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评论|破解“八九十岁劈柴做饭”困窘,体现善政广阔视野

作者:红星新闻
不让这一人群八九十岁还要自己劈柴做饭的前提是,他们无需为一日三餐的来源发愁,更无需担心自己一旦失能,谁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2月9日,国新办就《“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在会上表示,我们不能够在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保障好之前先去搞“诗和远方”,不能让城里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需求孤岛”,也不能让农村老年人八九十岁高龄还要自己劈柴做饭。这段走心的话赢得了网友的肯定。

如果说“诗和远方”“数字鸿沟”是早已受到关注的老话题,那么,“八九十岁劈柴做饭”就是一个摆到桌面的新话题。聚焦这一现象,反映出政策层面对于特别境遇中老人冷暖的关切。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八九十岁“劈柴做饭”并不鲜见。这分两种情形,其一,老人在农耕生涯中养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脾性,且从中得到一份安然;其二,在儿女远行、身世飘零的情况下,耄耋之年还要劈柴做饭,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有的老人一把年纪,为了改善生计,还得去集上摆摊,卖些自种的蔬果。

对前者,不妨尊重和支持,因为“劈柴做饭”也是一份修炼、一个习惯;对后者,则要设法输送暖意,直抵无根无依者的身心。

这意味着要推行一种精准的关切、基本的保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现实语境,不仅是对世道人心的希望,也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要有为此兜底的安排。

我们从《“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看到了一份决心。在服务内容上,“规划”强调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其中,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是为民服务功能中的重要内容。

有了科学严密的顶层设计,推动政策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是重中之重。这显然面临急迫的情势。“七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预计2025年这一人数将突破3亿。正如欧晓理所提及的,从“十四五”开始到2035年,大陆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空巢、留守、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人,需要我们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对此,容不得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也容不得拖沓敷衍。欧晓理提出,要关注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并特别强调助餐服务是老年人、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务逐步覆盖80%以上的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能达到100%。

这番表态,显现了助老善政的广阔视野。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让不得不自己劈柴做饭的老人放下刀斧和柴火,是历史所赋予的任务,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尽力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老年人就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评论|破解“八九十岁劈柴做饭”困窘,体现善政广阔视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