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 老骥伏枥不忘回馈母校

作者:潍坊融媒
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 老骥伏枥不忘回馈母校

刘振兴(左三)与来昌乐一中参加校庆活动的老校长霍树楠子女合影。

晚年的刘振兴思路清晰,喜欢辩论,每天骑着一辆“空间中心最破的”自行车上下班,作报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他不喝酒,说要“好好保护脑子”。他多次回母校昌乐一中作报告,为校史馆捐赠重要历史资料,以激励后人。

晚年工作勤恳不知疲倦作报告一站两三个小时

刘振兴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只有第一次婚姻育有一子周新民。

周新民回忆:“我的父亲在1953年读大学时与我的母亲恋爱结婚,我于1954年出生在青岛,随着父亲学习和工作的繁忙,父母聚少离多,分居两地,父亲后来忙于科研,工作保密性强,父母劳燕分飞。”周母再婚后为了方便儿子在当地上学,令其改随继父的周姓。“后来,我入团、入党组织审查对我与父亲刘振兴的关系都有过全面的证明。父亲繁忙之余,仍与我保持书信往来,后来,我到澳洲工作和学习。父亲在百忙之中关心我的成长,每年过年,我都归国与父亲团聚。”

上世纪60年代,刘振兴开始了第二次婚姻,因为当时政治斗争原因,很不幸福,不长时间就离了婚。

“直到1985年,父亲认识了我的继母,继母和妹妹对我父亲晚年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让我在海外工作也少了许多牵挂。”周新民回忆。

1985年,刘振兴与吴凤云结婚,尽管都是再婚,但两人互敬互爱,开始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吴凤云与前夫育有一女吴朝霞,在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工作,现已退休。

晚年的刘振兴和吴凤云、吴朝霞之女崔丽珊一起住在院士楼1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与年龄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不知疲倦的劲头,他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始繁忙的研究工作,看文件,参加各种会议和诸多外事活动,周末和节假日也几乎不休息。他一直保持着年轻时养成的早上写东西的习惯,如有当天要用的材料,他会在凌晨两三点钟就起来写,他说早上写的东西质量高。

晚年的刘振兴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那是一辆生产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破旧自行车,他说是空间中心最破的,一眼就认得出来。不少人称他是“骑着最破旧的,干着最前沿的,想着最遥远的”科学院院士。

离开家乡后,刘振兴一直操一口标准且浓重的昌乐话。晚年的他思路清晰,喜欢辩论。每次做报告都喜欢站着,他说站着讲自如,做动作不受约束,一旦坐下去就讲不出来了。他经常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手舞足蹈,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中间不喝水也不休息。他说这么些年一直如此,习惯了。

每次报告结束,他都要“吹”一支烟休息一下。他把吸烟叫作“吹烟”,与别人吸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从不把烟真正吸进去,“就到这儿!”他指着嗓子解释,“我这是玩,不吸进去,是吹。”

刘振兴不喝酒,即使有应酬,也是浅尝辄止。提到酒量,他豪爽地笑道:“有人笑话我酒量小。我也是山东大汉,怎么会没酒量。但我能管住自己,就是不喝,我有很多的事情要思考,我要好好保护我的脑子。”说到这里,幽默的他还不忘指指自己的大脑袋。

多次回母校作报告,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晚年的刘振兴居住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平日里,他经常为居民义务讲解科普知识,为了让中关村社区参评科普型特色社区,他披着绶带在社区里为居民散发科普图册,进行宣传。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则是他最关注的,休息时间,他常常被孩子们围住,讲科学知识。2003年,刘振兴的“手印”就印在了中关村社区的科学家手印墙上。

刘振兴对母校昌乐一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回母校探访,给学生们作报告,回顾读书生活,介绍他的科研成果,分享做学问的心得体会,对同学们提出期望要求,鼓励他们学习成才……他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给同学们上一堂科普知识和理想成才教育课。2002年春,昌乐一中将校园内东西贯通、步步登高的林荫道命名为“院士路”。并在路北侧的教学楼前为刘振兴、刘以训两位院士塑立了雕像。

2008年昌乐一中建校70年前夕,学校校史展馆向昌乐一中走出的两位院士刘振兴、刘以训征集有关实物资料和图片,设立独立的院士展馆。2008年初秋,学校派人应约来到北京,走进两位院士的家,亲手接过了他们的捐赠资料。刘振兴捐赠的“双星计划”探索卫星模型、探月工程模型、“风云3号”气象卫星传下的第一套卫星云图等实物资料尤为珍贵。

病重不提特殊要求,叮嘱捐献科研资料

2016年2月,春节前夕,刘振兴因肺病加重呼吸困难入院治疗。周新民接到消息,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乘飞机从澳洲赶回,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又转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关村医院治疗了几个月,我一直陪着。”说起那段日子,周新民更多的是对父亲坚强毅力的钦佩。“父亲将青春奉献给他钟爱一生的事业,最终积劳成疾,因慢性支气管炎导致肺部感染,病魔将他折磨得无比痛苦,但他咬牙坚持着,要求家属不给医护人员和组织添负担,他也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

临终前,刘振兴叮嘱儿子继续做好他的资料、论文整理工作,在合适的时候将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资料贡献给科研单位,将他个人收藏的部分纪念品捐献给母校昌乐一中校史馆收藏。

周新民说,他陪伴着父亲度过了最后的岁月。2016年3月23日凌晨3时45分,刘振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2016年3月29日,刘振兴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大厅门前正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和挽联,“刘振兴院士永垂不朽”“一生做事业太空探索立新碑,九天显悲容群星泪闪送魂归”。大厅内正下方是刘振兴院士的遗像。刘振兴院士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敬献的花圈摆放在大厅两侧。中国科学院领导、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刘振兴院士的生前友好、同事、学生,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职工、研究生数百人,前往殡仪馆为他送别。

双星璀璨,振兴梦圆。刘振兴院士已驾鹤西去,双星计划也已圆满完成了使命。但人类仰望星空,追求梦想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息。

昌乐一中修筑了一面院士文化墙,高大宽阔的石面上题写着“以训精神,振兴追梦”八个大字,隽秀挺劲,熠熠生辉。而今,校园内的院士路、院士塑像和院士文化墙吸引了不少学生、家长、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驻足。院士的精神、院士的业绩,正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为实现“院士梦”,健步向前。

本期图片由周新民、吴文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