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古董遇上NFT,是“危”还是“机”?

- 原创 -

第2222篇

每日更新中

大家好,我是大肉庄新来的小编嘎嘎,先给大家拜个晚年。

新年新气象,今天就来聊聊一个新话题:NFT。

NFT,英语全称Non-Fungible Token,中文翻译成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被称为区块链数字账本上的数据单位。

最近关于它的讨论非常多,我就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评论区见~

相信很多人都在诸多和“天价交易”、“艺术圈新宠”等关键字相关的新闻里对NFT有了一定了解。

譬如去年3月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网拍中拍出了令人倒抽一口凉气的天价:693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

当古董遇上NFT,是“危”还是“机”?

苏富比紧随其后在9月的拍卖中出售了一组“无聊猿”卡通NFT,成交价约2440万美元。

当古董遇上NFT,是“危”还是“机”?

就在NFT被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之时,担忧与质疑也接踵而来,毕竟这些年大众在一些所谓的科技新概念上吃过不少大亏。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出于对“泡沫”的恐惧、“炒作”的厌恶就将一门新技术拒之门外。

我十分喜欢硅谷知名投资人Chris Dixon说过的一句话,“The next big thing will start out looking like a toy”,下一件大事一开始会看起来像个玩具。”

所以这篇文章就将从“NFT是一样新玩具”的角度出发,放下“天价”、“投机”、“财富自由”这些字眼,“佛系”地专注咱们古董行当,聊聊这件虚拟世界的新玩具到底能为古董做点啥。

到底什么是NFT?

之前我跟人开玩笑说,看了那么多关于NFT的文章,感觉想要了解像NFT这样的概念就好比购买爱马仕铂金包,你得先配货。似乎得先搞清楚“区块链”、“元宇宙”、“web3”等概念,才有资格谈论NFT。

到底有没有另辟蹊径、直截了当的科普呢?

台湾NFT资深玩家葛如钧的采访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打了个比方,“过去的艺术,纸张、颜料是物理世界固定的东西,但当来到数位世界,这里的纸张是可编程的,就可以将NFT想像成是有魔法的纸张,而魔法就是科技、程式码。”

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就是:不管拥有多少fancy的概念,NFT从根本来说就只是一件工具、一种载体。诸多NFT艺术家就是把NFT当作新型材料,在数位世界创作出NFT作品。

只不过NFT在区块链等科技的加持下,拥有了独一无二、不可伪造的特性。就是说你可以在物理世界里轻轻松松找到两张一模一样的纸张,两种一模一样的颜料,但是你永远无法在数位世界里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NFT。

后疫情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加剧了人类的不安全感,而NFT这种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特性,恰恰可以有效缓解人们在财产所有权等问题上的焦虑。

因为NFT凭借着它的特性是非常适合拿来作为“凭证”使用的。

举例来说,我购买了一个 NFT 艺术品,“我”便是这个艺术品在区块链世界独一无二的拥有者,没有人可以复制、伪造NFT。其他人虽然说可以下载图片、音频等,但没有 NFT 的凭证,他们就不会是该艺术品真正的拥有者。

古董能用上NFT吗?

可能会有人疑惑,“这个NFT再好,也只是虚拟的。我们玩古董的讲究是实物上手,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怕是用不上NFT。”

其实NFT比起其他数字货币,更加出圈的原因除却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就在于它和现实世界的高度连接。

人们可以将自己的任意实体财产绑定在NFT上,一旦绑定此凭证后,谁拥有这份财产就一清二楚,不用担心所有权被篡改或者伪造。

同时NFT不仅是一份简单的数字凭证,它本身就是一份独立的数字资产。NFT化自己的实体财产后,等于说是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再次“拥有”了自己的心爱之物。

甚至如果你愿意,还能在数位世界里把这份NFT版本拍卖掉,就像曾国藩的后裔、唐寅《高山隐士图》的拥有者目前就把此画的NFT版本挂在了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出售。

当古董遇上NFT,是“危”还是“机”?

NFT可以为古董做点啥?

所以NFT这件新玩具或许可以帮助老古董们解决这几个老大难问题:

“1

古董的真伪性、归属权问题

首先就是藏家们最为关心的真伪问题。

我们可以把诸多专家对于一件器物公开、统一的鉴定结果上链NFT化,等于说是在数位世界里给古董们敲上了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更改的认证印章。那么古董的真伪性就有了更加可信赖、通用的凭证来背书,大家可以更为放心买卖、交易。

其次采用NFT这样铁面无私、不可动摇的工具来确定古董的所有权,能减少藏家们在此类问题上遇到的纠纷。若说针对真伪性问题,NFT是给器物盖上一枚来自数位世界的认证印章;那么关于所有权问题,NFT就是一枚证明此物属于你的个人私章,它不仅无法作伪,还能永不消逝。

(所以咱就说如果能让乾隆早点遇上NFT,他的“占有欲”或许能在数位世界里得到尽情地释放,物理世界的书画作品也能少遭遇一些“乱盖章”。)

同时关于这件艺术品的每一笔交易信息、作品品相变化等资讯都会被清楚、真实地记录在NFT上,做到了真正的流传有序。

有了大量真实数据作为参考,不仅能消除买家、卖家之间的信任障碍,还很有可能盘活整个古董市场,愈加透明、便捷的市场环境将刺激交易频次的上升,古董界也许就不会存在那么多“不能说的秘密”。

NFT的出现,能更好地帮助藏家在鉴赏古董时引入时间的维度。没有NFT之前,若将一件器物置于历史长河中,它更趋于静止,是一张孤立的快照。

而NFT能让古物流动起来,下一任买家可以透过NFT看到这件器物经过几任收藏,他们和器物的故事又是什么。这样,当我们凝视器物时,它们就不再只是冰冷的存在,会是一场新的“添酒回灯重开宴”。

“2

降低古董交割储存的难度

对喜爱投资古董的人来说,年复一年的储藏、运输、保险等杂支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就拿我们庄主来说,在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一年光是跑纽约、伦敦、香港这几个地方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受疫情影响,艺术圈将更多的活动,譬如拍卖、策展等搬到了线上,这反而是给了NFT一个机会。

引入 NFT,不仅能为这些线上活动提供技术保障,让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为古董背书,提高买家对活动的信任度;还能降低交易之间的成本与阻力,帮助藏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咱就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3

推动古董IP化,提升藏品附加值

关于这一点,香港收藏家黑国强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启发,他于去年中旬推出了首个古董NFT发展项目《虚实兵谱》,“NFT让我联想到线上游戏,例如我儿子会玩《英雄联盟》,会买装备和兵器,若果要推广传统文化,令年轻人产生兴趣,必须要从他们玩开的东西着手,于是我们想到把它们跟动漫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于是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战国青铜短匕拿出来NFT化,并挂在Opensea上售卖。

当古董遇上NFT,是“危”还是“机”?

NFT持有人虽然并不拥有古董实物,但可享有鉴赏权和买卖权。实物于NFT开售后有半年禁售期,NFT持有人可前往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的专属鉴赏会,禁售期结束后,只有NFT持有人能参与该古董实物的内部拍卖。

这种古董+NFT的玩法,其实就是在借助NFT推动藏品IP化后,为藏品和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打下基础,古董的附加值也能随之提升。

我们庄主常说:“一件好的古董就应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热烈地生活着。”

那么NFT就是这件能帮助古董活得更有故事感、生命力的工具:它不仅能储存下我们与器物之间的故事,让世世代代流传着“我”与“物”之间相爱的传闻;也能就在当下,让古董和其他行当产生故事,“古董+游戏”、“古董+动漫”、“古董+影视”......诸如此类的跨界设想,在有了NFT的帮助后,或许能实现更为便捷、多样的合作。

“4

让年轻人对老古董们产生兴趣

这种老古董拥抱新玩具的尝试,另一大好处就是能让新世代对古董行当、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参与进来。

作为每一天都在虚拟世界花费大量时间的一代人,他们对“虚拟”概念的接受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随着新世代消费能力的增强,他们在审美上的话语权势必增强。根据佳士得网站的统计,去年3月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拍卖中,58%的出价者来自千禧世代。

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目前市场正在迎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财富世代转移”,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5万亿至30万亿美元资产将在未来十年内从50后、60后转移到新世代身上。而在这其中大约有5%-10%的资产是分布在收藏品领域。

不难想象,未来可能会涌现更多像曾国藩后代一样的年轻人,将自家的藏品上链。

所以说,与其等着年轻人在将来拿着藏品去NFT化,不如抢先NFT后,对着新世代招招手,欢迎他们一同入局。

“古董+NFT”,未来何处去

热潮褪去,我们或许应该冷静下来,把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好NFT这件新玩具上。

所以在打下这行小标题的时候,我把“古董”放在了前面,我们不是鼓吹古董要完全像数位艺术品一样去货币化、数字化,NFT更像是一件帮助古董找到更多玩法的工具,而玩法的高级与否,能也影响到器物未来的价值。

对于藏家来说,NFT 最大的妙处在于提供了一条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道路:古董可以上链,成为数字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资产,而随之形成的凭证回到物理世界,也依然具有价值。

NFT的应用,势必将拓宽我们对“拥有”这一古老概念的认知,越来越多人将不再满足仅在物理世界中对于某件物品的拥有,人类的“占有欲”就此延伸进数字世界。

但迈入虚拟世界并不意味着对日常生活的放弃,当我们去另一个维度的多宝阁里继续“拥有”的快乐,其实也是将在现实世界中对一件宝物的“好奇”与“珍惜”放置进去,子子孙孙永宝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