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作者:科技导报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讯、青塔学术、CellPress细胞科学、环球科学、高分子科技、BioArt、丁香学术等

  • 量子态保持时间刷新记录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Science Advances

2月2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研究,实现了按需读出量子位,并将量子态保持完整超过5秒,创下了新纪录,为制造分布式量子互联网铺平了道路。

研究人员制备了高度纯化的碳化硅样品,减少了会干扰其量子位功能的背景噪声,然后通过对量子位施加一系列微波脉冲,延长了量子信息的保存时间。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m5912

  • 超高通量原位功能化的氮化硼膜能够应用于限域催化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Chem Catalysis

2月3日,发表于《化学催化》(Chem Catalysis)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原位功能化氮化硼纳米片(BNNS)膜层间纳米通道的方法,将纳米催化剂、活性氧(ROS)和流体同时限域在层间,实现有机污染物的超快降解。

结果表明,在548 L m-2 h-1的大通量下,活性催化剂暴露在限域膜纳米片层间的多个活性位点上,能够自发活化过一硫酸盐,生成ROS超快降解有机污染物。

https://www.cell.com/chem-catalysis/fulltext/S2667-1093(22)00036-7

  • 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对称的正确性被验证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月3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一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利用高海拔大型宇宙线实验LHAASO观测的高能伽马射线事例,对洛伦兹对称性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将洛伦兹对称性的破缺能量标度提高了大约10倍。

这是当前对这一类洛伦兹对称性的最严格检验,也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对称的正确性。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8.051102

  • 新研究在均匀费米气体中观察到接近量子临界的二次声衰减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Science

2月3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在欧洲发现了HIV的一种新毒株,属于HIV-1型中的B亚型,比其他B亚型毒株具有更强的毒力和传染性,感染后发病也更快。

该毒株可能于上世纪90年代产生于荷兰,并且在21世纪初迅速扩散,但2010年之后其传播放缓,该毒株中有近300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难以确定导致其毒力增加的确切机制。研究人员表示,现有的抗HIV药物对该毒株仍然有效,广泛开展HIV检测、实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k1688

  • 新型共聚物弹性体薄膜可实现更强的方向性输出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ACS Materials Letters

2月7日,发表于《ACS材料快讯》(ACS Materials Letters)的一篇论文中,研究团队制备了本征各向异性的三嵌段共聚物弹性体薄膜,并通过卷绕法制备了具有阿基米德螺旋多层结构的介电弹性体纤维驱动器,利用弹性体的各向异性限制纤维驱动器的径向变形并增强其轴向变形。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适当的正交模量比即可实现显著增强的方向性输出:各向异性纤维驱动器在900 V的电压下可以实现6%的线性轴向驱动变形,是各向同性纤维驱动器的两倍。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materialslett.1c00742

  • 神经系统精调免疫应答新机制被阐明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Neuron

2月8日,发表于《神经元》(Neuron)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神经来源的NPY/F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交流”的一种古老语言,从果蝇、小鼠、大鼠到人均保守,神经系统能够感知病原感染,大量上调SrG-CG的NPY表达,从而发挥免疫应答的精细调控作用。

NPY/F可能用于缓解感染期间引起的炎症风暴和调节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免疫平衡,并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物靶点和短肽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2.01.010

  • 低重力环境下电解制氧的效率会降低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2月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工作中,研究团队通过飞机的抛物线飞行获得较低的重力环境,同时在地面上模拟较高的重力,探索了不同重力环境对电解水的影响。

在与月球和火星相似的重力条件下,氧产量比在地球上减少了11%,且可以通过高重力数据推断低重力飞行数据,这是首次使用成本较低、高重力的设置实现对低重力结果的模拟。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147-5

  • 端氨基聚乙烯可提高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2月8日,发表于《复合材料通讯》(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中,合成了一种低分子量端氨基聚乙烯(NPE),并将其用于改性沥青。

端氨基聚乙烯分子上的极性基团可与沥青中酸性物质反应,形成网络结构,加入后降低了基质沥青的针入度,提高了低温延展性,改善了基质沥青的低温性能与硬度。

https://doi.org/10.1016/j.coco.2022.101088

  • 新型小鼠全能样干细胞模型为早期胚胎发育研究提供了可靠模型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Cell Stem Cell

2月9日,发表于《干细胞》(Cell Stem Cell)的一项研究中,报告了一种新型小鼠全能样干细胞(TLSC),以小鼠二细胞胚胎为“金标准”,通过多组学的比较分析和化合物筛选,建立了一个可以支持小鼠全能样干细胞稳定培养的新体系,并从分子特征、发育潜能及类囊胚形成等多个层面对TL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TLSC在分子特征和发育潜能上都与小鼠二细胞胚胎高度相似。TLSC的建立为哺乳动物全能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等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模型。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934590922000108

  • 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NAE

2月9日,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宣布增选出111名院士和22名外籍院士。NAE主要对开发创新工程教育方法、对工程研究实践做出重大贡献、或开拓新兴和传统技术领域的工程师提出表彰。

此份名单体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入选者有:仅是本科学历的SpaceX创始人马斯克,也有智源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博士,也有大公司(微软)董事长萨蒂亚·纳德拉等。

此外,西北大学曹简、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特拉华大学严玉山、吉利德科学公司杨台莹、美国波音公司林钊信、国立台湾大学蔡克铨等华人学者也入选。

  • 大陆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
我国学者同一天发表6篇Nature,欧洲发现毒力更强的HIV变异株,马斯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丨一周科技导读

来源:青塔学术

1月9日,大陆学者在《自然》(Nature)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3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分别为:

陈仙辉、吴涛和王震宇等合作,在笼目超导体CsV3Sb5中发现一种新型电子向列相,为理解笼目结构超导体中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反常竞争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关联电子体系中与非常规超导电性密切相关的交织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93-8

刘海燕、陈泉副团队基于数据驱动原理,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蛋白质从头设计路线,在蛋白质设计这一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383-5

潘建伟、赵博等与白春礼小组合作,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首次合成三原子分子,向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和超冷量子化学的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97-2

李和平、何宇团队合作人员则在地球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下,对多种铁合金的性质进行了计算模拟,发现六方相铁-氢,铁-碳和铁-氧合金在内核温压下转变为超离子态,表明地球内核是由固态铁和流动的轻元素组成的超离子态。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361-x

高彩霞团队和邱金龙团队用多重“基因剪刀”,实现了对小麦重要感病基因序列的精准操控,获得了既高抗白粉病又高产的新材料,下一步将深入开展小麦白粉病新种质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395-9

杨勇课题组同合作者通过熔炼-铜模铸造和定向凝固等方法设计并制备了成分为Co25Ni25(HfTiZr)50(原子比)的复杂成分合金,并表征了其高度的晶格畸变和复杂的原子尺度化学有序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