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作者:卷宗Wallpaper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坐落于北京首都机场辅路与五环交界处的草场地向来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群落之一。相较于商业完备的798,这里的入驻机构处在一座座院子里——红一号院、灰砖房子、104号院、155号院,还有一些松弛地散落在各个街巷。一面是艺术的高墙,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空间,安静、克制、秩序;另一面是村里的日常,没有门面的私房菜,窄巷子里密密麻麻的格子商铺,一户户人家的房东与租客,还有白日匆匆离村通勤的年轻人。这便是双面草场地。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上图:草场地街区外景

中图:Yuan Museum内景

下图:空白空间在雪中

草场地的艺术生态更四散,看似低调稳健的业态下,一系列变化如蛰伏海底的波涛,早已在海平面滚起涟漪:去年3月,前波画廊宣布关闭草场地空间,这是继麦勒、德萨、艺琅国际、艾米李等画廊离席后又一个决定出走的空间;9月,泰康空间宣布“走完阶段历程”,全力推进泰康美术馆的建设;与此同时,本地原创设计品牌与设计师接连相中这块“北京仅剩的乌托邦”,身兼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的宋涛与好友张启、曹峰、魏明辉一起租下104号院,打造普及东方美学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Yuan Museum,先生活、半木、多少、素元等多个深耕多年的原创设计品牌,与多位独立设计师亦纷至沓来。去年,“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的启动,似乎在宣告:短短两年,草场地的邻里已在默默改变。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上图:墙上的设计师标识

下图: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村生活地图

手握最新的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村生活地图,国内原创设计力量跃然纸上。先生活的创立者温浩从艺术、文化和设计三个板块出发,分别在红一号院与灰砖房子开设三个独立空间;品牌U+早在2019年春季便落脚红一号院,这座全新启幕的生活美学馆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倾力打造;半木、多少选址一旁的红二号院,分别开设美学空间;素元在地图尽头的319号院设计了一座“元工坊”;距离不远的104号院,宋涛、张启、曹峰、魏明辉四人各占一隅,其中,“回到二十世纪”还延展至一旁的115号院,对望在此地经营已久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此外,宋涛还与设计师王嶺、艺术家吴昊宇一同搬进100号院,在那里,他们试图挑战艺术与设计的边野,闻声而来的还有设计师、Frank Chou Design Studio创办人周宸宸,他的工作室位于红一号院。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Yuan Museum 内景

这并非是进驻草场地的全部品牌,但它正释放明显的信号:草场地,独立设计师在此聚首。

“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空间,也想聚集在一起,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宋涛感慨,“设计师最喜欢两类空间:一个是厂房,一个是画廊类型。”不过,上述空间几乎都倾向于租给画廊和艺术机构,甚至在建设之初已向其倾斜。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Yuan Museum 内景:Yuan Museum为设计师品牌做了大量的艺术品融合式陈列空间,包括先生活的两个空间,多少和U+的空间。

宋涛对草场地毫不陌生。1995年,自法国留学归来的他开设了TAO Gallery,使之在中国当代艺术一级市场还未萌芽的时刻便结识了一波艺术家。宋涛曾与艾未未一同目睹了九零年代的草场地:那是一片完整的空地,周围无任何高楼,也无半点商业设施,唯一的特点是挨着一条火车道。后来的事人尽皆知:1999年,艾未未花了约莫100天,盖了最初的草场地院子。5年后,当代艺术赞助人毛然来到这里,与村里签下20年的土地使用协议,成为发展草场地的第一人。对此,毛然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当时并未意识到它会发展如此快,此举夹杂着一些“盲目性”。尽管如此,刚从伦敦留学归来的孙宁抱着建立“中国ICA”(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的态度,于2005年开辟了还未向画廊转身的站台中国;同年11月,已有过画廊经验的“老外”马芝安也将目标聚焦这片艺术洼地,600多平方米的空间依然由艾未未打造。此后,麦勒(2006年)、前波(2007年)、三影堂(2007年)、C空间(2008年)、荔空间(2008年)等画廊相聚于此,草场地最初的艺术阵容就此掀开。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那一阶段的宋涛,将目光锁定“一片空白”的本地原创设计。2002年,他于租金高昂的中粮广场开设筹备两年之久的“自造社”。所谓“自造”,即自造延绵东方美学和精神的家具设计。除自由产品外,他还代理诸如中国台湾的春在、高点等品牌,并依托早年的画廊经验,将艺术与设计结合一体。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Yuan Museum 内景

Yuan Museum是宋涛长达10年的夙愿。2020年5月,他自毛然处得知草场地有空间,立刻拍板。2000平方米的104号院,四人各占一方。宋涛的空间几乎保留原样,一层是展厅,用以展览,二层是办公室与公共接待空间。热衷收藏东西方经典中古家具的曹峰在一层开辟了“回到二十世纪”的展厅,二楼则是设计图书馆。曾在央视国际频道任职的张启,在一次外派工作中接触了手工织毯,强烈的好奇心推动着他创立了艺术地毯品牌并与120位艺术家取得合作。平面设计出身的魏明辉钻研爵士乐与器物,其工作室中有大量的黑胶相片收藏,按风格、厂牌、年代依次归档。“我之前对这里印象就很好。现在只要听说周围有空间,我就会和朋友说。”独立设计师正史无前例地在北京找到了它们的乌托邦,他们正试图“征服”草场地。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2021年末雪中的空白空间

前几日,北京落了一夜雪,空白空间的院子里蒙上一层纯净的雪衣。艺术家王强的个展“熟悉的夜”刚刚结束,展厅露出最原始的模样——如白雪、如这座建筑的外立面,空无一物的白墙围合成最经典的“白盒子”。空白空间面积约1500平方米,最高层高达7米,两个同等大小的展厅此刻不加矫饰,却能无限塑造。去年5月15日,两场展览同时开幕,艺术家简策个展“乐园”居右,三面展墙包裹着柏林老牌百货KaDeWe(卡迪威)门廊图案的墙纸,整个展厅灯光闪烁,每张作品在白光和紫光的映射下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张力。另一边——同样与画廊相识多年的艺术家李燎“玩”大了,他将展厅分割为一个个家中房间,以此还原创立于深圳的“李氏家宅”。参展艺术家都是“90后”,由他亲自邀约。这些年轻人根据风水策展人元漉提供的关键词进行命题创作,所展作品穿插在如迷宫一般的展览现场。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上图:空白空间前台;下图从左至右: 高露迪个展“gū dú”,空白空间,2013年5月18日至7月30日;杨健个展“简单机械”,空白空间,2012年9月1日至11月11日;刘辛夷个展“探员L”,空白空间,2012年6月23日至7月30日;李燎个展“艺术是真空”,空白空间,2013年9月7日至11月17日(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开幕日当晚,嘉宾们被引至空间二楼用餐。这里原是第三个展厅,还未毕业的高露迪、刚回国的刘辛夷等都曾在这里踏上职业艺术家的第一步。如今,伴随画廊与艺术家的共进,三楼已改作会议室和开幕晚宴的举办地。那夜,李燎化身大厨,为在席嘉宾烹饪一整席家宴。这是“李氏家宅鸿运展”的保留项目——在深圳,他的公寓展面向熟人,观者可携朋友一同前往,买一张“门票”,便能参观,还能体验艺术家的私房菜。餐桌前,与之合作多年的画廊依然对李燎充满好奇。这道豆腐是怎么做得那么入味?这边风水到底有哪些讲究?还有——这几位艺术家,你是怎么找到的?面对接连的提问,天蝎座的李燎做饭卖力到渗出薄汗,他用手背顶了顶,一脸微笑,却不是所有问题都答。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我们在展览上愿意给艺术家尽可能多的自由。”空白空间总监张迪说,“李氏家宅的这场展览,全由李燎作为发起人来选择艺术家。

2009年,结束与798的5年租约,空白空间搬至一公里之外的草场地。当时,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部分画廊心生退意,空白空间却下定决心要挖掘和推广新生代艺术家。“这在当时,让大家当时觉得是个疯狂和冒险的决定。”张迪回忆。当时的草场地——瑞士人“老麦”已在104号院呆了三年,头一年就为李松松、夏小万等艺术家举办个展;曾经因“Inside Out:华人新艺术”群展深受触动的茅为清,也在朋友的鼓励下于2007年在此开设前波画廊的分支;香格纳、泰康空间、荔空间、三影堂等画廊与机构亦在其中。张迪回忆,在草场地的前几年,除了机构之间的走动,她与村里没有太多生活连接。各家画廊各自为政,实验的、先锋的、松散的、有呼吸的,草场地一度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空白空间的VIP Room,艺术延伸入实用

2014年,亚洲艺术中心被迫闭门让798“清理二房东”事件浮于水面,草场地则是另一番暗涌:从22院街搬至此的艾米里画廊在入驻一年后将原来400平方米的空间扩大一倍。专注探索当代水墨的墨斋将最初的一层空间拔高至三层。据不完全统计,艺术氛围最为鼎盛的时期,共有数十家艺术机构相会草场地。然而,各种综合原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画廊接连离开这片它们寄予希望的土地,有的转至798,有的暂别中国,有的还在找合适的下一站,还有的涌入顺义,在博乐德艺术中心找到新据点——那里,或是北京下一个当代艺术的国际群落。

“设计与艺术是不可分的,是共生共长的。艺术跟设计的融合也是‘设计之春’努力的方向。”这是宋涛的雄心,是他历经20年不变的情怀。画廊的退潮和独立设计师的强势入场,草场地正处微妙的新旧之交。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卷宗Wallpaper*简称W*

W*: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草场地的情形吗?怎么选中现在的空间的?

宋涛:很早了。当时是我带着艾未未来看场地的。过去十年我一直在798,也常跑草场地。疫情期间,毛然联系我,说有空间出来了,给我做最合适。我对麦勒画廊(空间)很熟悉,这是多变的空间,展览内容不同,视觉体验也会很不一样。所以我很快决定留下。

张迪:我是2006年来到空白空间的,当时画廊还在798,画廊周围还能看到穿制服的工人。2008年画廊在798的房租合约到期,我们便开始寻找新的空间。这个院子不是艺术圈的朋友介绍,是我们自己看到的。当时就觉得,这个院子很漂亮,房子的格局做画廊很合适。我们房东就是隔壁的工厂,韩国人,做食品生意。工厂老板的大儿子在美国读过视觉艺术,对艺术行业有理想。工厂很大,他便让父亲把工厂辟了一半的地方,在中间竖一道围墙,请韩国建筑师设计和建造了这个“C”型的空间。空白空间是这个院子的第一个租户。

W*:在你眼中,草场地的氛围发生哪些改变?

宋涛:我来了草场地以后,好多人都来了。设计师最喜欢的两类空间,一个厂房,一个画廊,挑高够高,面积够大。草场地的租金相对还是便宜很多,大家愿意扎堆在一起。

扎堆的事,我们想了十年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不是我们各自想法不一样,是物理空间没有。当代艺术在北京活跃起来的时候,草场地的好空间都在画廊那儿。当然,当时独立设计师品牌也没起来,也就这几年开始(有了面貌)。这次也是因为疫情,有些人回不来,或者房租交不了,房子才空了下来。这下,大家凝聚一起了。

张迪:如果说艺术的入驻让798有过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草场地的变化真的没有那么大。这里有很多原住民,白天年轻人们去上班,留下的人也就是在这里上班的。一到晚上,这里会变得极其热闹——跑步的、健身的、遛弯的,塞满了人。住在村里的人都回来了。

这里的空间门不开在街面上,没有橱窗和招牌。一开始的那几年,我们都在村中画廊之间走动。有个有趣的小事,几年前刘辛夷要做一件在泰康空间展出的作品,需要拍摄两个模特。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也住在村中的艺术家周思维。拍摄前要化个妆,那时才发现画廊周围有那么多摄影工作室,帮我们完成了化妆。这个作品拍摄可谓是村中一场资源大调动。

W*:这些年画廊的退潮是否让你担心过空间的稳定性?

宋涛:有些不可抗力因素是我们没法提前预判的。但我听说,十年内应该不另作规划吧。

张迪:2013年黑桥被拆,费家村被拆,周边的艺术家工作室、空间不断地被规划了,这种不安全感一直都在。我们开幕那一年就说要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传闻。有些政策上的事,我们不能左右,也感觉挺无力。去年画廊在顺义开设了第二个空间,一来是艺术家和展览空间的需求所向,二来也为了抵御未来突如其来的可能性。

W*:最后,用一句话描绘草场地,你会怎么说?

宋涛:北京最后的乌托邦吧。

张迪:像个不规则多面体,每个人体验到的都是不同的面。

摄影:Bailly

撰文:Sapphire

编辑:Xinxin

部分图片来自Yuan Museum / 空白空间

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向独立设计转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