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别人造好车?争做头部Tier1?华为第一、立讯第二

为车企造好车,正在从去年华为提出的为车企提供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进一步升级到整车ODM模式。比如,去年富士康发布了三款原型车,基于MIH电动车开放平台。同时,该公司与吉利达成合作,为车企及其他新进入者提供代工生产等服务。

而在全球范围内,麦格纳是第一家“吃螃蟹”的汽车零部件Tier1。这家公司除了向OEM提供汽车零部件,也有相应的整车工程及整车制造服务。

按照该公司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其已经为车企客户批量生产31款不同的车型(涉及传统内燃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系统),累计产量超过370万辆。

2018年,麦格纳和北汽率先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负责产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纯电动车型。这是该公司首次在总部以外的地区为客户提供整车工程及整车制造服务。

而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之下,整车ODM模式也在不断细分。比如,类似吉利SEA浩瀚平台、比亚迪E3.0平台、大众MEB平台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一次对外开放,通常采取授权模式。

滑板底盘,是另一种新模式。通过开发底盘(包含智能化部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平台”,开放给合作伙伴,其他车企可以用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开发所需车型。目标是,将传统的汽车开发从“整车一体式”升级为“上下分体式”。

但这些模式,最终都离不开生产制造。上周,立讯精密母公司与奇瑞系多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了参股层面的资本运作,立讯精密还与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

“我们协同奇瑞开拓另一个新产业——为别人造好车。这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正好满足立讯成为汽车行业头部Tier1成长中突破口的难点。”立讯精密披露,目前业务已经有明确落地项目,大约在12-18个月内陆续投产。

为车企造好车,也是过去几年华为不断对外重复申明的目标。或许,跨界汽车行业,这些消费类电子行业龙头有自己的节奏。

一、争战汽车零部件超过十年

进军汽车电子行业,是大部分传统电子制造代工大厂的一致选择。比如,作为电子专业制造服务提供商,2005年伟创力正式创立汽车事业部。

2018年开始,伟创力在汽车智能化赛道开始崭露头角,与百度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域控制器),同时,伟创力也是蔚来汽车、毫末智行等多家厂商的硬件代工合作方。

在合作模式方面,伟创力按照客户的需求完善硬件设计。从设计验证到规模化制造,提供辅助开发。但整个核心的算法,包括软件都是客户来主导。

类似的汽车智能化零部件代工还有和硕,作为特斯拉的中控主机及其他部件代工合作伙伴,传统主营业务也是类似手机、笔电、游戏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以及未来潜力市场,是这些传统电子代工制造商的唯一出路。

2004年成立的立讯精密,以连接器起家,并逐步扩产到消费类电子产品整机的代工业务。从2011年开始,该公司打入苹果产业链,并通过接下AirPods无线耳机代工业务,而实现业绩大幅增长。

去年,有消息称,立讯精密正在建造新的代工产线,最快将在今年开始组装数百万台iPhone,从而打破富士康、和硕等同行对于iPhone组装长达10多年的垄断局面。不过,代工业务由于存在订单的不确定性,业绩波动性风险也很大。

在汽车业务板块,立讯精密同样是从汽车连接器起家,早期客户主要是德尔福,并在2009年左右开始供货福特汽车,应用于车载娱乐系统,主要是USB、 RCA音频连接器等产品。

2011年立讯精密来自汽车连接器产品的销售收入为5285.48万元,占公司当年总营收的比重为2.07%。随后,该公司通过收购福建源光电器55%的股权,延伸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组合线束、塑胶配件等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

此后,立讯精密通过收购SUK Kunststofftechnik GmbH(汽车等行业热塑产品及模具的设计、研发、制造),寻求快速进入欧洲汽车市场。2014年,汽车业务开始作为独立子板块出现在年度财报,当年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实现销售收入7.23亿元。

彼时,对于汽车业务的未来潜力,立讯精密公司认为,汽车业务将保持平稳增长,暂时不会有大的突破,除非有新的业务或主体进入,公司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

而在该公司的其他业务板块,通过外部投资并购是主要的业绩增长方式。比如,收购昆山联滔电子获得苹果连接线业务;收购美律实业在大陆工厂的股权,进入MEMS微电声领域。2020年,该公司又通过收购纬创旗下公司,进军智能手机系统组装业务。

2015年,立讯精密的消费性电子产品营收首次成为公司整体营收的第一贡献业务板块(占比达到43.56%),而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则为8.42亿元(占全部营收比重为8.30%,同比2014年下滑),同比增长16.34%,也是所有业务板块中增速水平最低的。

直到2017年,立讯精密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并在当年向全资子公司昆山立讯增资人民币 1.25亿元。随后设立晋江立讯,主要产品为新能源电动汽车高压连接系统(包含连接器,高压线束总成,充电连接器,复合母排)。

这次对外投资被该公司视为开展新能源电动汽车零组件战略的重要举措。而2017年也是立讯精密高速发展的开始,当年消费性电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达到120.09%。但,传统的电脑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业务营收开始下滑。

同一年,立讯精密控股股东收购德国采埃孚子公司TRW的全球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BCS),并作为独立公司(立胜汽车科技)进行运营,并重点布局车载人机界面、车联网及ADAS产品线解决方案,并借此拿到了Tier1资质、丰富的客户资源。

立讯精密也坚定了新业务拓展的思路:面对新的市场,采取“老酒装新瓶”的方式快速提升,即配合一组有专业技术和销售背景的专家来服务客户,解决客户需求,逐渐打开市场。同时,配合外部并购,快速进入新领域。

到了2018年,立讯精密的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52.81%,成为仅次于消费类电子业务增速第二的板块。当年汽车业务营收为17.28亿元,不过,占总体营收比重却是下滑至4.82%;此外,产品毛利率仅为16.72%,排名所有业务的最后一位。

2019年,立讯精密的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6.66%(有所下滑),营收为23.61亿元,同时占整体公司营收比重继续下滑至3.78%。2020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继续下滑至20.44%,营收为28.44亿元,营收比重也继续下滑至3.07%。

对此,立讯精密公司表示,汽车业务基数较低,成长可能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是公司重视该业务的长期发展,会持续加大投资。同时,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空间巨大,基于前期沉淀及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相关优势,公司持续看好该业务。

同时,立讯精密及母公司仍在持续加码汽车业务。去年,地平线征程5正式发布,立讯集团成为当时四家合作伙伴(还有大陆集团、东软睿驰、联成开拓)之一推出了基于征程5芯片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这背后,一方面,立讯精密仍看好汽车行业。

按照该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显示:汽车业务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通信、消费电子、汽车三大主战场平台,在消费电子和通信业务的深度沉淀使得我们在汽车电子的应用场景上具备了一定优势。我们相信汽车电子会是立讯未来的一个主战场。

另一方面,通讯及消费类电子行业正处于波动期。

立讯精密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81.47亿元,同比增长32.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9亿元,同比增长21.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25.22亿元,同比增长7.87%。

但,从数据来看,这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却不及营收增速。过去四年,立讯精密半年报营收增速均保持在45%以上,2019年上半年营收增速甚至达到78.2%。同时,扣非净利润增速也首次从2019年、2020年同期的87.00%、64.16%,跌至今年上半年的不到10%。

同时,去年上半年,除汽车业务之外,立讯精密的其余业务板块均出现产品毛利率下滑,同时,占比已经达到83%的消费性电子业务营收增速为29.96%,成了所有业务板块的垫底。

二、用投资换市场,继续突破

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从2011年到2020年,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并没有成为第二个消费类电子板块。2020年,立讯精密的消费类电子业务营收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元,是同期汽车电子业务的二十几倍。

“满足立讯Tier1成长中突破口的难点,”成为立讯精密母公司以100.54亿元人民币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的押注。

数据显示,奇瑞集团2021年累计销售汽车达到历史性的961,926辆,同比增长31.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09,028辆,更是同比增长144.6%。

2022年,奇瑞集团更是提出了确保年销量150万辆、力争200万辆,年营业收入2000亿元的目标。这意味着,立讯系各家公司的汽车零组部件解决方案拿到了奇瑞这个“天使级”客户。在过去几年时间,类似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

按照立讯精密的说法,“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支持平台,帮助我们在重要零组件快速实现从0到1和规模高速成长中实现1到100。”同时,基于奇瑞已有的产能平台及未来奇瑞新能源的相关规划,“立讯精密不需要过多的投入,且我们志在参与,重在Tier1。”

从此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专注于整车“血管和神经系统”,具体产品包括整车线束、特种线束、新能源车高压线束和连接器、智能电气盒、 RSU(路侧单元)、车载通讯单元(TCU)及中央网关等。

同时,在母公司的体系内,还有多家公司布局智能驾舱、智能驾驶、电源模块、车联网等业务,包括大众、通用、特斯拉、BBA及日本三大品牌客户。

该公司公开表示,在消费电子的能力和经验与奇瑞可以协同互补,一起面对未来汽车智能化的挑战胜算会更大,双方也都认同代工模式的到来是必然。同时,公司在消费电子、通信、汽车领域拥有丰富的ODM经验。

通过本次合作,将可为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前沿的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口,致力于实现公司成为汽车零部件Tier 1领导厂商的中长期目标。这也是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红利之后,中国市场的另一个新机会。

进入2022年,全球尤其是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智能化、网联化的全新时代。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在新技术应用上已经领跑全球,中国市场将是全球争夺战的中心;另一方面,不管是传统零部件巨头还是新兴的初创公司,都在争夺新的市场机会。

同时,随着整车电子架构的升级,国产芯片+域控制器(软硬解耦)“打开”了传统的黑盒模式,同时也带动低速泊车、高速行车ADAS系统的突围机会。对于国产供应商来说,这是一次突围的绝佳机会。

此外,电动化带来的零部件“更替”、中央网关、电源模块、车联网、智能座舱等产品线也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中国供应商与传统Tier1正在中国市场展开“肉搏战”。

“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如果按照当前节奏和速度,我们担心会错过窗口。”立讯精密在公告中指出,公司担心会失去进入关键零部件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当前时点与奇瑞进行合作。

对于接下来汽车Tier1业务的增长潜力,根据一份公开的调研记录显示,立讯精密把智能驾舱及HMI,摄像头模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新能源相关(连接器、线束、充电、电源管理等)作为主攻,并确认无论是成本还是制造都比传统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但在ADAS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领域,对于这些传统代工厂来说,除了类似传感器、域控制器等硬件部分,最大的弱项就是软件和系统功能开发。

以华为为例,作为立讯精密在手机行业的代工客户之一,双方在汽车行业也在洽谈合作关系。“华为提供软件,公司可以进行硬件研发。”相关人士透露,涉及ICT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产品线。

而对于本次与奇瑞的合作,是否影响公司在其他整车品牌、Tier1的业务拓展时,立讯精密表示,公司从事的是To B业务,即为品牌客户提供零组件服务,这一点不会改变。我们也相信长期以来建立的客户信任。对于可能的风险,公司会事先进行评估和交流。

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跨界巨头进入汽车行业,除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整车,另一种模式就是看中电动化、智能化的增量市场。“电动+智能肯定是汽车的未来,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增量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增量部件。”

传统造车,更多是机械件的组装,其中有一部分软件,但不是最关键的部分,也不决定车辆本身的核心差异化;未来造车,机械件是“外设”,核心是围绕车载计算机,丰富的软件生态以及自动驾驶车辆控制。

而机会在于,“帮助汽车制造商制造更好的汽车”,实际上正是在当下汽车行业既要加大技术投入、又要减轻成本负担同时加快车型上市的痛点。

按照立讯精密的说法,接下来,合资公司预计主要目标业务将是国外传统品牌车企的业务及国内新Smart EV品牌业务。同时,帮助缩短品牌客户在上市时间与产量方面的问题。从去年开始,盒子汽车、轻橙时代、宾理、洛轲汽车等新一轮造车势力已经进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