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作者:尹文生

综合各媒体报道,近日,图形处理芯片巨头英伟达正式终止了以660亿美元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rm的交易。

主要原因是该交易招致了几乎所有Arm其他客户以及几乎所有相关国家反垄断监管机构的反对。

这也不难理解,Arm的业务模式就是同时向不同行业的高科技公司(苹果、谷歌、三星、高通、英伟达等等)提供芯片设计和制造的知识产权,而这些客户之间往往又相互激烈竞争。

现在英伟达想独家吃下Arm,这势必会引发其他科技巨头公司通过所在国监管机构出手阻止。

虽然英伟达在GPU领域依然领先英特尔,但其在CPU领域的能量就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如能成功收购Arm,英伟达或将能使其领先的GPU技术被集成于一套体系化的平台服务中(比如医疗人工智能成像、自动驾驶技术等),从而获取更大利润。

同理,Arm每年的营收大约在20到30亿美元这个量级,虽然也不算小,但面对市场上巨无霸般的强大竞争对手英特尔(800亿美元-1000亿美元营收),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Arm近年来在移动芯片领域的优势面临Intel等巨头的激烈挑战。但对于Arm的实际控制者软银来说,这还只是“温水煮青蛙”般的“慢性危机”,更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及时套现盈利退出。交易的失败也将很可能使其无法收回收购Arm的成本。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当初软银花费了大约320亿美元完成Arm的私有化收购。虽然最新消息显示,软银控制人孙正义准备在2023年一季度前让Arm在纳斯达克重新上市,但据外媒消息,目前软银对Arm的估值仅仅为240亿美元。

照此发展下去,软银似乎又将面临一笔赔本的买卖。近年来,类似Arm这样的投资失败(或潜在失败)案例绝非孤例,已经逐渐成为一向“春风得意”的软银的另一种注脚。

这家成立于1981年的日本资本巨鳄似乎正面临一场“中年危机”。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软银的发展壮大

软银由孙正义先生于1981年创建,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分销计算机程序。跟随1990年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软银开始涉足互联网服务,并涉足通信业务,将自己重塑为一家主营业务为电信的高科技企业。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转变出现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代,就在无数互联网头部公司处于破产边缘,资本市场逐步对互联网企业敬而远之时,孙正义做出了一个令当时很多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投资2000万美元购买中国电子商务初创企业阿里巴巴的一部分股权。要知道,当时孙正义的身家已经跌去95%以上,这个2000万似乎是他的“最后一搏”。

关于这项投资的故事很丰富,有人说马云的英文帮助他的路演在几分钟内就赢得了孙的信任,他二话不说直接同意了这笔投资。

但也有人说马云的阿里巴巴之前曾经被数十家头部私募股权基金拒绝,但孙正义对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洞察却极为敏锐,与其说他几分钟就被马云的英文所折服,还不如说是他早就在等待这个机会的出现。

我觉得把这个投资决定称为天才的赌注也不为过,因为目前阿里巴巴在美国的股票市值已经近3500亿美元。这还是经历了这两年股价持续下跌掉几乎一半后的价值。我毛估计算软银这笔投资的回报怎么都要以“千倍”计了。

到目前为止,软银最有价值的一项资产还就是阿里巴巴24.85%的股权。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为孙正义赢得了“科技先知”的巨大赞誉,也直接促使他将软银由电信公司转型为一家纯粹的投资公司。

此后20多年来,软银一直专注于收购和出售企业来获得利润。2018年,软银开始募资金用于创建“愿景”基金。孙正义似乎并不满足于他旗下的这只基金像传统典型的VC那样只筹集100亿美元以内的金额。他的胃口更大。

在包括前德意志银行高管组成的团队帮助下,软银从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筹集了数百亿美元,从阿布扎比的主权财富基金筹集了超过100亿美元投入到愿景基金中。

软银也投入了自有的价值超过250亿美元的现金和资产到这只基金中,包括投入了前文所提及的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的一部分股权。

综合外媒报道,目前,孙正义的软银主要资产可以被分解为四个主要部分。

  • 第一部分为阿里巴巴24.85%的股份;
  • 第二部分包括其剩余的移动通信业务和Arm(Arm预计将被套现);
  • 软银的两个愿景基金构成了第三部分;
  • 最后部分是Northstar,这是2020年新成立的内部对冲基金。

如下图所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软银集团所拥有的总资产价值约为3100亿美元(近2万亿人民币),其中以阿里巴巴最具价值,排名第二的是一号愿景基金,软银公司本身的市值排在第三。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来源:经济学人)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软银的“中年危机”

除了上文所提的Arm套现难题,我再简要列举2个典型案例来展示软银最近几年所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投资Wirecard的惨败。2019年初,这家德国的“支付宝”公司的股价,在被外媒发布有关其会计违规行为的报道之后,从2018年底的峰值腰斩。

2019年3月,当时作为德国蓝筹股Dax 30指数成员的Wirecard表示,正在就一系列新闻调查报告起诉英国《金融时报》。

就在此时,软银团队中另一位来自前德意志银行交易部的成员却选择相信Wirecard的说辞,并力促软银向困难中的Wirecard投资10亿美元。

2019年4月下旬,Wirecard宣布,软银旗下的一个附属机构将通过可转换债券投资10亿美元。同时,软银还与Wirecard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为这家支付公司开辟了与软银所投的其他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的通道。

软银的“力挺”随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这家德国公司的股价短期内就上升了超过20%。

但软银的力挺也等于是将自己的声誉绑定在了这家德国企业身上。关于Wirecard财务造假的丑闻线索始终萦绕在资本市场上。

2020年6月,《金融时报》一年前的报道终于被证明是准确的。综合多家媒体消息,Wirecard所聘用的审计机构无法核实该公司本应存放在银行中的数十亿欧元现金,Wirecard随后承认这些现金根本不存在。

6月下旬,欠下近数十亿美元债务的Wirecard申请破产。而正在调查其财务造假的德国慕尼黑地方执法机关则认为Wirecard的破产是典型的为了逃避责任的商业欺诈行为。

随着Wirecard股价的“灰飞烟灭”,软银也将面对10亿美元打水漂的重大损失风险。但对软银来说,在Wirecard上的损失绝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损失更大的是软银的声誉。

综合外媒报道,软银所投的这10亿美元债券的钱全部都来自于软银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愿景基金)或个人投资者,而软银公司自己没有任何自有资金投入到这10亿美元中。

奇怪的是,软银愿景基金的部分高管却投资了不少自己个人的钱进去。而这10亿的投资在刚开始就立刻被进行了再融资操作,从而赚取了约7000万美元的“快钱”。

这些快钱大部分都归属于这些个人投资者,但Wirecard丑闻暴雷后股价“脚跟斩”后的亏损则被留给了所有人——包括软银愿景基金的投资者。

基金投资一家面临丑闻的公司,基金高层管理者分了“快钱”,然后把风险留给所有基金投资者。

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阴谋论的调性?隔壁老邢不敢乱猜。这个故事的真相也可能永远无法被揭露,但软银的声誉损失却是真真切切的。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其次是对Greensill投资的失败。Greensill专门从事发票融资业务,也就是为上游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随后再将这些基于发票背书的贷款打包成资产集重新出售给其他投资者。

据悉,瑞士信贷集团通过分销这些资产给其他投资者为Greensill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

2019年软银通过愿景基金投资14亿美元到Greensill。这项投资本身对于像软银这样的VC来说很正常。但更复杂的局面就在于软银除了投资以外,还利用Greensill为其所投资的其他标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这在技术上讲没什么问题,软银所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没有上市,他们的融资需求要么是通过股权要么是通过信贷。若通过股权融资的话,软银的所占股份比例就势必被稀释,所以软银有足够动机希望通过Greensill为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但有争议的地方就在于Greensill所投资的这些钱其实本质上讲是来自于瑞士信贷集团客户的钱。这就使得软银有可能间接利用了瑞士信贷客户的资本从而获取自身的利益。

随着Greensill资金链发生重大危机,瑞士信贷与软银的矛盾逐步公开化。而2021年3月Greensill正式倒闭后,软银除了损失所有的投资以外,也要面对来自瑞信的诉讼。

具体原因就是软银撮合Greensill用瑞信客户的钱借贷给自己旗下所投的另一家美国建筑公司Katerra。而随着Greensill与Katerra相继倒闭,瑞信这下急眼了,要向软银索赔。

跟随张磊的思路,我们或许可以把以上软银的两个投资失败案例与“风险陷阱”联结起来。孙正义的软银可能要为其近年来对投资风险的控制不力买一下单了。

风险不稳定因素也反映在其股价上,如下图所示,软银的股价已经从去年一季度的高位持续下跌到接近腰斩的位置。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来源:新浪财经)

目前41岁的软银还面临接班人一直难产的问题。据外媒报道,跟随孙正义多年的得力副手Marcelo Claure因为一个10亿美元奖金矛盾正式与之分道扬镳。

电信行业出身的Marcelo Claure入职软银8年,经常被孙点将处理棘手的并购和上市任务。

Marcelo Claure主导了软银旗下Sprint电信公司合并进T-Mobile公司的成功案例,有效应对了美国当局的反垄断监管要求,使得软银在这笔交易上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Marcelo Claure的其它贡献还包括领导经历危机后的WeWork成功通过SPAC上市。

他一度被外界认为是软银未来的领导人,随着他的离职,再加上早前软银首席战略官Katsunori Sago,以及负责愿景基金的高管Deep Nishar和Jeff Housenbold的相继离职,准“后孙正义”时代软银的发展前景再次被贴上“不确定”的标签。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尾声

如果把软银比作一个大剧院,旗下资产比喻成各个舞台,则孙正义就正坐在所有这些舞台的中心位置,舞台上所有的演出都由他在导演。

万亿软银的“中年危机”

软银的重担被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势必需要他全身心的投入。但孙正义是否也感到了一丝疲倦呢?

不可否认,软银投资成功的案例并不少见,目前其经营状况也未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风险暴露。在目前的国际投资市场上,软银还是非常活跃,属于顶流投资者。

但我们也要注意,随着软银盘子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大,近年来,旗下多家企业暴大雷的状况时有发生。同样,软银还面临旗下科技企业股价剧烈下跌的风险。65岁的孙正义将如何驾驭这条万亿资产巨轮驶离“中年旋涡”呢?我们拭目以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