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作者:守望艺术的天空

天缺一角

黄玉海/文

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

——题记

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受人们喜爱。

事实上也是如此,相对来说,中华文化属于东方文明,从方位上来讲属于木文化。中国人的性格也大体上与木之品格相对应,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讲“仁义礼智信”,从性格上来讲,属于敦儒温厚型。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文化图腾象征物为龙。从风水方位上来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位对应东方,为东方文化的图腾象征。木的颜色为青、绿,木之形象为龙。《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根脉上来讲,讲的应该也是木文化。

与东方文化相对应,当代西方文明以美国为代表,从五行方位上讲属金。金克木,金生锐气,主攻伐。而事实上,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人,并且一直在想方设法打压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这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上是讲的通的。而美国的文化图腾象征物为鹰,鹰与龙相克,从文化图腾上来讲,其也是克制东方文化的。

尽管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讲,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互相交融,但是金克木仍然是不可忽略的现实。这再从另一方面来讲,即时空之时间,纽约时间中午11点的时候,北京时间是晚上零点左右,而中午11点五行对应属火,晚上零点五行对应属水,火与水亦是相克的。尽管时间之对应一直在变化,而且一时一地一情境,但大体上来说,文化属性不同,而且相克,总归有些文化上的东西是骨子里就有的,无法求其一致的。

尽管无法求其一致,但天地大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客观上来讲,又是相互依托存在的,相互成就的,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因素。比如金克木,然而,金生丽水,水又生木;木虽为金所克,但木生火,火又克金;而火生土,土却生金。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也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客观图存。

有人问,中国文化主要讲的是什么?我们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儒释道。从文化层面上,根子里是木文化,即道法自然;然而从历史上来讲,又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讲君臣之道,君子之风。释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亦是深远的,这在特定历史时期,其发展已是一种客观现象存在。而儒释道文化,其相对应的是美善真,即真善美。儒家文化讲的是美,即君子之美德,君子以成人之美,君子以仁义礼智信,君子应有其君子之风。释家文化讲的是善,“善哉善哉”,度己度人,讲的是积德行善,因果轮回。道家文化讲的是真,其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延命修真,亦自号“真人”。而也有人受“一气化三清”启迪,将儒释道赋予其“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气韵上也是讲的通的。还有一种说法,道家讲阴阳,佛家讲因果,因果是时间,阴阳是空间,道家和佛家合在一起讲的是宇宙时空,即时空哲学。儒家讲为人处世,即入世,而道家和释家讲的是出世。这种说法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从根本上来讲,儒释道应该是讲的真善美,这毕竟也符合中国国情。

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中国文化中有女娲采五彩石以补天的故事。木文化扎根于大地,擎之于天,散其怀抱于天地相接处,用根系拥抱着大地,用枝干拥抱着天空,承上启下,厚重弘毅,通透宽达,蕴涵着其独特的生命意境。既然中国文化图腾为龙,阴阳五行对应为木,那么,当见到一棵树时,似感悟一种文化命脉,便不由地心生恭敬之心,而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空,则心存敬畏。这种内心之中的亲切感,乃是一种文脉的延续与认同,是一种文化的根性,也是一种知己知彼的学习与认知态度。

一棵树是一种生命意境,一棵树是一种文化图腾。一棵树的舒展,是一种天人相应。春暖花开,木欣欣以向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从时间五行上亦属木,春天属于木的主场,木的季节已经到来。且以木文化为舟,文以载道,泛游于历史长河,倾情一次木之诉说。

适逢天降瑞雪,雪可化之为水,润泽木以生春之光辉。

哦,春天!

2022年2月13日清晨写于致远斋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天缺一角黄玉海/文天缺一角,赖以柱其间。——题记出门即见树。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东方甲乙木,木以其敦儒温厚而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