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争阴云第二部

作者:我喜欢历史和军事

英法美各怀鬼胎

巴黎和会是一战中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而召开的。共27国

参加,苏维埃俄国没有被邀请。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

意维其中全权代表70人。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有“三巨头”之称的美国总

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戴卫·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

列孟梭。会议标榜通过和约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却是一场“分赃”会议

英、法、美三国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他们参加和会时各自打着小

回算盘。最后达成的条约则是相互妥协的产物。

法国希望严惩并尽可能地削弱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绝大部分在法国境内,所以法国的代价非常惨重—约500万军民伤亡

再加上德法两国之间的世仇,使得法国提出来的方案具有强烈的复仇

情绪。

法国希望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在战争中的损失,这也代表了法国民意。德国投降后,法国军队迅速占领了鲁尔NM

城市,造成大批德国居民无家可归。法国还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

至本国。为对抗法国占领者,德国铁路工人组织了罢工,结果

法国当局处死。

克列孟梭代表法国提出了下列主张:象征性地惩罚德国军国的

包括当众处死德国皇帝,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海

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甚至要在法德六

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德国对战争中法政

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

构成威胁;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斯约

平等等。由于这些苛刻的条件,克列孟梭获得了“老虎”的绰号。

虽然许多英国士兵也在战争中丧生,以致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是

望严惩德国,但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还是认为法国的主张过于严历殖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独大,

如果法国的主张全部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强国,从顶到

坏欧陆均势。这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

另外,乔治担心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不

利于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

德国的经济同样会损害英国经济。总体来讲,英国的要求是:削弱德国

军力至较低水平;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爪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迸

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与英法两国相比,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建议要理想主义得多。早在停

战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具体如下

1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的和约;

2确保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4.裁减军备;

5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既要顾及

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6.外国军队撤出俄,保证俄国可以独立地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

发展,欢迎俄国在自已选择的制度下,进入白由国家的社会

7德国军队微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的主权

8德国军队撤出法国,法国得到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9.根据民族分布的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

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行自治;

1.恢复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

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

海峡要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波兰的

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

约,设立国家联合机构。

十四点原则比英法的主张都更为宽松,也更能让德国民众接受。但

是英法却并不买账,尤其是其中的“民族自决”政策,让拥有大片海外

殖民地的英国十分不满。美国国内一直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不希望

过分介人欧洲事务。美国民众更不想看到世界大战再次爆发。威尔逊感

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他的主张

是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

强国侵略。

威尔逊对建立国际联盟非常热心,不仅因为政治理想主义,而且把

它视为美国取代英法称霸世界的根本大计和必经之路。但英法两国对此

没什么兴趣,他们心里的头等大事是瓜分德国领土和战争赔款问题。

除了英、法、美之外,参会的意大利、日本等国也都是怀着各自的

争霸野心和掠夺计划来参会的。意大利希望取得阜姆港,以使其成为意

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基地。日本的主要目标则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

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最后意

大利的要求被驳回,日本的要求却得到了满足。结果,引起了中国人民

的强烈愤慨,“五四运动”因此爆发。中国最终也未在和约上签字。

各方代表为了争取各自的最大利益,反复进行着唇枪舌剑,最终经

过不断地争吵、角逐、妥协,就协约草案达成了协议。(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和约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