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早在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附近正在进行施工建设,本来是要建一座大厦;11月左右,工程正式开始,谁想还没挖几下,地基处就渗出了水。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没办法,刚开工就得停工,最主要的是还要再进行地质勘察;最后,施工方给出的方案是:先建一座蓄水池,将渗水引入蓄水池,然后再排出工地。

这里有个明显错误,“蓄水池”好建,但施工方根本没有找到“渗水”的源头;不解决“源头问题”,显然给后续施工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但勘察结果已经出来了,“蓄水池”也就这么开建了。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更让人闹心的是,调来的挖掘机没挖几下,居然又出了故障,结果堵在工地上,更加的麻烦;施工肯定是要暂停了,施工方与勘察方怎么商量的,这个暂且不提,总之是挖掘机,连带挖出的一堆土都晾在了原地。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这事也引来了附近不少人看热闹,尤其是下午5点半,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这处“未开工就停工”的工地更是被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也是凑巧,长沙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刚好路经此地,下班后时间相对充裕,眼见前面围了一群人,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这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抱着好奇的心态挤进人群,原来就是一个不深的土坑,旁边停着一辆挖掘机;一打听才知道,就听有人说“刚开工就遇上这事,是不是这地方不干净,‘犯太岁’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古墓”啥的,此时再听“犯太岁”也就没了感觉,但也不好当众反驳什么;一晃神,此人忽然发现挖出的一堆土里,似乎有块不同颜色的东西。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出于好奇,也是职业习惯,此人就把那块东西从土里捡了出来,原来是块已经腐朽成青黑色的木片;要说木头腐朽成“青黑色”,这很常见,但似乎“青黑色”里还有字迹,这更引起了该人的好奇。

挑去木片上的覆土,又拿指头抿了抿,该人这才分辨清楚,原来木片上真的有字,隐约间似乎是“嘉禾三年”;这下把博物馆工作的此人吓了一跳,“嘉禾”可不是如今的影视公司,而是三国时代,“吴国”孙权的年号,难道这块工地埋着文物?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此人不敢怠慢,连忙去找施工方,询问工地上是否挖出了东西;施工方一见惊动了“文化部门”,不免也是一阵发慌,这还没开工呢,怎么这么多事儿?

施工方诚实相告,说工地还没正式开工,因此没有挖出什么“东西”;此人一边将自行车掉头,一边嘱咐施工方“先别开工,千万别动土!”

此人骑着自行车,一溜烟又赶回博物馆,将捡到的“木片”交给负责人,又详细说了当时的情况;这可好,施工方连着接到几个电话,有市里的、博物馆的,甚至连公安局都来了电话。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没多久,几辆警车赶到工地,迅速在“动土”的地方拉起了警戒线,这下更不能开工了;第二天,一支专业考古队,带着各种仪器进驻工地,并对该区域进行了仔细勘察。

考古队的“勘察”肯定比施工方要仔细得多,就在“动土”的地方,原来隐藏着古井;也是挖掘机碰到了这口古井,忽然挖不动,这才出现了故障。

虽说“古井”弄坏了挖掘机,但挖掘机的劲也不小,把“古井”也破坏得不轻。概括来说,这口“古井”约有5.6米深,井壁被挖掘机铲掉了半边,不仅压向了井底,还造成了渗水现象。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至此,该工地被“考古队”接手,并进行了细致的发掘。谁能想到,这口“古井”竟然是1700年前的产物;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古井”中竟然出土了超过14万片的简牍,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走马楼简牍”。

真要说起来,1996年的长沙可谓收获满满,这一年在60多处地段均有文物发现,多是青铜、陶、铁器等;这里强调一下,虽然有“秦铜、汉玉”之说,但这指的是古董、文物的市场价值。

“考古”的意义,不在于发现了多少古墓,或是“金银玉器”类的文物;其真正意义是“佐证历史”,因此出土“文字”,要比出土“金银玉器”更加的珍贵。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试想,出土“14万”片简牍,这该有多少文字,又记录了多少历史;稍显遗憾的是,这些简牍浸泡在古井的水中已经1700多年,木制简身已经腐朽,甚至经不起任何碰触,这给考古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此,考古队又向上级请求支援,这次来的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最后,考古专家硬是用玻璃瓶托着“木块”,用最为细软的毛笔一点点清理简牍。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即便如此,这些“木块”穿越1700多年后,简身上的文字依然多数模糊不清;为此,湖南建起一座“简牍博物馆”,专供考古、史学家们对“走马楼简牍”进行整理、研究和保护,这也是迄今唯一的一座简牍博物馆。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当然,也难怪专家对这“14万”木块如此重视。放在历史角度,今人对三国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三国演义”的阶段;即便有“三国志”这样的史书,魏、蜀、吴的史貌依然显得模糊,尤其是“吴史”。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14万”简牍,堪称1700年前的“图书馆”

对于“走马楼简牍”,专家称为“奇迹”。因为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连年征战,许多资料都在战争中被丢弃焚毁;如今能一次性出土“14万”简牍,正常思维下,这确实称得上奇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