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言的饺子——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莫言爱吃饺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儿,因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上就把中国节吃饺子的事告诉

作者:半支莲6

莫言的饺子——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

莫言爱吃饺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儿,因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上就把中国节吃饺子的事告诉了全世界。

他说这是他“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家里难得吃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了。不要红薯干,非要饺子吃。莫言跟他理论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

在这里,莫言诉说小时候的贫穷,一年吃不到几顿饺子,还每人一小碗,吃不饱。

莫言的散文《卖白菜》里讲,自己最愿吃白菜馅的饺子,但1967年的春节前母亲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三颗白菜,那一年恐怕连饺子都没吃呢。因为白菜什么年代都是最便宜的菜,卖掉了白菜说明别的菜更吃不起了。

莫言曾在很多地方都讲过这样的故事:他少年辍学回村务农,听邻居一位毕业于大学中文系、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公职回乡为农的叔叔说,他在济南见过一位作家,写了一本书,赚了很多稿费,于是就过上了一天三顿饺子的腐化生活。

莫言很惊讶,他说,“在我们那儿,一年也就吃几次饺子,而这位作家竟然一天吃三顿饺子,这反差也太大了,这生活太让人向往了,于是我就下决心要当作家,写小说,吃饺子。”

当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庆祝方式也是全家吃饺子。他还写了诗体小说《饺子歌》,表达对饺子的感情:

饺子啊饺子,

世界上最古老的美食。

就是为了你,

我才立大志。

废寝忘食写小说,

呕心沥血编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莫言把“饺子”神话成不可多得的美食,甚至成为自己写小说的动力与目的。

虎年春节期间,莫言的《过去的年》在网上热传,是说莫言小时候过年的事儿,其中吃饺子依然是“重头戏”。先说小年(辞灶)晚上吃饺子:

“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年夜饭的饺子写得很详细,写到吃饺子前的祭祀、放鞭炮、给长辈磕头,长辈还给一毛两毛的压岁钱。

写到当地风俗,饺子里放硬币。我老家离莫言的家乡100多公里,也有这风俗,只是初一早上吃。放两三枚硬币,吃到者预示当年有福,好运气,吃到的硬币归自己。现在有卖专门过年包饺子用的精美的银质小硬币,是对这一风俗的传承。

小莫言写到:“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这样看来,莫言童年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过年很讲究,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有硬币饺子,最关键的是饺子管够吃。小年就吃得数量吓人,大年又吃到胃撑坏。与前面所说,“一年吃不到几顿饺子,还每人一小碗,吃不饱”是有矛盾的。

莫言说过,“小说家是用思想来选择和改造历史事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事件,他就会虚构出这样的历史事件。”显然,莫言的饺子已经成为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了。

莫言的饺子——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莫言爱吃饺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儿,因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上就把中国节吃饺子的事告诉
莫言的饺子——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莫言爱吃饺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儿,因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上就把中国节吃饺子的事告诉
莫言的饺子——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莫言爱吃饺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儿,因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上就把中国节吃饺子的事告诉
莫言的饺子——演说历史事件的道具莫言爱吃饺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儿,因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上就把中国节吃饺子的事告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