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知名媒体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担任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新闻评论员,之前还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他还有很多的tittle,比如先后成为《亚洲周刊》撰述员,副总编;兼任《明报》主笔,为多个国内外报社撰写文稿;客座教授、访问学者...
但他被更多观众认识,且被这位学者主持人吸引的是深夜节目《时事开讲》。
《时事开讲》作为一种新闻的深度报道,已成为凤凰卫视的招牌节目之一。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快速的“快餐时代”,《时事开讲》的高收视率可以证明,深度报道不仅必要,而且有相当多的受众群。
有粉丝对他说,“我晚上睡不着觉,看了你的节目觉得还不错,养成习惯以后不看还睡不踏实。”曹景行开玩笑说,希望这样的“失眠者”、“夜猫子”越来越多。
《时事开讲》被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曹景行先生也因此被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更取得“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殊荣。
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
不管任何时候,提起自己的成就,曹景行都会谦逊地说,“我们就像一个球队。我不一定是踢得最好的,但我正好在这个位置上,球正好到我脚下,如果这个球踢开了,也未必说我本身很好,是因为这个机会好。”
从高中毕业就“上山下乡”,务农十年,却在恶劣的条件下考入了复旦大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那他是如何实现这场人生“爬坡”的?
父亲是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曹聚仁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门弟子,他还与鲁迅交往密切,更是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台湾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秘密邀其“畅谈”,密商两岸和平统一事宜。
也许是因为父亲对时政的洞见和敏感,曹景行也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可惜的是,当父亲即将辞世时,他与姐姐都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有人说曹景行在香港新闻界打工是‘继承父业’时,他只能苦笑,称:
“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
曹景行与父亲的相处时间并不多,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当时的年代通讯都不方便,何况频繁见面。4岁就与父亲分开,曹景行先生不仅没有“沾”到父亲的光,反而还在父亲的“光环”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下乡时期,曹景行夫妻加起来每个月有84元工资,在同届学生中算得上“富豪”,留下40元买饭菜票,20元给女儿做生活费,剩余的24元几乎都用来买书。
资讯匮乏,有书就看,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从囫囵吞枣的“乱读”去系统消化。
保持阅读习惯,每天读10份日报。
“做主持人时,我消耗的全是年轻时代的累积。”
近30岁才看上了电视,到了51岁“知天命”的年龄,反而“触电”成了电视人,曹景行先生也忍不住感慨:生活真是充满了偶然,阅读成了他新闻工作坚实的后盾。
“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未来仍然充满变数”。
这是曹景行先生对自己的总结与激励,各位共勉。
浮过生命海,天堂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