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的拖延好不了,是因为你乐于在拖延中幻想“成功”

文/老K

随着社会进步,不拖延的人慢慢成为了“稀缺人才”。

甚至有人调侃,未来几十年,最受欢迎的人才大概不是善于沟通、学习能力强这些人手,而是“不拖延有持续输出能力的人”。

但现实情况却是,决定做事的人一大堆、实施做事的人有一部分、持续做下去的寥寥无几。

不信你看新年给自己立flag的人有多少,年末又有多少人周而复始被打脸。

那么这个现象究竟为何呢?

无法从自恋到真实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经常会幻想做成这件事的样子。

但你去看一下,所有那些收获硕果累累的人中间都经历了什么?

最近谷爱凌的完美故事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但在如此完美的她背后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只有她自己知道。

你的拖延好不了,是因为你乐于在拖延中幻想“成功”

她在自己采访中提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正有天赋的滑雪运动员,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自己和滑雪只有0.1的天赋。

2016年,谷爱凌在一次训练中摔断锁骨;

2018年,在一次跳台训练中,脚骨骨裂;

2018年末,在崇礼举行的世界杯中国站比赛中,谷爱凌训练时摔到头部,当场失忆,她说:“我记不起任何事情了”,后被诊断为脑震荡;

2021年,世锦赛前,谷爱凌摔断了右手,造成粉碎性骨折,大拇指也出现韧带断裂,甚至短时间内无法再执起雪仗;

2021-2022赛季,在奥地利施图拜的坡面障碍技巧世界杯赛前的一次训练中,谷爱凌意外摔倒受伤。

这是她在成为媒体聚焦点之前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

所有台上一分钟的背后是台下十年功从来不无道理。

你的拖延好不了,是因为你乐于在拖延中幻想“成功”

“硕果”的背后一定不会像有些人想象得那般完美。

很多拖延症选手,经常在事情发展到瓶颈期时便习惯性放弃了,如果细致了解一下,这类人会习惯把结果看得太重,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幻想的结果过于美好。

可当事情没有朝着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时就瞬间“躺平”,这就是心理学中“全能自恋”状态。

只能接受最好的,无法接受在追求的过程中会超出想象的部分。

很多家长在教育中,经常鼓吹越来越好才是对的,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孩子自然受到更多谴责,“鸡娃”就此诞生,成年之后很可能就成为了拖延症大军的一员。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你能否接纳暂时糟糕的自己,暂时无能为力的自己,允许自己可以在自恋高位(高成就状态),也允许自己处于自恋低位(可能即便努力了,也一事无成的可能)。

习惯性批判自我

我坚持写作了大概快六年,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还算自律的人。

但期间我也出现过很多次拖延现象,后来我找自己的分析师帮我分析,2019到2021年上半年我靠写作收获了全网30多万粉丝,收入大大小小也有几十万,但是自打2021年后半年,我就发现写作这条路异常艰难,这个过程中经常一篇写了几个小时的文章,却收获不到千数流量,这个时候我就开始异常焦虑。

我开始了“自我虐待”,逼迫自己写更多内容,但结果却很不幸,越来越差。

这个时候,有一天我开始感受到了异常强烈的挫败感,结果熟悉我更新频率的朋友开始发现,我更新的频次越来越少了。

没错,我自己也开始拖延了。

后来我的分析师让我看到,我自己内心有这样一条逻辑:

我自己做事只能处在自恋高位,不能接受做事可能出现的一切低位可能。

其次,我认为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在做不到理想状态后,我就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结果就是越批判自己,越拖延。

我后来采取了一个办法,修改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识别这些糟糕的认知状态,一个一个修改。

从取悦别人到享受做事本身

当你想减肥的时候,你是希望别人赞美你,还是你只是想拥有瘦身的自己?

你写作做视频的时候,你是希望获得所谓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流量,还是你是享受输出内容的喜悦?

你赚更多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更有钱,还是你自己享受工作本身呢?

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有外界带来的回馈会让我们有更多动力把事情持之以恒做下去,但问题是,没人会持之以恒对你鼓励,这个时候你还会有毅力做下去吗?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意义感”,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之一。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如果我们注定得死,如果我们构建自己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是独自一人身处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世界之中,那么生命本身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要怎样活着?

如果你把自己做事的动机都归于证明给别人看,那么你心底最恐惧的声音大概也是“我会不会让别人失望”?

这类人做事往往有较高的亲和动机,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别人的肯定、认可、赞美来获取自身存在感。

当别人停止赞美的时候,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意义感。

就像当我写文章不再有几十万阅读的时候,这时候我就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和无意义感。

这也是低尊重的表现。

研究自尊的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en曾经说,自尊(self-esteem)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能力的相信(自我效能)和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自我价值感)。

所以,要想做事能够持之以恒,不妨试试从满足别人期待,回归做事本身,这样你才有不断超越自我的空间,同时也不会因为一时得不到认可就满心挫败。

最后,今天是正月十六,按照我们的习俗新年也过完了,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做事要尽人事,听天命。

也许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做事的过程,对于结果你也没办法掌控,也许这样才能从此岸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