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的对台现实主义】

作者:赵全胜谈国际

【日本的对台现实主义】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准教授

编者按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共议日本” 是这次来自全球不同地方的22位学者(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和港台地区)讨论的主题。自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至今50年来,两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们既见证了“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的守望相助,也经历了围绕着钓鱼岛所引发的唇枪“炮”战 (水炮),两国之间既有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又在安全领域互不相让。面临着当前中美长期对峙,日本外交的战略选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人们不禁要问:为应对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东京 (以及北京)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呢?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崔岩 辽宁大学

赫尔曼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李廷江 清华大学

张启雄 台湾中央研究院

熊达云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刘江永 清华大学

季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

庚欣 香港凤凰卫视

归泳涛 北京大学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

郭定平 复旦大学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孙丽 辽宁大学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

白智立 北京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

陈淑英 美国华盛顿大学

张晓刚 长春师范大学

何思慎 台湾辅仁大学

罗欢镇 东京经济大学

高梓菁 山东大学

22学者评“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的活动空间”系列第14篇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2022年1月中旬,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专题纪录片,探讨“台湾有事”情况下日本的对应之道。纪录片展示了防卫省内部的危机管理演练,强调日本内部并未做好针对台海冲突的预案和法理准备。一旦美军要求日方协助,东京在危机管理和撤侨安排上势必手忙脚乱。在中国,不少观点倾向从历史角度来分析日本的对台政策,强调日本对台殖民情结不死,并正加速对台军事介入的准备。但是,从过去十几年日本对台外交决策的具体案例来看,这样的分析视角是否准确把握日本对台外交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值得进一步验证和讨论。

【日本的对台现实主义】

2022年1月播放的有关台湾有事的NHK纪录片

01

对台外交的国内和国际政治计算

首个值得关注的案例发生在2006年第一次安倍晋三内阁时期。这位自民党内货真价实的鹰派首相向来主张对华强硬,上任初期曾引起北京的强烈警惕,恐其煽动日本国内的反中情绪。然而,正是这位被中方视为右派政治家, 在任期间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并实现了中断以久的日中首脑会谈。据日本政治记者清水真人在《首相的挫折》(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9年)一书引述前官房副长官下村博文回忆,安倍当时缓和小泉时代紧张的日中关系,其实是2007年参议院选举策略的一部份。在这一政治计算下,当年日本的对台政策随著安倍调整对华战略而转向。笔者在研究日本对华靖国外交时曾採访在安倍执政期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宫本雄二。宫本透露,早在2006年3月安倍当选首相前,外务省即开始构思和北京改善关系。这一交涉过程由时任外务省二把手外务次官谷内正太郎(后来出任第二次安倍内阁的国安局局长)主导。据宫本回忆,安倍阵营为了改善和北京的关系,刻意回避与台湾的外交接触,甚至谢绝台湾高官来日本访问,以免触怒中方。由此可见,从微观层面来看,当时日本的对台外交从属于日本的国内政治,并不是日本对华外交战略/国家战略或特定一派外交思想的产物。

第二个案例发生在2019年。当年3月,日本《产经新闻》刊登对蔡的专访。在访谈中,蔡希望与日本直接进行“台日安保对话”,包括共用解放军动向等即时情报。消息一出,两岸热议,但当年日本官方却无意提升台日关系。事实上,日本的对台外交当时受到国际体系层面(system level)“中美日大三角”的支配。根据过往的规律:当日美同盟关系良好,两国目标一致防范中国的情况下,日台关系会趋向紧密;反之,如果日美关系出现不稳或出现绕过日本的中美“越顶外交”趋势,日本会倾向通过对华接近来平衡美国的不确定性,日台关系就会因此出现疏离。2017年至2020年间,面对强调“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日美关系出现高度不确定性。安倍转向实施现实主义思路的对冲战略(hedging),向北京实施战术靠近,寻求在中美两雄之间寻求平衡点。在这样的战略判断下,日方宣示日本对台政策不可超越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2019年“中美日大三角”制约“中日台小三角”的态势,顺理成章地限制了日本国内保守势力对台接近的政治冲动。

【日本的对台现实主义】

日本《产经新闻》2日大篇幅刊载蔡的独家专访。(中央社)

02

日本对台立场受到美国外压

时间来到2021年。世界遭受新冠之乱,中美大国竞争加剧,日美关系稳步恢复,令日本的对台外交亦出现向美国靠近的迹象。笔者早前在海看撰文(“台湾有事论”和安倍的对内政治焦虑)指出,安倍前首相的“台湾有事论”必须首先放在日本国内政治的脉络中来理解。通过本次激进的台湾有事发言,安倍为岸田制造一个烫手山芋,逼迫岸田政府就“台湾问题”表态,借助对中强硬的日本国内舆论打击岸田阵营,谋求安倍派在现政府中枢的存在感。那么,拜登时代下的日本的对台立场到底是什么?在菅义伟执政期间,日美两国52年以来首次重提台海安全。日本在2021年7月公布的《防卫白皮书》也首次强调“稳定台海周边局势对日本的安全和国际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似乎预示着日本开始调整对台政策。问题是:在过去的安倍时代,日方处理台湾问题小心翼翼,极少挑战中方底线,为何东京在2021年敢于对中国的核心利益表示关切,更何况熟悉内务的菅义伟本来就对外交事务知之甚少?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深入审视美日内部的同盟政治。据《日本经济新闻》(2021年4月23日朝刊)“真相深层”栏目(作者重田俊介)披露,美方在日美首脑会谈(4月16日)前曾派遣熟悉东亚事务的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访问东京,要求日本和美国一起合作加强对中国的威慑,并向日本施压希望东京制定类似美国的《台湾关系法》的法案。熟悉中方核心底线的日方(尤其是外务省)显然难以满足美方的这一要求,为了防止拜登在日美首脑会谈时亦提出类似要求,“在首脑联合声明中加入关注台海安全”的措辞作为妥协方案而登场,以避免华盛顿怀疑东京正在向北京过分靠近。同时,有迹象亦表明,日方并不想深度卷入台海冲突:据共同网(2021年12月27日)报道,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阿奎利诺11月访日时曾和自卫队统合幕僚长山崎幸二等高层举行会谈。据防卫省官员称:会谈后,自卫队高层脸色很差,似乎被美方施加了很大压力。据称,美军的作战计划没有考虑西南诸岛居民卷入战斗的风险,日方对此或有所不满。2021年1月播放的NHK的纪录片亦指出,日方目前没有足够余力在战事爆发时组织撤侨,中央政府反而要求西南诸岛地方政府先自行准备。由此可见,目前岸田的对台方针可能是是最大程度上制定应对台湾有事的危机管理预案,在可行范围内满足美国的要求,并同时在外交上积极促进台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外相林芳正在2022年1月24日众议院答辩时反复强调这一点)。

【日本的对台现实主义】

图片来源于NHK纪录片

03

中国需精准理解日本对台意图

从2006年,2019年,到2021年,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对台外交在微观层面与日本的国内政治,同盟政治与国际政治利益计算有关,且这一计算并不一定指向支持台湾独立或挑动两岸矛盾的外交政策。目前日本在对台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作为美国东亚盟国的日本正未雨绸缪,意图制定台湾有事情况下的应对方案与法理准备,其政策特征更象是不得不卷入情况下的预防性措施,而非具有扩张性的主动军事部署和挑衅。刚刚去世的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学者杰维斯(Robert Jervis)在其著作中曾提到国家在对外决策时经常出现的错误知觉形成模式。例如: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总倾向将新的信息归入原有的认知框架,导致误认知(misperception)不断被复制;历史包袱现象倾向将性质不同的现实事件和历史事件牵强地联系在一起,导致错误的历史类比(historical analogy)。同样,在中日关系的背景下,由于过去的历史创伤和负面互动,中国在解读日本对台政策时也倾向将其摆在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的脉络中来审视,对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种种动作容易产生疑虑,但同时却也无意识地忽略了日方对华外交过程中的平衡细腻之处。

日方在涉台对外决策时是否怀有类似过去扩张时代的战略动机?日本的对台政策是美国外压的结果还是自主战略的反应?以上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题目。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中国战略界有必要构筑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对日分析框架,避免在特定政策领域出现对日误判和过度解读。

【日本的对台现实主义】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台独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