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元:绘出全民健身活力画卷

作者:新福建
三元:绘出全民健身活力画卷

白沙街道群二社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在晨练。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时,在沙溪河两岸、体育馆、公园等地,便已有了晨练者的身影;傍晚,一抹夕阳染红了天边,在体育公园、城市绿道、多功能运动场里,乒乓球、羽毛球划出优美弧线……越来越多的三元区群众喜欢上健身运动,享受健身带来的快乐,连春节期间都坚持锻炼身体,没有中断自己的健身计划。三元区全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身队伍一天天在壮大。

健身活动时时有

“姐妹们,出发去跳广场舞啦!”“收到,我马上就到。”“我也去!我也去!”……刚过饭点,荆西街道荆西社区居民王阿姨的手机便响个不停,舞友们正在微信群里约舞。简单梳洗过后,她来到家附近的广场,跟姐妹们一起晨练跳舞。

“退休后原本一直帮忙照顾孙女,后来孙女上幼儿园了,空出来的时间一下子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王阿姨今年69岁,每天傍晚7时到9时是她跟着老师跳舞锻炼的时间。

荆西社区退休老人居多,如何让老人们退休后在找到兴趣爱好的同时,又能强身健体?这个问题摆在了荆西街道荆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贵芳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罗益秀面前。

“老年人大部分锻炼强度不大,但是比较有规律,而且热情较高。”荆西村民李贵芳在罗益秀指导下,组织起清风歌舞团带领老人跳起舞蹈,还举办了趣味运动会,带动老人走出家门、积极锻炼。呼啦圈传接、乒乓球接力、投飞镖、广场舞、健身操、交谊舞……这些简单适合老人们的游戏和舞蹈,让他们找到了快乐,玩出了“精气神”和“年轻态”。

同样是老年人较多的白沙街道群二社区,每天清晨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广场前,总能看到一群人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整齐划一地打太极拳。每天晨练2个小时,已成为这些老人退休生活的一种习惯。而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师从社会体育指导员李立志,跟着他了解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从中受益匪浅。

“老人们能够有好乐子、好心态、好身体,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群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卢艳萍介绍,社区培育并成立了百人合唱团、老年艺术团、太极队、柔力球队、腰鼓队、广场舞队等10支队伍。每支队伍都有各自的领队,每日早晚都会在社区晨晚练点活动和编排节目,参加各类交流比赛及演出,让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这些领队中持有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有6人,引导其开展健康、文明、科学的文化活动。基层体育活动存在支撑弱、组织难、参与难等现实问题,打通基层体育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自然离不开这些热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与支持。三元区坚持开展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活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0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2.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人口达辖区人口总数的40%以上。

出门就是“健身房”

2月4日傍晚,在群二社区羽毛球场内,运动爱好者各自组队轮番上场,体验着健身的乐趣。“我和我的朋友都喜欢打羽毛球,这里不仅离家近,环境还很好,感觉挺好的。”群二社区居民王斌酣畅淋漓地打完一场球,笑了。

“家附近就有这么好的运动场地,平常只要有空我就会过来,老朋友每天聚在一起打打太极、散散步、聊聊家常,每天都很开心。”在群二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广场,64岁居民王美霞开心地说。

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气排球场、室内综合体育馆、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场地设施一应俱全,群二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呼朋唤友开展各种运动。

除去刮风下雨,每天下午4时,家住城关街道下洋社区的林国强大爷会准时来到麒麟山公园,沿着城市绿道健步走2小时。对于66岁的他来说,参加健身活动已经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了。

现在的三元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设备不断建设与提档升级,把健身场地搬到群众家门口,出门就是“健身房”,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健身难”的问题,满足了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求。有了更加干净、宽敞、舒适的健身场所,健身有了好去处,市民纷纷点赞。

目前,三元区现有体育场地总数1354个,体育场地面积近93万平方米,人均2.36平方米。2017年至今,完成1个11人制足球场、11个多功能运动场、3个笼式足球场、1个笼式篮球场、3个门球场、1个拆装式游泳池、5个室内健身房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建设了文笔山体育公园、城市绿道、骑行道和健身步道;投入近百万元对辖区老旧破损室外健身路径器材进行修复。

近年来,三元区文体和旅游局在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荣获“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体育活动多点开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得到满足,健身热情日益高涨,一幅活力四射的全民健身画卷已然在三元区展开。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