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作者:中工网

来源:中工网

在2月13日晚结束的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由范可新、张雨婷、曲春雨、张楚桐组成的中国队获得了铜牌。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名中国队队员中有三朵金花范可新、张雨婷、曲春雨来自黑龙江。其中,在本届冬奥会和队友夺得中国队首金的范可新则来自“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在七台河市速滑冠军馆里陈列的部分奖牌

这个位于中国东北人口不足70万的边陲小城先后走出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位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截至北京冬奥会前,中国16块冬奥会金牌中有7块来自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这些优秀的运动员之所以能站上世界之巅,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名字——孟庆余。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孟庆余

这个曾经的矿工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凭借一己之力,靠着骨子里那股“跪着挖煤 站着做人”的矿工精神,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角落里培养出了很多世界冠军,改变了许多矿工家庭的命运。

爱滑冰的矿工

七台河是一座煤城,煤矿大多是夹在岩层中的薄煤层,许多地方的煤层只有半米高,工作环境相当艰苦,“跪着挖煤,站着做人!”是当时七台河的煤矿工人英雄气概式的经典名言。

热爱滑冰,有着“夺取冰上速滑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梦想的哈尔滨少年孟庆余本和这座城市没有勾连。

然而,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孟庆余不得不放弃梦想,从繁华的哈尔滨来到小城七台河。在知青队伍中,他与众不同的一点是行李卷上别着一副雪亮的冰刀。

孟庆余做矿工,一做就是4年。但他一到冬天,就克服井下作业的疲劳,利用工余时间跑到离矿井不远的倭肯河上滑冰。

在常常填不饱肚子的黯淡岁月里,在有限的几个简陋的冰场上,在近郊几个冰封的河道上,人们常常会看到孟庆余矫健的身影在冰上风驰电掣。孟庆余边滑边琢磨,越滑水平越高。

1972年1月24日,在一次合江地区(黑龙江地区东部三江平原的旧称)的冰上运动会上,孟庆余一次拿了3个第一名,其中5000米的速滑成绩还打破了纪录。当时的七台河体委主任一眼就看中了他,叫他挑一批有潜力有发展的孩子,带出一支叫得响的冰上运动队伍。这遭到了女朋友韩平云父母的极力反对。未来的岳母要给他调转工作,他说什么也不肯,一气之下竟然3个月不登韩平云家门。

1974年,在井下整整挖了4年煤刚刚调到井上的孟庆余,终于排除各种干扰,洗去脸上沾染的煤尘,穿上破旧的运动服,当上了七台河速滑教练员。

摸黑岁月

滑冰虽然是孟庆余钟爱的事业,可是现实却非常残酷。没有浇冰机器,他只能把一个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当做水箱,灌满水后,人拉着一吨多重的爬犁在冰场上一圈一圈的浇。三九天在室外浇冰场,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寒冷冬天的凌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刻。孟庆余2点起床,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浇冰场。冰场浇好后,再叫孩子们起来上冰训练,训练结束,再去上学。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孟庆余和孩子们在一起

七台河滑冰队组建于1974年,运动员大多数来自矿山和乡村。孟庆余带孩子走漆黑夜路,带孩子们去跳桥。在距离河面六七米高的桥上,他让十几岁的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往下跳。孩子哭不敢跳,他就自己先跳下去给孩子们看。夏天,孟庆余组织运动员进行自行车长途拉练,每次他都身先士卒,在前边领骑,而他自行车带的东西最多,食品、水、工具,吃尽了苦头。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他四五十岁的时候。

人们常称呼孟庆余是“牤子教练”,用来形容他身上那种像老黄牛一样的使不完的蛮劲儿,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同事们也常称呼孟庆余是“瓦匠教练”。在速滑队组建之初那些日子,他像一个瓦匠一样,亲自动手,创造起码的生活和训练条件。虽历尽艰辛,但创业不息。一些运动员有时在背后称孟庆余为“魔鬼教练”,用来形容他的严苛。正是这些称呼背后无时无刻不以身示范的教育和付出,让孟庆余带出了一批天不怕地不怕能吃苦敢拼搏的孩子。

改变矿工家庭的命运

“我们大多数的运动员,父辈们都是矿工,他们本身就有一种坚韧、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北京冬奥会期间,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因为有这种精神的存在,他才能顽强拼搏。”

跟着孟庆余训练的孩子,大多出自当地矿工家庭,被戏称为“小煤球”。孟庆余为这些贫苦的小煤球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王濛、孙琳琳等都是矿工子弟。孟庆余知道,他带领女孩子们走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但几十年过去,从这条小道上,生生走出了一个传奇。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在女子500米决赛中拿下中国短道速滑也是中国冬奥首金。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杨扬与孟庆余

再后来,王濛在两届冬奥会上蝉联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王濛(后排左)与孟庆余

本届北京冬奥会,作为国家队一员,范可新已经帮助中国在冬奥会首次夺得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金牌。

几十年来,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15次打破世界纪录,共获得173枚世界级比赛金牌、535枚国家级比赛金牌。目前,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730人中,来自七台河市的就有344人,接近全国注册总人数的1/5。

令人唏嘘的是,2006年,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年仅55岁。

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和一块计时的秒表。这几乎是他锦瑟年华的缩影。他最好的时光,与孩子们在冰上度过,并以一己之力,把一些草根人家的孩子托举到生命的巅峰,彻底改写了命运。

在七台河市为冠军选手建造的博物馆里,伫立着孟庆余手握秒表指导年轻滑冰选手的雕像。

离世16年后,范可新的冬奥首金让这位矿工再次感动中国

七台河市速滑冠军馆内孟庆余的雕塑

孟庆余不仅活在博物馆中,更活在那些因他而改变了卑微命运的人们的心里。本届冬奥会为中国获得首金的范可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说,当年她想买一双冰刀鞋,2500元,但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孟庆余出钱替她买下冰刀鞋,分文不取,只叮嘱她好好练。16年过去了,谈到孟庆余,范可新仍泪光灼灼。

穷通富贵,沧海桑田。翻转这一切的,是一位曾经的矿工对速滑运动的热爱。

(据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消息)

责任编辑:朱一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