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零四讲:列传·邓彪/张禹列传

作者:读书是福不是祸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历史#

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零四讲:列传·邓彪/张禹列传

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人,太傅禹之宗也。父邯,中兴初以功封鄳侯,仕至勃海太守。彪少励志,修孝行。父卒,让国于异母弟荆凤,显宗高其节,下诏许焉。后仕州郡,辟公府,五迁桂阳太守。永平十七年,征入为太仆。数年,丧后母,辞疾乞身,诏以光禄大夫行服。服竟,拜奉车都尉,迁大司农。数月,代鲍昱为太尉。彪在位清白,为百僚式。视事四年,以疾乞骸骨。元和元年,赐策罢,赠钱三十万,在所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又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和帝即位,以彪为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永元初,窦氏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谏争,而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又尝奏免御史中丞周纡,纡前失窦氏旨,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及窦氏诛,以老病上还枢机职,诏赐养牛、酒而许焉。五年春,薨于位,天子新临吊临。

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零四讲:列传·邓彪/张禹列传

【译】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人,太傅邓禹之同宗,父亲邓邯,中兴初期因功封为黾阝侯,官做到渤海太守。邓彪年轻时注重励志,修孝行。父亲死了,让国给异母弟荆凤,显宗认为他品节高尚,下诏同意了。邓彪后在州郡做官,升迁到公府,五迁桂阳太守。永平十七年(75),召入做太仆。数年,死了后母,因病告辞回家,诏书赐他用光禄大夫行服,服完毕,拜为奉车都尉,升为大司农。数月后,代鲍昱做太尉。邓彪在位时很清白,做百官表率。做官四年,因病请退职。元和元年(84),赐策罢官,赠钱三十万,以二千石的俸禄终其身。又诏太常四季致送宗庙的祭肉,河南尹派县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送羊酒等物。和帝即位,用邓彪做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永元初年,窦氏专权骄傲放纵,朝廷多有人谏争,而邓彪在位修身罢了,不能有所匡正。又曾经上奏免去御史中丞周纡,周纡前失窦氏旨,所以有人因此讥讽他,但是当时人敬重他的礼让。等到窦氏被杀,邓彪因老病上还枢机职,诏赐养牛酒而许可了。五年(94)春,死在官位上,天子亲临其家吊丧。  

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零四讲:列传·邓彪/张禹列传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也。祖父况族姊为皇祖考夫人,数往来南顿,见光武。光武为大司马,过邯郸,况为郡吏,谒见光武。光武大喜,曰:“乃今得我大舅乎!”因与俱北,到高邑,以为元氏令。迁涿郡太守。后为常山关长。会赤眉攻关城,况战殁。父歆,初以报仇逃亡,后仕为淮阳相,终于汲令。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杨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上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怨德美恶,莫不自归焉。元和二年,转兗州刺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永元六年,入为大司农,拜太尉,和帝甚礼之。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持蒙赏赐。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禹上言:“方谅密静之时,不宜依常有事于苑囿。其广成、 上林空地,宜用以假贫民。”太后从之。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诏遣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其钱布、刀剑、衣物,前后累至。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俱封。其秋,以寇贼水雨策免防、勤,而禹不自安,上书乞骸骨,更拜太尉。四年,新野君病,皇太后车驾幸其第。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俱上表言:“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宿止,臣等诚窃惶惧。臣闻王者动设先置,止则交戟,清道而后行,清室而后御,离宫不宿,所以重宿卫也。陛下体烝烝之至孝,亲省方药,恩情发中,久处单外,百官露止,议者所不安。宜且还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比三上,固争,乃还宫。后连岁灾荒,府藏空虚,禹上疏求入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禀假。诏许之。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七年,卒于家。使者吊祭。除小子为郎中。长子盛嗣。

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零四讲:列传·邓彪/张禹列传

【译】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祖父张况之族姊为皇祖考夫人,多次往来于南顿,见过光武帝。光武为大司马,过邯郸,张况做郡吏,谒见光武。光武大喜道“:现在找到我大舅了!”于是一起向北,到高邑,用况做元氏令。升为涿郡太守。又做了常山关长。正逢赤眉军攻关城,张况打死了。父张歆,初因报仇逃亡,后来做了淮阳相,死在汲县令官位。张禹性情笃厚节俭。父亲死后,汲县吏人赙送前后达数百万,全部没有收受。又把田宅推让给伯父,身自寄止。永平八年(66),举为孝廉,稍升迁,建初年间,拜为杨州刺史。当他过江巡视,中土百姓都以为江有子胥之神,难于过江。禹将渡,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并且厉声说:“子胥如有灵,知道我的目的在于理察冤假错案,难道还害我吗?”于是鼓着桨过去了。经过郡邑,偏僻之地没有不全部走到,亲自审录囚徒,很多情况弄明白被处理了。吏民很少见过使者,百姓心怀喜悦,怨德美恶,没有不自归了。元和二年(85),转兖州刺史,也有清平的美称。三年(86),升为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旁边多良田,而荒废没人耕种。张禹替他们打开水门,通引灌溉,于是成了熟田数百顷。劝导并带领吏民,借给种子,亲自勉励劳动,便大收谷实。邻郡贫困户归附千余户,房屋相连,下面成了集市。后来每年开垦千余顷,百姓得到温饱自给。功曹史戴闰,旧太尉掾吏,权柄倾动郡内。有小责备,张禹叫他自到徐狱投案,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没有不震惊起敬。永元六年(95),进朝廷做大司马,拜为太尉,和帝很有礼地对待他。十五年(104),皇上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尉在朝留守。听说车驾将进幸江陵,张禹认为不应冒险远行,驿马上谏。诏报说“:祠谒已完,应南边祭大江,得到君奏,到汉水回舆而归。”等到回朝之后,张禹特受赏赐。延平元年(106),张禹升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因殇帝初生,想叫重臣居在禁内,于是下诏叫禹住在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早晚进食,五天一次回府。每次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张禹上言道“:当凶庐密静之时,不宜照常有事于苑囿。像广成、上林等空地,应暂且分给贫民。”太后听从了。等到安帝即位,张禹几次上奏请求退职,诏书派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休养。还前后送了钱布、刀剑、衣物,次数不少。永初元年(107),张禹因定策功封为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受封。这年秋天,因寇贼水雨灾害策免去徐防、尹勤之职,而张禹内心不安,上书请求退职,更拜为太尉。四年(111),邓太后之母阴氏(新野君)病了,皇太后车驾到达她的住处。张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都上表说:“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到她那里住宿,臣等十分害怕。臣听说王者出动必先作安排,停留则用交卓戈之士作保卫,清道而后行走,清室而后住下,离宫不宿,为了注重保卫。陛下一片孝心,亲省方药,恩情发自内心,久处在外,百官露止,议者感到不安。应暂时回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设想。”连续三次上奏,经过力争,才回宫。后来连年灾荒,府藏空虚,张禹上疏请求征求三年租税,以助郡国粮食和借贷。诏许可了。五年(112),以阴阳不和策免职。七年(114),死在家中。朝廷派使者吊祭。除小儿子张曜为郎中。长子张盛为嗣。

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零四讲:列传·邓彪/张禹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