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式“饺子”四不像:个头像包子,外形似馄饨,名字却叫“馒头”

作者:韩半岛史话

“四不像”的韩式“饺子”

在韩国,一日三餐离不开面食的北方人,若想吃顿馒头或饺子,是一件不太容易办到的事。

韩国地理上属于北方,但却与中国南方相似,以稻米为主。面食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是一道小吃。

就拿“馒头”来说吧,韩语中的“만두(馒头)”是个汉字词,但却与汉语指代的意思大相径庭。

我们所说的“馒头”是实心不带馅的面食,用酵母发酵后蒸制而成。

韩国人却将带陷的“饺子”“包子”“馄饨”,统统成为“馒头”,可能是包子个头稍大,多了发酵和蒸制的程序,还被冠以“王馒头”的盛名。

语言上指代模糊,往往会导致生活中的错乱。

你明明买的是“馒头”,但到手的却是“饺子”,而实际上吃下肚的却是“馄饨”。

韩式饺子皮薄个大,甚至可以隐约看到里边的馅料,类似于“馄饨”,下锅稍微煮开即可食用,也可以直接煎食。

而中式饺子皮相对较为厚实,开水里“滚三滚”才能熟透,如果用这种方法煮韩式饺子,大概率会糊成一锅粥。

经过若干次失败,我总结韩式“饺子”为四不像,个头似包子,做法像馄饨,名字却叫“馒头”。

韩式“饺子”四不像:个头像包子,外形似馄饨,名字却叫“馒头”

泡菜“만두(馒头)”

“饺子”和“馒头”的谱系

但为何韩国人“指鹿为马”?把“饺子”称为“馒头”呢?日本人是不是也这么称呼?这其中是否隐藏了中国饮食文化向域外传播的密码?

“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也称为“扁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扁食”指的就是“饺子或馄饨”,最晚出现在唐代,也就是说“馄饨”和“饺子”原本是同一家族,只是到后来才分家的。

“馄饨”和“饺子”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用发酵,也不用蒸笼。

比起西方人烧烤食物,中国人习惯的汽蒸方法对炊具和烹饪技能的要求更高。

从这一点来看,韩国人喜欢的烤肉,是人类在几十万年前人类学会用火以后就已经掌握的,是比较原始的制作食物的方法。我们大概也可以推测,古代朝鲜半岛的先民不太掌握蒸煮的技艺。

而“馒头”的起源与蒸制炊具、汽蒸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直接相关。

但馒头最早并不叫“馒头”,而叫“饼”,汽蒸的叫蒸饼、笼饼、炊饼,汤煮的叫汤饼。

《水浒传》武大郎成天买的就是“炊饼”,这说明“馒头”一词,在宋代还没有出现,或者还不够普遍。

最早的“馒头”是有馅料的,而且是肉馅,主要用于祭祀。而肉馅对老百姓来说是奢侈的,难以负担。为了减少开支,有些人便逐渐减少用其它素馅代替,或者干脆不用馅料。

有馅料的我们后来称之为“包子”,而没用馅料的实心馒头则单指馒头。直到明清时候,“馒头”才与我们现代的含义相同。

所以说,

“馄饨”和“饺子”属于“扁食”家族的一支;

“包子”和“馒头”的共同祖先则是“炊饼”。

韩式“饺子”四不像:个头像包子,外形似馄饨,名字却叫“馒头”

“馒头”家族开会

语言中的文明密码

对于这些种类繁多,名称各异的面食,别说异域的外国人,就算是中国人也未必说得清楚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江浙一带,还有人将“包子”称为“馒头”,这实际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说法。

在日本和韩国,把有陷料的“包子”和“饺子”称为“馒头”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日本人将饺子称为“中华馒头(ヌントー )”,据说,在每年的4月 19日,日本餐饮界还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馒头始祖中国人林净因。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人比韩国人实在,最起码能够正视文化的渊源。

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语言的迁移和变异是正常的现象。

尽管同处汉字文化圈,日本和韩国的汉字,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完全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含义。

比如,中国人在向人谈及自己妻子时,喜欢用“爱人”一词,但在日韩语境中是“情人”的意思,不方便在公开场合介绍的。“学习”在韩语中有两个对应的单词,学外语等难度较大用“功夫(공부)”,而学驾照等模仿性技能则用“배우다”表示。再比如,“便纸(편지)”在日韩指的是信函的意思,而在中国则是完全不同的含义了。……

语言中隐藏的文明交往的密码,这是任何人都赖不掉的,也不是改名能够解决的。

韩式“饺子”四不像:个头像包子,外形似馄饨,名字却叫“馒头”

汤饺(만두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