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梦想在冬奥会的冰雪中绽放

作者:亮网
梦想在冬奥会的冰雪中绽放
梦想在冬奥会的冰雪中绽放
梦想在冬奥会的冰雪中绽放
梦想在冬奥会的冰雪中绽放

扫一扫获取 更多教育资讯

广东大学生们的花样寒假

■新快报记者 王 娟 实习生 陈治吏

通讯员 广体宣 江粤军(受访者供图)

当新春佳节遇上冰雪盛宴、寒假遇上冬奥,广东高校不少大学生的梦想,亦在冬奥的冰雪中盛情绽放。他们中,有“冰上勇士”苦练6年,终在冬奥首秀上创下新纪录;有和“一朵雪花”较劲数月,只为让冬奥开幕式呈现出最有“中国特色”一幕的团队;还有历经1年多选拔,奔赴2000多公里外的张家口为冬奥服务的小哥哥。带着冰雪之梦,赴一场冬奥之约,对这些大学生来说,这个寒假很过瘾。

彭俊越:冬奥首秀,广东靓仔从零开始征战奥运

2月9日晚,来自广州体育学院2020级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彭俊越完成了自己在冬奥会上的首秀,与搭档黄叶波一起在双人雪橇项目上以总成绩2分01秒572完赛,排名第17位。这,也是中国双人雪橇的冬奥首秀。

次日晚的雪橇团体接力赛上,王沛宣、范铎耀和黄叶波/彭俊越组合参赛,最终获得第12名,这也是中国队在冬奥会雪橇项目上获得的最好成绩。

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中国“从无到有”组建了一支年轻的中国雪橇队。2016年跨界选拔人才时,彭俊越被选中,便从零开始慢慢转变为一名雪橇运动员,和年轻的中国雪橇队一起成长。

在接触雪橇之前,土生土长的湛江小伙子彭俊越是一名篮球运动员,15岁前都没见过雪,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冬奥会。但从小喜欢挑战和刺激的彭俊越,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试了试,很快就完成了从篮球运动员到雪橇运动员的“跨界”转型。

持续的冰上训练、增肌、受伤、比赛、学习……两年多的艰苦训练让彭俊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单人雪橇运动员。2018年,他再次接受挑战,和来自哈尔滨的黄叶波组成搭档,逐渐成长为中国双人雪橇项目的主力。“我就是想看看不同项目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但当队里老师找到他,说他们在双人雪橇的训练中表现最为优秀,好好训练或许可以上冬奥会的那一刻,彭俊越的心态霎时间有了转变:“我必须得重视起来,我们一定要参加冬奥会!”

从那时起,登上冬奥舞台的信念支撑着两人度过训练中的伤痛与挫折。虽是大学生,但寒暑假对于彭俊越来说,并不那么清晰,因为训练紧张,他连周末的时间都格外稀少。特别是临近北京冬奥会的两年里,他们为赢得冬奥的参赛资格,还有一周接一周的世界杯积分赛赛事,每周最多有半天时间休息。

2021年索契世界杯比赛上,两人还受了伤。当时他们在雪橇上以130公里时速往下滑行,突然遭遇赛道线路故障,电灯熄灭导致两人翻车。为了后续的积分赛,被诊断为脑震荡的两人只在医院待了两天就匆匆赶往下一站的德国世界杯。

彭俊越坦言,现在自己对于雪橇运动的感情也不再是最初的好奇,而是越来越热爱它。每一次在训练里暴露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攻坚中将难点突破,这让他倍感兴奋。

对于冬奥会上的表现,彭俊越表示很满意,发挥出了训练时的水准,“能够亲身见证中国雪橇运动的新历史,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但“半路出家”的彭俊越更清楚,中国的雪橇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的双人雪橇运动员都是从5岁左右就开始训练,合作时长往往都是二三十年,而我们俩一起训练不到4年就参赛了。”所以,他期望未来能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雪橇运动,从而推动中国雪橇运动继续发展下去,取得越来越高的水平,不断登上世界的舞台。

在他看来,包括冰雪运动在内的所有运动,都没有也不应该有地域之分。作为00后的大学生,彭俊越更想告诉同龄人的是:“把你所热爱的东西发挥到极致,把你的青春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东西。”

如今,正在隔离期的彭俊越和队友们也迎来了难得放松的机会。而隔离期后简短的休息调整后,彭俊越和队友们又将投入新一周期的训练之中。

刘苏晨、张俪:

抓住机会,助力冬奥会开幕式

2月4日晚,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刘苏晨、张俪和其他几位团队伙伴聚在北京的宾馆房间里,等待着冬奥会开幕式的开始。对他们而言,接下来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半年多来共同付出努力的答卷,最后的精彩呈现。

这8个月来,他们有幸加入青年艺术家曹雨西工作室团队,在总导演张艺谋和视效总监王志鸥的邀请和指导,以及其他视效导演团队配合下,参与制作了开幕式仪式前表演环节《一起向未来》的创意环节视觉设计和后期制作。

刘苏晨告诉记者,她和张俪、谭文隽、苏明泽、金帅和陈子健5名同学是在广美开设的“研究生跨专业创新开放课程”上认识了曹雨西老师。得知有机会能去曹老师工作室参与冬奥开幕式的制作,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几乎一门心思扑上去争取这难得的机会。

“不真实”,这是得知加入团队消息的张俪的第一感受,没想到自己能在研究生阶段接触到国家级体量的项目。“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在暑假期间能参与到其中,没想到能一直做到最终的版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因为导演的要求极高,项目的难度极大,这些她也是有所了解的。

为了让自己参与的环节呈现最美的一幕,他们从2021年7月开始,便参与创意概念的深化和细化。

刘苏晨还记得,在去年八九月,整个团队陷入了瓶颈期,为实现张艺谋导演给出的一个概念不断做尝试,又屡屡受挫。在其他同学都在欢度国庆假期时,团队成员憋着一口气,在北京的会议室里不断地输出创意,将自己理解、想象到的东西全部做出来,最后交到张艺谋导演手上。

当曹老师带着导演打的“75分”回到工作室时,“这不高也不低的分数我们也不知道预示着什么,当听说‘导演说,这个事算是过了’时,所有人才长舒一口气。”刘苏晨说,从7月到10月的设计定稿,到最后11月、12月的制作输出,这一路走来,颇为艰辛。为了一个简单的雪花造型,他们查阅各类资料无数,前后进行了9次修改。“我们一直驻守北京,直到开幕式的前两天仍在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刘苏晨和张俪透露,这也是她俩第一次在外地过新年。直到开幕式当天,已看过数遍排练的她们,在电视机前仍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的节目播完那一刻,才真正放松下来,”刘苏晨说,那一刻感动与自豪交织在一起,“家人朋友终于知道我忙活8个月做的东西了,我们将答卷完美地呈现给大家了。”

虽然这个寒假未能和家人团聚,但参与的同学们都表示收获良多。“挫折与成果,都会更加坚定我们前进的道路。”自认为因足够主动才抓住这个难得机会的刘苏晨坦言,“对于年轻人来说,‘主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我们没有那么优秀,但是不主动尝试,你就永远也不知道你在这个机会里能做到多少分,或许是零分,但或许就有75分。”

王陈佳倍:

温情服务,

同心共助冬奥会

经过一年多的选拔,来自暨南大学的王陈佳倍同学终于如愿成为了冬奥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张家口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早在一年多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的工作就已经陆续开展。王陈佳倍通过官网了解后便选择了报名,经过面试复审等程序,他凭借自身优异的表现成功入选,成为张家口赛区的一名城市志愿者,共同助力冬奥会。

在经过年前的几次培训后,1月30日,王陈佳倍开始在张家口高铁站进行人员引导协调以及北京健康宝的审核工作,并保持着活跃的状态,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虽然志愿服务的事物大都比较琐碎,但依旧令人感动。王陈佳倍清楚地记得2月3日时,他遇见了一对第一次乘坐高铁的聋哑人士,引导陪同他们完成了全部的乘车手续。临上车前,他们目光中表达的谢意虽无声息,却直抵内心。

张家口的城市志愿者们还通过视频的方式,用多种语言共同祝愿冬奥会的顺利举行。王陈佳倍在视频中更是用西班牙语表达了自己对冬奥会顺利举办的祝福。

今年也是王陈佳倍第一次独自在外地过年,不过他并不感到孤单。在冬奥会的志愿活动中,结识到了不少同为年轻大学生的志愿者,大家一起滑雪、剧本杀,同样快乐。“以往的春节都是和家人一起过的,这次的春节足够新颖、难忘。”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推进全民运动,传递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