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印象中,虎寄托着消灾辟邪等美好寓意。

这个春节,到处是一片平安祥和、虎虎生威的喜庆氛围。其实,合肥的街头巷尾也“藏”着许多“虎”。

走进安徽博物院,人们欣赏到“虎”历史文物和现当代工艺美术品,以及全国近50家文博机构数百幅与虎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走进合肥市野生动物园,园中的猛虎和萌虎让人们对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走进庐江县虎洞水库,看这山、水、花、鸟、鱼,徜徉在美丽乡村的精美画卷;行驶在青天路,贯穿虎山而过,听“包公七岁断牛”的故事……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虎笑寅年

非遗技艺添“虎趣”

手捏小虎简练写神

前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馆、实创公益发展中心共同开展的“多彩民俗品年味生龙活虎迎新春”主题活动在合肥市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开展。省级非遗庐州面塑的展台围了许多感兴趣的市民,非遗传承人武建付捏的老虎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武建付是合肥市非遗项目“武郎面塑”传承人,从事面塑手艺多年,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是起源于汉代的民间艺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后制成柔软的彩色面团,经过捏、搓、揉、刻、切、划……数分钟后,一个个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手工艺术品便呈现眼前。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武建付捏的小老虎简练、写神,引来许多人驻足。

武建付的面塑作品独具地域特色,灵动细腻、精巧耐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武建付今年捏的小老虎简练、写神,而且还巧妙地将传统吉祥的纹样和不同的生肖紧密结合,在保持庐阳面塑古老传统的同时又兼顾时代气息的装饰性和艺术感。

主题剪纸百虎百样

年前,“文化繁星迎春送福”合肥市文化馆文艺小分队配送服务走进肥西县柿树岗乡周楼村。剪纸、面塑、糖人和布艺等非遗传承人,纷纷展示绝活,一件件寓意吉祥的精美手工艺品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萌态可爱的布艺小老虎、年味十足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的面塑糖人和免费拍摄的全家福照片等文化年货由文艺小分队送到老百姓手中。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图自为合肥市文化馆

剪纸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多样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虎与福读音相近,成为今年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安徽省级非遗庐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朱山中创作出一幅幅虎元素的剪纸作品,百虎百样,样样不同,而且年味十足。有活灵活现的平安虎、憨态可掬的吉祥虎,还有带着吉祥如意的平安虎、连年有余的胖头虎,多种姿态的老虎霸气十足,以不同的姿态喜迎新春的到来。

“这幅剪纸灵感取自龙腾虎跃的小老虎,将生肖虎的传统意向与剪纸相结合,表达了欢乐吉祥的心愿。”朱山中介绍,虎的形态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福娃、瑞虎、寿星、葫芦,这些虎年主题的剪纸作品经久不衰,是传统文化璀璨星河的一角。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虎脸是元宝形,虎鼻是葫芦形,虎嘴也是元宝形……现场,朱山中手把手教授大家剪纸。在他的手中,原本平平无奇的纸张三下五除二就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创意作品,把吉祥如意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一方红纸,剪出了浓浓文化味。

虎虎生威

虎年带火“虎主题”

城隍庙、动物园里虎年味浓

过年就要有过年的气氛,合肥人过年的仪式感从来不减。

虎年到了,各式各样的老虎形象在街头开始多了起来。在合肥老城区,城隍庙的虎元素可以说占据了半壁江山,虎灯、玩具、挂件、门贴、布偶、粘纸……远远望去,虎虎生威,既有兽中之王的气势,也有萌虎过大年的喜庆。

“销量相当不错。”路边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尤其是玩具和门贴,每天可以卖掉上百件。“福字、春联、挂件,贴一贴、摆一摆、挂一挂,过年的气氛就出来了。”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合肥野生动物园的老虎。

春节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看虎,自然少不了合肥市野生动物园的猛虎和萌虎。据工作人员介绍,园内主要是东北虎和白虎,其中,白虎是孟加拉虎。世界首只白虎是1951年在印度发现的,所以白虎是印度的国宝。由于缺乏隐蔽色,白虎在野外很难生存,基本上生活在动物园内。

新年期间,合肥野生动物园科普科在南门广场制作安装了主题为“虎啸山林护自然和谐”的宣传牌。同时在南门科普宣传栏和东门科普画廊处,更换了新的虎年生肖展板。“什么是一山不容二虎”“老虎会爬树吗”“老虎是年兽吗”,现场,不少小朋友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引得游人驻足。

这些民俗也与老虎有关

虎头鞋是一种童鞋,通常在鞋前脸和鞋帮上会绣制虎或虎头的图案。在小孩一岁左右想要走路的时候,大人会给孩子穿上虎头鞋,借老虎百兽之王的形象,祝福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关于老虎还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李云胜说,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一天上山采药,遇到一只老虎,奇怪的是,老虎并没有显现出凶猛的攻击之势,反而张开大嘴,跪在地上向他不停地摇头晃脑、摆尾巴。孙思邈小心地上前查看,发现老虎吃了兽骨卡住了喉咙。于是,孙思邈用一个铁环支撑着虎嘴,防止老虎伤到自己,之后用手伸进老虎喉咙,顺利地取出了那块残骨。因为这个故事,后来,镶上铜铃的铁环成为了流动行医者的响器,被称为“虎撑子”,又叫“串铃”。

“古时候的行医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规矩。”李云胜介绍,一般的郎中,只能将铃放在胸前摇动;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则象征医术非常高明。但不管在什么位置,在经过药店门口时都不能摇动虎撑,因为古时候很多药店里都供有药王孙思邈的牌位,倘若摇动,便会显得不够敬重。“这些都是过去一些关于虎的风俗。”李云胜说。

文化合肥│合肥这些“虎”,大开眼界!(二)

江淮晨报全媒体发布中心出品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刘畅

摄影/高博

点和转发扩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