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雪上军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突破,谷爱凌、苏翊鸣等年轻选手的名字已火遍大江南北。而在冬奥会的赛场之外,也有一位地道的北京孩子,他是苏翊鸣的好朋友和兄长,也和谷爱凌很早就相识并一起训练、比赛。他是国内一线滑雪高手,用他十年来滑雪的经历和对这项运动的痴迷与热爱,专业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在冬奥会滑雪赛事的解说平台火爆出圈。他就是被称为“滑雪疯子”的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张嘉豪,如今又有了“解说疯子”的名号。

2月17日下午,张嘉豪做客北京青年报“冰雪360”直播间,讲述了过往他一个人追寻冬奥梦想的热血故事,更透露了自己未来的计划:滑遍世界所有的雪山,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滑雪运动中来。

没有雪滑的日子不知道怎么过

1995年出生的张嘉豪穿着打扮尽显年轻人的时尚风格,一头爆炸式卷发搭配着时髦的帽衫,再加上他1米86的身高,妥妥的酷哥一枚,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两天前在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大跳台上夺冠的苏翊鸣。两人虽然相差了9岁,但他们不仅从事着同一项运动,而且有着相似的性格:走在时尚的前沿,热爱冒险,选定目标便会一往无前地去追求。在经历了一次孤独地为冲击北京冬奥会资格的冒险之旅后,27岁的张嘉豪身上又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17岁才开始第一次去北京南山滑雪场体验滑雪,仅仅用了5个雪季,张嘉豪就跻身国内一线选手之列,他用痴迷和疯狂的热爱,让自己再也离不开这项运动,并将今后也会一直延续这场雪上人生。张嘉豪说他第一次接触滑雪,一下子就迷上了在雪地上飞驰的快感,很快就陷进去了而无法自拔。回忆起那段初始的滑雪时光,到现在他的眼里还满是难以忘怀的表现,“怎么说呢,就是喜欢,难以表达。喜欢就是我的内驱力。包括我后来做的一切就是想看看,我究竟能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什么程度。”那个时候张嘉豪还是个面包师,工资也不高,但他为了滑雪调整了工作时间,干一天休两天,休息的48小时几乎全雪场上。张嘉豪说,“我一进雪场就是一整天,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次又一次上去,再一次次地滑下来,甚至没过多久,就想着怎么去试着从跳台上飞跃。”

张嘉豪说,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都认为他疯狂迷上滑雪有些“不正常”。而张嘉豪自己则是毫不在意,继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狂奔。他说,“我喜欢滑雪,第一是很享受那种自由的没有约束的感觉,第二是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刺激,特别是飞起来的时候,第三是一次次完成新动作的成就感,克服了恐惧之后的成功,会带给我无比的喜悦。”

张嘉豪终于在2016年辞去了工作,全身地投入了滑雪生涯中,这一年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第二年。也是在这一年,张嘉豪在新西兰洲际杯上第一次代表中国参赛,各国单板滑雪高手云集,他一举夺得中国选手最好的成绩第16名。这时,张嘉豪开始把2022的冬奥会和自己联系了起来,并且一步步去实施。他说,“我那时已经有了要想滑得更好的愿望了,对于参加比赛有目标了,所以必须要有所取舍。既然如此喜欢和热爱滑雪,那就辞去工作好了。因为没有滑雪,我不知道自己的日子该怎么过。”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张嘉豪开始研究北京冬奥会的参赛标准,坚定地踏上了这次难以预测结果的孤独之旅。他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孤身一人饶了地球大半圈,克服了意想不到的一个个困难。两年,5个国家,15场比赛,加拿大、瑞典、智利、瑞士、荷兰,马不停蹄,张嘉豪把他的热爱带向那片白茫茫的雪地。他曾因为签证出现问题而被困在智利圣地亚哥附近的山里两个月之久,也曾因为没有时间调整时差,在瑞士下了飞机就开始比赛导致动作失误未能晋级决赛。

直到2021年12月16日,距离北京冬奥会的开幕不到50天了,故事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张嘉豪宣布自己冲击冬奥会失败。他说,“我可以接受失利,可以接受受伤,接受没有好的住宿条件,甚至接受一时的饥渴,但我不能接受不去比赛,不能接受半途而废。我从不后悔出发。”这些年在训练和比赛中,张嘉豪经历过手、脚、腿的骨折,也经历过两次动作失败后摔伤了肺部的重伤,但他从未放弃过,从未后悔过。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张嘉豪的故事在网络上疯传,有人不理解,有人认为不值得,有人认为没必要,更有人把他的所作所为和过去的“武痴”相比,叫他“雪痴”,但是也有更多的人认可他,鼓励他,帮助他,赞赏他。张嘉豪认为这就足够了。

我跟“小鸣”现在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尽管未能实现自己北京冬奥参赛的梦想,但是作为“滑雪疯子”的张嘉豪也不可能远离冬奥会,于是他解锁了自己的解说技能,把自己的经历,与苏翊鸣、谷爱凌结识的过程,还有比赛、训练的花絮等等,都在解说的过程中介绍给大家,受到了追捧。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张嘉豪说,他看冬奥会滑雪特别是单板比赛时,自己往往比参赛选手还要激动,每一次运动员做动作之前,他也会试想着如果是自己去做,该如何去完成。甚至在赛前一天,他也会去各种功课,了解选手们会在比赛中做那种动作,做多少个转体什么的。而在苏翊鸣比赛的前一天,张嘉豪甚至都没有睡好觉,想的都是自己的这位小弟弟会在比赛中有什么样的发挥。

张嘉豪说,“他在坡面障碍技巧的比赛中还有些紧张,因为是初登冬奥大舞台,获得银牌之后,他就放松了。这时我就觉得他的大跳台稳了,金牌肯定是他的了,我坚信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结果在大跳台比赛中果然如此,小鸣发挥得太出色了,做出了最出色的动作,堪称完美。”

谈及与苏翊鸣的结识,张嘉豪回忆道,“第一次见到小鸣时应该就是在我刚刚迷上滑雪的那个冬天,是在北京的一个青训营里,那年小鸣也就是8、9岁的样子,小小的一个人抱着那么大的雪板一人在玩儿,一人在练,一练就是一天。我觉得他就是那种天才选手,雪感和动作都特别突出,两者的结合也是无可挑剔。他有天赋,有强大的内心。后来我们在训练中也一直有交流,各种比赛也是相互鼓励。而现在呢,我们大概就剩下发型比较相似了。当然,他的头发没有像我这样带卷儿。”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对于“天才少女”谷爱凌,张嘉豪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女孩是在北京顺义的乔波滑雪场,后来在新西兰、在美国的训练和比赛中都见过多次。她给我的印象是什么都玩儿,什么都能玩儿,似乎滑雪并不是她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项运动,并没有占据她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自信、开朗、要强,做事情有计划、有目标,是那种设定了自己目标然后就要一步步去实现、去完成的人。谷爱凌最强的是U型场地赛,虽然我们不是一个项目,我是单板她是自由式,但我也能看出来她的潜力和实力,对她的这项比赛前景一点儿也不担心。她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了,要充分相信她的能力。”

要滑遍天下所有的雪峰

冬奥会结束之后,张嘉豪要暂停一下自己的解说生涯,他说:“我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要滑遍世界上所有的雪山,今年夏天就出发。不管是坐缆车上去还是自己爬上去,还是用什么方法上去,然后再一座一座地滑下来,继续给大家分享滑雪的快乐。现在很多雪山还没有专业滑雪线路规划,哪里适合滑,哪里有危险,这块是空白的,我想去探索。”

“滑雪疯子”变“解说疯子”,张嘉豪:我跟苏翊鸣的相似点仅在于发型了

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张嘉豪并未给自己制定完成目标的时间表,“我不是为了追求数量去滑,单纯是因为喜欢滑所以去滑,一切皆因热爱。就像过去十年每一次的滑雪经历我都会记录一样。这一次,我还会继续记录我的滑雪故事,传递这份滑雪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张嘉豪说,“当然除了要滑这些雪山之外,我还要在滑雪这个行业中做一些事情,也还会在有比赛的时候做解说,但不会花费最主要的精力。做这些事情的所有目的都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那些有冬奥梦想的年轻人和孩子没去尽可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去登上奥运会的舞台,尽我所能去带动他们,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滑雪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对于张嘉豪来说,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困难,还如此的钟情和坚持滑雪运动,这意味着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为我纯粹的理想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他说。短短的一句话,既是他与自己冬奥梦的告别,也是他滑雪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向着自己制定的下一个目标再奋斗10年、15年。

属于张嘉豪的追梦之旅从未结束,他追逐梦想的过程正鼓励着无数年轻人去从事滑雪运动,并且让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无所畏惧。

文/北青体育 刘艾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