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
虎年春节去看戏
历史文化厚重、宗教艺术丰富、地理风光无限、南北美食加持,让西安的岁月慢下来,休闲娱乐观光都有最佳打卡地,老城区升级带火了易俗社文化街区。
陕西有句老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秦腔是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是秦人的魂。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易俗社文化街区新建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整合了多家地方名吃,打造出秦腔展演、中外戏剧交流、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文化创意为一体的街区。
过年家家户户摆上美食大餐,易俗社的艺术家们更是激情澎湃奉上文化大餐,大剧院和小剧场一票难求,为了让更多戏迷沉浸式感受秦腔的魅力,露天剧场安排从大年初二到正月二十每天下午的免费观戏。
西安人的热情表现在“易俗年,最中国”的海报上,西安人的好客表现在“有朋自远方来,把节日让出来”的出游计划里,初七过后,繁忙的人们陆续重返工作岗位,西安人的春节开始了。
正月初十天气晴好,妈妈和我乘车至西华门,报话大楼的钟声敲响十点,那声音仿佛时光倒流五十年。
顺着尚朴路法国梧桐遮蔽的街道,我们先参观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手机预约、扫描行程码、测体温,大数据时代操作和110年前的看戏观景无缝对接。
工作人员带着漂亮的“古调独弹”徽章,那是鲁迅先生给西安易俗社的题词,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展示了易俗社110年的历史,从1911年用700银元置地筹建到2021年博物馆建成,历经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抗日慰军、西安解放、抗美援朝、公私合营、改革开放等时代背景,秦腔艺术几度沉浮,如今5G技术推动数字化媒体,人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音乐、服装、舞美、人物故事带来的幸福感。
博物馆不仅有文物,全套乐器和精美戏服道具更拉近了观众距离,二楼出口秦腔文创可圈可点,两小时的参观脚步匆匆。
干饭来到美食街,“秦椒炒肉”不是一般的辣,秦椒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色鲜红,辣浓郁,主要产于关中八百里秦川,妈妈年纪大了,口味清淡,只能忍痛割爱。
“五一饭店”的包子物美价廉,排队人龙转了三个弯,要等一小时,咽下口水继续转。
新中华甜食美不胜收,选了软糥香甜的煮元宵,各样一个,喝口热汤淡甜,咬口元宵浓香,嘹咋咧。
观戏广场提前2小时就座无虚席,找了楼上的茶舍,充分享受3小时秦腔时光。《夺锦楼》为易俗社原创,1917年首演,百年来精雕细琢更加精彩。
曲终人不散,热情观众伸出双手,台上艺人弯腰答谢,艺德谦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