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快被遗忘的古泉大珍:价值165万的太夏真兴

快被遗忘的古泉大珍:价值165万的太夏真兴

国博藏沈子槎捐赠太夏真兴

2004年,一枚名为"大夏真兴"的中国古代铜钱在北京拍出了165.7万人民币的高价,轰动 了泉币界。这枚铜钱钱径2.35厘米,穿径0.85厘米,重3.03克,大穿、重孔,周郭明显突 出,"大夏真兴"四字右旋读,选用半隶半楷的真书体,显得古意盎然。当然,一枚铜钱 之所以能卖出上百万的大价格,绝不会由于它格外美观,而只能由于它格外宝贵,而铜钱 宝贵的理由不外乎几种,要么格外稀疏,要么顺便有特别的前史、人物掌故。 "大夏真兴"就归于既格外稀疏、又赋有故事的"珍品中之珍品"。

以下内容引自:霍宏伟 中国钱币博物馆

民国年间,钱币大家方若在河南开封的市场上买到一枚"天兴七年"金钱,据说是1925 年冬出土于洛阳邙山北魏陵寝中。郑家相认为,这枚金钱的钱文风格与太夏真兴类似。那么,太夏真兴又是哪一朝的钱币,是什么样的一种钱币形制呢?

"太夏真兴"为十六国时期夏国铸币。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夏禹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东晋元熙元年(419),赫连勃勃在攻占长安后,返回统万城,以宫殿大成,于是赦其境内。又改年号为"真兴",刻石都南,颂其功德。将其所使用过的三个年号龙升、凤翔、真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真兴"实乃真正兴盛之意,其标志就是统万城宫殿建筑的完工。

古时"太"与"大"字通用,所以钱文"太夏真兴",实为"大夏真兴",即国号加年号构成钱币名称,这种命名方式由此钱开始。铸钱一事,史无记载,应是铸于大夏真兴元年至六年之间(419—424)。

国博馆藏2 枚太夏真兴,均为圆形方孔,钱面双重内郭,广穿,光背,这是仿自新莽布泉的形制特点。一枚为1959 年沈子槎捐赠, 铜质,"太夏真兴"四字钱文旋读,笔画纤细、清晰。横平竖直,撇捺如刀,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有一种魏碑体的韵致;另一枚铜质鎏银,钱文风格与前一枚相同,为陈仁涛旧藏。1955 年,国家文物局将购买的陈仁涛旧藏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快被遗忘的古泉大珍:价值165万的太夏真兴

国博藏沈子槎捐赠太夏真兴 钱径2.3厘米,穿宽0.8厘米,郭厚0.1厘米,重2.2克。(照片由国博提供,拓本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第129页)

快被遗忘的古泉大珍:价值165万的太夏真兴

国博藏鎏银太夏真兴钱径2.35厘米,穿宽0.74厘米,郭厚0.1厘米,重2.5克。(照片采自《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萃》第42 3页,拓本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第130页)

珍泉有时就像接力棒,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传了许多人,传了许多代,最终的结果要么下落不明,要么进了博物馆,太夏真兴就是这样。第一枚太夏真兴发现于清代晚期的甘肃,陈钟溪得之,赠予吴门大藏家顾湘舟,顾氏首先提出此钱应是大夏赫连勃勃时期的遗 物,而李佐贤断为近代之物。道光甲午年(1834),顾湘舟以墨本寄刘喜海,刘氏在《古泉汇考》"凉造新泉"条所附按语中记述此钱,指出:"如确是勃勃所铸,则纪元不始于孝建矣。以凉造新泉证之,六朝时已多于泉文著国号者,后之大唐、大宋皆有所本也。文自上右旋读,重郭,如货泉式,穿甚大。"

顾湘舟珍藏此泉多年,后辗转入藏常熟归公麟。归氏逝后,藏品四散,这枚太夏真兴有幸被王荫嘉购入。因念及前辈江苏吴县人周仲芬酷爱此钱,故忍痛割爱。周氏去世,其子将珍泉卖给收藏大家张叔驯。1945 年,张叔驯藏太夏真兴拓 本在《泉币》上发表,张氏另藏一枚太夏真兴,鎏银而精美逊之。张氏后来移居美国,于1947 年将2000 枚珍泉带到北美。张氏去世后,其夫人把这一批藏品全部卖给美籍华裔大收藏家Tai. J. T(读音为戴吉涛)。这位藏家及后人去世后,组成了一个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张叔驯的全部珍泉都由该基金会保管,在《泉币》杂志上发表拓本的这枚太夏真兴钱有可能也在其中。

在上述这篇短文中,谈到了4 枚太夏真兴。除以上2 枚张氏的藏品外,还有2 枚太夏真兴。一枚为方若收藏,源于罗振玉旧藏,罗氏珍泉来自李佐贤。李氏藏品收录于《古泉汇·贞集》卷二《无考别品》,文中所附钱图文字与实物相去甚远。郑家相曾记此事:"《 泉汇》无考品中所列,原为李氏物,后罗雪翁得李氏藏泉,此泉遂归罗氏。罗氏断为夏赫连勃勃之真兴年间所铸,因自号其居曰赫连泉舍…… 按罗氏此钱,现归劬园。齐斋亦藏一枚,为周仲芬氏旧物,所见仅此二品而已。"

1934 年,方若珍藏的这枚真兴钱转归陈仁涛囊中。1955年,陈氏所有钱币藏品由大陆政府收购,并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其中包括这枚太夏真兴。另一枚仍先为方若所藏,出自北京,文字不甚清晰。新中国成立后,划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快被遗忘的古泉大珍:价值165万的太夏真兴

津博藏太夏真兴拓本钱径2.3厘米,穿宽0.8厘米。(采自杜金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丝路货币》,《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S3期)

朱活《古钱新典》上册提到,1946 年,在甘肃武威出土一枚太夏真兴钱。20 世纪50 年代,沈子槎收集到一枚太夏真兴钱,1954 年在上海泉家祝寿泉帖上出品,1959 年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太夏真兴的钱径只有2.3 厘米左右, 可它却拥有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