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电影《长津湖》上映以来,除了票房数字外,连续高涨,也让公众对那段历史的热情高涨。
《血战长津湖》《打朝鲜战》《最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从国内外不同角度描述长津湖战役的书籍重新进入读者视野,平台上阅读的很多留言都是在电影上映后写的;
在最具代表性的热门话题来自媒体、公众号和视频、音频平台,长津湖成为热门词,许多相关文章迅速达到10万次点击,一场长金湖战役中穿插着锐刀连长关于战场体验的短视频,点数超过10万个;
《知》等鼓励网友"不懂问"等网站,在影片上映后,迅速成为长津湖相关问题的聚集地。有一些问题集中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真正的长津湖之战有多惨?有没有"插页式七家公司"的原型?更多的问题来自电影的无言部分和闪回:为什么朝鲜士兵和平民没有出现在长津湖?志愿者为什么不等待棉质衣服准备好呢?
公众的热情首先来自电影题材的陌生感和新鲜感。长津湖战役可以看作是对美朝战争的拐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悲剧性程度超乎双方参战、武器和技术的争夺,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搏斗, 成为"钢少气多钢多气少"的经典案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场战役,过去在影视作品中很少展现,所以相比于因为一个"上甘陵"而深深扎根于上甘陵之战的人民,对长津湖的内战远未形成固定的认识,让很多人都知道了著名的杨艮, 却不知道自己在长津湖之战中被牺牲了。
可以看出,历史需要不断的探访,但这种回访不会自动发生,而是需要一定的刺激,好的影视作品为公众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契机。自《长津湖》上映以来,能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一大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叙事策略、行业标准和形象呈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潮流与手段相一致,发挥了通俗文学艺术接近的公共功能, 在激发公众普遍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知识的渴望。
正是在大量自发检查的过程中,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细节越来越多被挖掘出来。比如,虽然片中的上海老兵梅生是虚构的,但在长津湖之战中确实存在一股与上海有着深厚联系的力量;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史密斯乘坐直升机游览战场,但一无所获。网友在《决战朝鲜》一书中发现,有一段话与此相呼应:史密斯错了,中国江南水乡的10万士兵忍受着非人的痛苦,每天用几块冰冻的石头土豆来填补饥饿,一层薄薄的橡胶鞋,穿着一层空的棉絮——很多人甚至穿着夏天的背心。这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以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可比拟的意志,躺在零下四十五度的雪地里,双手冻得像白雪一样,紧紧握着他们的钢枪,准备给史密斯和巴尔一个致命的一击!
当然,并非所有对历史细节的搜索都能得到明确的答案和广泛的共识。比如影片中出现的机枪机,志愿军英语欺骗美军,投掷手榴弹就能炸毁坦克等等,很多人质疑这些情节的真实性,但也有人找到了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一点。对于这样的现象,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电视剧《穿越鸭绿江》编剧王毅涵的观点之一是:虽然暂时没有人能说服任何人,但审视和辩论可以扩大影视作品的欣赏维度,也让相关历史被更多人关注。
随着《长津湖》等广为流传、影响广泛的电影,在寻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几乎被时间抹去的历史细节被抢救和重新美化。特别是,在回顾那段历史半个多世纪之后,人们不仅仍然津津乐道这一奇迹的发生,还因为反美援助朝鲜的伟大精神和眼泪。历史就这样再次成为铭刻在亿万人心中的记忆,转化为民族认同和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战争电影。
作者: 精神
编辑:郭朝浩
负责编辑:李伟
文辉独家手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