煌变文集·孔子项託相问书》:“夫子一去經年歲,項託父母不承忘。”
病忘,◆患健忘之症。○《列子‧周穆王》:“[宋][陽里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即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
備忘錄(备忘录),◆1.外交文書的一種。用來聲明自己方面對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或把某些事項概況通知對方。◆2.隨時記載,幫助記憶的簿冊。○[張天民]《戰士通過雷區》:“這些不連貫的文字,是秘書科長給局長寫的備忘錄。”
備忘(备忘),◆謂記錄下以備遺忘時查閱。○[明][海瑞]撰有《備忘集》。○[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所記更為簡略,係備忘性質。”
背義忘恩(背义忘恩),◆同“背恩忘義”。◆[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摺:“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明][梁辰魚]《浣紗記‧死忠》:“我為汝父忠臣,西破強[楚],南服勁[越],名揚諸侯,有霸王之功。今日背義忘恩,反賜我死。”○[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那滿朝文武,平日高官厚祿……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卻一箇箇貪生怕死,背義忘恩,爭去投降不迭。”
背恩忘義(背恩忘义),◆背棄恩德,忘卻道義。○《晉書‧忠義傳序》:“雖背恩忘義之徒不可勝載,而蹈節輕生之士無乏於時。”○《魏書‧蕭寶夤傳論》:“背恩忘義,梟鏡其心。”○《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女蒙活命之恩,豈敢背恩忘義。”○《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背恩忘義之事。”
安不忘危,◆處在平安的環境,要經常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危險。○《易‧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順逆》:“出則祠兵,入則振旅,以閑習之。因於搜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宋][范仲淹]《論西京事宜札子》:“先王修德以服遠人,然安不忘危,故不敢去兵。”○[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安不忘危,是在先幾之士;盜亦有道,當知前事之師。”
忘憂(忘忧),◆1.忘卻憂愁。○《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唐][張說]《喜度嶺》詩:“見花便獨笑,見草即忘憂。”◆2.萱草的別名。○[唐][陳子昂]《魏氏園林人賦一物得秋亭萱草》詩:“忘憂誰見賞,空此北堂中。”○[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本草經》云:萱,一名忘憂。”○[元][錢抱素]《瑣窗寒‧題玉山草堂》詞:“書帶生香,忘憂弄色,四窗虛悄。”○[清][黃宗羲]《小園記》:“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憂、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