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十三岁女主角一辈子活在幸福里

作者:九派观察

记者 孙媛媛

三姐妹嫁给了三兄弟

“你会说宁波话不?”得知记者祖籍宁海,坐在轮椅上的陈味青挺了挺背,饶有兴致地用宁波话问道。

陈味青是宁波人,儿时随父亲陈寄畴来到兰溪。她来自一个有8个子女的大家庭,排行老二。

“爸爸喜欢我,我是二小姐。”说话间,陈味青像个骄傲的小女孩。陈家祖上一直做生意,陈寄畴也不例外,在兰溪经营石油制品,经济实力在当时很是优渥。

到了兰溪,陈味青在兰溪县中插班就读,后入金一中学习。

高中时,陈味青与同班同学兰溪人童品琰相识。当时兰溪的学生到金一中上学,大多走水路。两人一路同行,一起求学,慢慢培养出了感情。

“你喜欢童品琰什么呢?”头发花白的陈味青嘴角上扬,笑成了眯眯眼:“他成绩好,还是校学生会干部,长得也俏。”

“我妈年轻时也不差,洋气得很。”70岁的儿子童治锋在一旁插话道。的确,“二小姐”可不是虚名。在一组上世纪40年代的个人写真里,能看出陈味青年轻时的风采。老照片里,陈味青烫着“大波浪”,穿着小翻领衬衫和花边毛衣,确实洋气。四张照片,她姿势各异,有戴着太阳帽的,有手持鲜花的,还有握着网球拍的,活脱脱一个时髦青年。

童品琰家是三兄弟,他也排行老二。两人婚后,两家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走动频繁。一来二去,陈味青的两个妹妹,分别和童品琰的哥哥、弟弟走到了一起。就这样,三个亲姐妹嫁给了三个亲兄弟,亲上加亲,喜事连连。

“不是我牵的线,他们自己好上的,是自由恋爱。”提起这段往事,陈味青回味无穷,“三姐妹嫁给三兄弟呢,你说好不好?”问话已无需回答,全在老太太幸福的笑颜中。

大家庭同吃住近30年

老童家三个儿子相继成婚,却没有分家,而是同吃同住近30年,直至范桂妹离世。

范桂妹是童品琰三兄弟的母亲,汤溪人。她是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童品琰婚后不久,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范桂妹以她的勤劳和智慧撑起了一个家。

这个大家庭共有20人,3对夫妻育有12个孩子,童品琰的外甥因父母双亡也从小借住在此。子女们理解母亲的不易,从不和母亲顶嘴,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听范桂妹一人安排。

每个小家庭的长子均由范桂妹带大,晚上和她睡一间。长孙童治锋印象很深:“奶奶很早就起床,买菜烧饭都是她一个人,每天忙得脚不着地。她每晚要吃两个鸡蛋补充体力,还要喝一小杯黄酒。”

范桂妹对孩子们很严格,家里的家务活由她分配,大人负责上班赚钱,小孩放学后做家务,带弟弟妹妹。家务活由三家小孩分周轮值,一组烧早饭、洗碗,一组挑水,一组负责买煤饼(球)、买米等杂活。童治锋记得,家里有两口大水缸,一口用于做饭,另一口是生活用水。“奶奶要求水缸每天都得是满的”,挑水要在上学前或放学后挑,吃的水到供水站挑,用的水到兰江里挑。

20口人要吃的早饭,前一天晚上就得准备好生炉子的柴火,当天凌晨4点起床烧,辛苦得很。年龄大一些的女孩子则要负责洗衣服,“大冬天双手浸在冰冷的水里,都生冻疮了”。童治锋的妹妹到现在想来都觉得浑身打颤。也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们个个勤快懂事,练就了做家务活的童子功。

12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时,几乎都是范桂妹服侍儿媳妇坐月子。1957年,是她最忙的年份。那一年,3个儿媳妇相继生娃,她刚照顾完一个,马上又来一个。忙忙碌碌,勤勤恳恳,没有片刻停歇。在陈味青的家庭相册里,仅有的一张范桂妹单人照,是她坐在小椅子上补衣服,略皱着眉,神情专注。

在这个大家庭里,更为难得的是,从未因钱产生过不愉快。范桂妹有她的办法。当时,一家人在如今的和平公园处租了兰溪福利厂的大仓库,改造成四合院,每月租金10元。早些年,3对夫妻的工资悉数上交范桂妹,由她来统一安排食宿和其他日常开支。后来,随着孩子们的降临,各家的人数不一,她便按人头计,伙食费按月上交。

“从小父母就教我们要宽厚为人,一家人互帮互助,不可计较眼前得失;父亲喜学习,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常教育和鼓励我们及孙辈们要爱学习、求上进。”童治锋记得,母亲为了小叔上学,主动卖掉自己从前的貂皮大衣,且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关于称谓,也很有意思。对于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婶婶”和“姨夫”,都唤作“叔叔”和“姨妈”,外人听着还有些纳闷。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共同生活了近30年,直至1981年,范桂妹去世,享年78岁。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范桂妹去世后,三个小家相继搬出了四合院。从“二小姐”到童家媳妇,陈味青前有父亲疼爱,后有婆婆照顾,从未做过家务活,不会做饭也没洗过一件衣服。自立门户之后,丈夫童品琰又包揽了所有家务。

活到93岁,十指不沾阳春水,这听起来也是稀奇事。“我妈是很幸福的,从来不用做家务,连保温杯里的茶水都是我爸每天泡好拿给她,去老年大学上课也是我爸接送。”童治锋看着母亲,用手梳理着她的白发,“她人也很好相处,脾气温和,我们话说重了说轻了都没关系”。

2017年,童品琰去世了。5个子女便商量着如何照顾母亲。大姐大哥和母亲住得近,两家隔一周轮一次赶到老人住所,从周一住到周四。二哥住金华市区,来回略不方便,每周五来兰溪。周末则由还没退休的两个妹妹照顾。

年过半百的子女照顾起高龄母亲并不含糊,洗衣、做饭、喂药是每天必备,天气好的时候陪母亲去公园散步。晚上,自带被褥睡在隔壁房间。子女们在陈味青的床上装了一个无线按铃,轻轻一按,隔壁房间床尾就会响起响亮的铃声。“如果晚上有突发状况,我们随时都能听到。”

童治锋喜欢旅游,每年夏天,总有老友凑他到各地避暑。他欣然前往,“就一个要求,要带上父母”。家庭相册里,有不少两位老人在各地旅游的合影,相依相偎,笑容亲切。父亲去世后,童治锋就带着母亲出门避暑,每年两个月,雷打不动。

2021年夏天,陈味青突发脑梗,救治后,命保住了,左臂却动弹不了,需要坐轮椅。子女的照顾更为细心,扶母亲如厕,为她擦拭身体。如今,陈味青每天要吃7种药,大家牢记着服药时间和数量。他们还做了一个母亲血压血糖情况记录本,每天早晚记录饭前饭后的血压、血糖值。

每到周末,小女儿和小女婿都会准时来报到,一个负责烧饭,一个陪老太太聊天。二儿子童志新之前不太擅长做饭,为了照顾母亲,他特意练习厨艺,把菜切薄切细,便于掉光了牙齿的母亲咀嚼消化。

“这菜好吃吗?”

“好吃。我以前爱吃糖,牙掉了,假牙不好用,用牙龈吃有味道。”

“谁烧的菜最好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陈味青想了想,慢悠悠地说。

陈味青还爱看报纸,并大声读出新闻标题。“现在她看不清内容了,我妈就是个标题党。”童志新调侃道。陈味青也不恼,多年来,她有着自己的处世态度:“家和万事兴。”

“一、二、三,起。”饭后,老太太撑着拐杖起身锻炼,敲敲胳膊,动动腿,嘴里给自己鼓着劲。老太太曾和子女们说起,要活到128岁。子女们都不在啦,怎么办?“那我就住养老院呗。”淡然的语气中略带点小俏皮。

70年过去了,在三姐妹嫁给三兄弟的故事里,老人们相继离世,陈味青和她的妹妹还健在。这3对老人共有子女、孙辈和重孙34人,他们的子女大都在兰溪过着安逸的日子。随着孙辈们到杭州、宁波、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学习、工作,这个大家庭的故事在更多的地方延续着人生百态……

【来源:金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