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8年,东北一学生上山捡柴时发现古怪“树叶”,捡起后大吃一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民族自信也逐渐深入年轻人的心理,弘扬民族文化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大卫视。

其中央视推出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更是风靡一时,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让观众跨越千年,见证文明的辉煌。而文物的珍贵,既是因为物质上的时间久远,更是由于负载的文化之延续和保存。

而今天的这个案例就是围绕黑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桂叶形石矛”展开。此件文物通长25厘米、宽5.8厘米,其形制如一片两头尖的桂叶,故名桂叶形石器。该石器是当时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首领人物墓葬中的随葬品,是6000年前的作品。

1958年,东北一学生上山捡柴时发现古怪“树叶”,捡起后大吃一惊

制作这种石片在高科技时代是十分简单的事,甚至将年代往后推一两千年,制作这种石片也不难,但在6000多年前,能做成如此精密的石器,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

而这个石片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展示出勤劳的古代先民创造力独特的渔猎文明,对研究黑龙江地区远古时期的人文礼葬,生活器具等有着不可替代的宝贵作用。

“桂叶形石矛”是目前大陆发现最大的压制石器,该器物制作精美,形制独特,属国家一级文物。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件文物竟然是一个中学生发现的。

小陈是黑龙江双鸭山饶河县的一个中学生,1958年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到山上捡柴,小孩子玩心重,一边捡,一边在山上蹦跶,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意中看到一个形状奇怪的树叶,就捡起来把玩了一下。

1958年,东北一学生上山捡柴时发现古怪“树叶”,捡起后大吃一惊

谁知这树叶还有点重量,而且边缘比较锋利,有点割手,不像是树叶。他仔细打量了一阵,发现是一块石片,造型如此独特的石片他也是第一次见,就准备拿回家向小伙伴炫耀一番,但小伙伴们对此不感兴趣,小陈倒是觉得颇有意思,把它当作玩具,时常把玩。

此时这个文物还不叫“桂叶形石矛”,在人们眼里只是块别致点的石头,直到7年后,当地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下乡走访活动,当文物专家来到小陈家时,看到那片“叶子”惊呆了,直觉它来历不凡,经过交谈之后,向小陈借了这片“树叶”回去研究。

经过碳十四检测发现,这片“树叶”具有6000多年的历史,且制作精良,堪称无价之宝。文物研究单位人员再次来到小陈家,告诉他这个消息,小陈也诧异不已,没想到自己随手一捡,捡了个宝藏。

除了告诉小陈这个消息以外,他们也向小陈家普及了文物法的相关规定。《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

1958年,东北一学生上山捡柴时发现古怪“树叶”,捡起后大吃一惊

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在地上、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和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属于妨害社会秩序,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小陈虽然捡到文物这么多年,但之前他们也不知道这是文物,没有上交,不算违法。但直到是文物以后,依旧私自占有或买卖,就涉嫌违法犯罪了。在文物专家们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下,小陈决定将文物上交给国家,为文物研究作出贡献。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大陆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同时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最后工作人员为了嘉奖小陈的奉献精神,奖励了小陈家10元钱。10元钱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那个年代这既是荣誉,也是一笔大钱,毕竟那时候的钱是以“分厘”来计数的。

1958年,东北一学生上山捡柴时发现古怪“树叶”,捡起后大吃一惊

而在小陈的指引下,“小南山遗址”也重现世间,为文史研究提供了养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物局和考古专家,对小陈发现树叶的地方进行深入挖掘,出土不少的陶器和石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九十年代,考古专家又在山巅发现了双人合葬墓,出土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玉器最多,有珠、环、玦、璧、簪、斧、匕等,年代距今约5000年。而围绕小南山遗址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到了21世纪,考古学家在遗址内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的玉器制品,刷新中国最早的出土玉器纪录。考古学家林沄教授对小南山遗址的评价是:这里闪耀出“中华玉文化灿烂之光”。三年前,小南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东北一学生上山捡柴时发现古怪“树叶”,捡起后大吃一惊

谁也想不到当初一个学生无意之举,会掀起历史文化的波涛,我们要致敬那些满腔热忱,奉献在文物研究和考古一线的专家学者们,他们的敬业和努力,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广博。同时也要致敬那些“拾金不昧”,将文物无私上交给国家的平凡英雄。

(涉及隐私,本案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仅配合叙事。温馨提醒:尊重原创,请不要抄袭搬运和转载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