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初看这题目,还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丧的电影,但当我看了一会,我慢慢地就被欧维治愈了。
这本书,我看了挺久……其实我是偶然和许先森一起看了它的电影,才促使我想去读一读原著小说。这好像是我一向以来的习惯,看到了好的影视作品,总会想着追一追原著心里才踏实。电影绝对是一部好电影,那个瑞典小镇,那片雪地,那些排屋住宅区……让我特别憧憬那个静逸可爱的地方,尽管我不喜欢寒冷,但,还是有种莫名的憧憬。
没看过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的你,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蛊惑了,仿若这会是一本悲伤、求死,充满绝望的书。不不不,绝对不是。这本书原版是翻译为“A man called Ove”,这本是写欧维的一生的一本书。我先说说自己看这本书的感受吧,我看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落泪,那也是我比较绝望的日子。然后,每往前看一点点,我的心就被小心翼翼地洗刷了一遍,有种舒服的清爽感。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差不多已经走出来了,看到了春暖花开,也似乎是,触摸到了“柳暗花明”……这也许就是“自我救赎”吧。
这本书文字很细腻,写的是一个叫欧维的怪老头,他每天会在六点差一刻的时候起床(不需要闹钟的),用传统的方法煮咖啡,穿上蓝外套看裤子,踩着木屐,到小区完成自己一个人的巡逻(他不是保安哦,他只是觉得他想要这么做),他巡逻是为了看有没在不该开车的地方开车、在不该停车的地方停车,看那只狗有没在他门口撒尿,看这个世界又变成什么糟糕的样子……他时刻准备着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失望。但,他又不断在尽量纠正他觉得不合秩序和规矩的人和事……
半年前,欧维的妻子索雅去世了。他觉得他的世界也没了。(就像她来到他身边之前那般让人绝望。)于是,他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在每天巡逻后回家,他还是会按部就班地过她还在的生活。她的各类物品和照片照旧摆放着,就像他依旧在她的注视下一样……他自言自语,走来走去,骂骂咧咧,有时还会自己跟自己生气。他还会定期买粉红色的花去墓地看她,和她说话,和她讲他看到的每时每刻,尽管话并不多,最后他总会说“我想你”。我每次都会觉得好难过。就这样持续半年后,他开始觉得他没必要继续活着,开始想方设法去死……这是书里“现实”亦或者“当下”的时间线。
再者是“”过去“”的时间线。
“过去”分为遇到索雅前和遇到索雅后。遇到索雅前,就得说说欧维的父亲,欧维的父亲,是个沉默隐忍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一直带着欧维,欧维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不管是性格,亦或者是各种技术,还有人品,欧维都像他父亲的模样。十六岁父母双亡,欧维比想象中更坚强。有个细节,他父亲预支了工资,但他父亲是16号遇难身亡。欧维把钱拿去还给经理。经理本想跟他说不需要还,但固执如他,最后为了在父亲的职位上继续一段时间才留下那笔钱。时间到了,他也被留下了继续继承工作,他勤奋努力,脚踏实地。虽然沉默寡言,但大家还是默默认可他的,当然,除了那个汤姆。后来因为汤姆的陷害不得不离开,他也没有被击倒,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罢了。如果没有遇到索雅,他应该也觉得他会这样漫无止境地活着。在遇到索雅后,那个活泼热情,爱穿红色鞋子和爱酷爱读书的女孩,他的世界从此“再无宁日”,他说,从那时候起,他才开始真正生活着。
关于欧维和索雅的爱情,我觉得并不是本书主要表达的,他们从相识到结婚,再到后来,书里没有用很多油墨去描述,仿佛就只是电影里的几个片段般,刷的一下便过去。他们是多么不一样啊,欧维寡言,直率,原则性极强,热爱数学和擅长各种修理技术;索雅呢,美丽,活泼,不拘小节,善良,对生活充满热爱,热爱文学和艺术。索雅的追求者众多,大家都质疑她为什么会选择欧维。因为她知道,欧维所有的好,他会坐反方向的火车,只为陪她,他诚实可靠,他会倾听她对他说的每一句话,在他的世界,她是他唯一的女孩。而最重要的是——“他对正义、道德、勤劳以及一个对错分明的世界深信不疑,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人会赢得奖牌或者证书,或者会被别人拍拍肩膀说声好样的,而这样处世的人已经不多了。”欧维有着各种其他人看来奇怪的坚持,但,他的妻子索雅理解他,并给予他最公允的评价:“他们被困在错误的时代。他们这样的男人对生活只要求几样非常简单的事情。头上一片屋顶,安静的街道,值得他们忠心耿耿的汽车品牌和女人。一份可以有所作为的工作,一套房子,里面的东西定期有个故障好让他们修修补补。”我也被这种懂得深深感动着。
因为这份懂得,欧维才会在索雅被车祸剥夺了幸福之后固执地跟政府里的白衬衣们作斗争。但没人肯为这份伤痛买单。……但这个女人是欧维的全部啊。欧维的坚持,并没有《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坚持几年给政府写信最终达成心愿那般幸运,他最终还是被怒火浇灭希望。还好,还好,索雅坚强乐观地挺过来,欧维也终于接受并且陪着索雅走过那段时光,并且是特别有意义的时光。
最后,索雅的一生,还是被无情地带走。有多爱,所以才有多绝望。于是欧维开始觉得生命了无生趣,他才想去死。
就像他与索雅的不期而遇那般,在欧维感觉绝望开始想死的时候,邻居帕尔瓦娜一家“撞”进了欧维的生活,一次次不经意地打乱了他自杀的计划。他开始没了“宁日”……
帕尔瓦娜来自伊朗,她是一个“矫健”的孕妇,嗓门大,冒冒失失,活泼外向,敢爱敢恨……我甚至觉得索雅如果有个女儿,会被她养成这般“可爱”。于帕尔瓦娜的丈夫是个IT男,他们有一个高冷的七岁女儿,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三岁女儿。他们一家子每天日常状况花样百出,这一家子,终究让欧维的生活每天都“忙碌”无比。还有一只经常在欧文家门口的掉毛的猫,也成了欧维的陪伴……
帕尔瓦娜慢慢地就像欧维的女儿般,两个小女孩也称欧维为“外公”,欧维始终是欣喜且接受的。还有只整天被他呼呼喝喝的猫咪,也真的开始和欧维惺惺相惜啊。
于是欧维开始感觉到生活的温度。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善良着,爱着这个世界和周遭,他也慢慢地和这个世界和解。“就像搬进一座房子,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陶醉于拥有它的每一个清晨,就好像突然有人冲进房门,指出这是个错误,你根本不该住得这么好,但经年累月房子开始陈旧,模板七翘八裂,你会因为它本该完美的不完美而渐渐不再那么爱它。然后你渐渐熟谙所有的破绽和瑕疵。天冷的时候,如何避免钥匙卡在锁孔里;哪块地板踩上去容易弯曲;怎么打开一扇橱门又恰好不让它嘎吱作响。这些都是会赋予你归属感的小秘密。”这样的描述简直就是为欧维量身定制的,这样的描述出自索雅。她,是真的懂他啊。
这真的不是一部悲伤沉重的书。相反,它有它的趣味性,就像生活的样子。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生动,明媚,吵吵闹闹的……于是,这样的生活让欧维忘记了绝望,忘记了死亡。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的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人却要等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欧维曾是后者,而当他开始释怀感觉到生命的“趣味”,死亡却开始向他逼近。但这并不是绝望的。
欧维的一生,他以为没人理解他的孤独。但像索雅、帕尔瓦娜一家,吉米都一眼就看穿了他,他们爱护着这个固执到有点偏执的老头,他们发自内心去接纳他,且,不离不弃。甚至是那只掉毛,丑丑的猫咪,也依赖他……
像欧维这样执着,努力活着,脚踏实地的人,即使寡言、刻板甚至有点奇怪,那又怎样?他总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他总会在某个转角,遇见一片光,遇见善良,遇见属于他的幸福。
以上,这是我从这本书获得的“能量”。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