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公元698年,一次早朝,武则天发出“惊悚”一问:“我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尔等意下如何?”面对这一“送命题”,文武百官皆惧不

作者:长安说书

公元698年,一次早朝,武则天发出“惊悚”一问:“我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尔等意下如何?”面对这一“送命题”,文武百官皆惧不敢言。武则天目光投向狄仁杰:“狄卿,你以为如何?”不料,狄仁杰一席话让武则天如梦初醒,此后再也不曾提及此事!#我要上微头条##头条文史#

直到“神龙政变”,武则天依旧迷恋皇权。在篡改李唐江山,开辟大周王朝之后,武则天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武氏江山继续绵延。很多朝中大臣都持反对态度——前有宰相李昭德不幸被杀,如今同样的一幕在狄仁杰身上重演!

李昭德曾官拜宰相,是武则天倚重的心腹,691年却因一件事不幸丧命。彼时,武承嗣动用私人关系暗地里指使王庆之集结数百号民众制造舆论,上书武则天册立武承嗣为太子。

此事被宰相李昭德知晓,他对王庆之一顿斥骂,并将其杖毙。此后武承嗣的太子梦就此落空,李昭德的行为也给武承嗣留下了一肚子怨气。武承嗣于是联合酷吏来俊臣诬陷李昭德。

来俊臣,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他以武则天为背景屠害忠良,就连狄仁杰也被诬陷为谋反的逆臣。之后,武则天将李昭德下狱。因为来俊臣也被人告发,所以连同来俊臣一并关进大狱并斩杀。

前有李昭德被杀,后有狄仁杰面临几乎同样的难题。当武则天询问狄仁杰,自己意欲册立武三思为太子时,群臣很默契地保持沉默,谁也不想趟此浑水,因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会落下祸端——如果赞成,相当于背叛李唐;反之,则会得罪武三思等人,日后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武则天将目光落在狄仁杰身上。不料,狄仁杰送出了一个经典的教科书级别的回答。狄仁杰说:“陛下是和儿子庐陵王(李显)亲近呢?还是和侄子武三思更亲一些?”

武则天若有所思。狄仁杰继续补充:“如果册立庐陵王为太子,将来您去世后可以配享太庙;册立武三思为太子,自古以来还未曾听说过侄子将姑姑尊为太后,并且让其配享太庙的”。

听过狄仁杰的一番分析,武则天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一方面,她叹服狄仁杰的深思熟虑,考虑长远;另一方面,她深深意识到狄仁杰提出的问题很有现实性。虽然自己功绩无限、荣耀加身,但又不能不为死后考虑!因此,武则天彻底打消册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打算。

经此一事之后,武则天便将李显接到了京师,意图等到自己死后,让李氏江山复位。

冯梦龙《智囊》记载:“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尊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狄仁杰的智慧。所谓“打蛇打七寸”。说话要切中要点,狄仁杰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要领。相比于一般谏臣回答,可能会说立武三思为太子、或者不立其实都不合适。

反观狄仁杰,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步步诱导,循循善诱,一一陈述其中利弊,最后让武则天自己做决定。

诚然,在宗法制的大前提下,如果册立武三思为太子,将来以后就需要尊武则天为太后,这是自古不曾有的,而且自己不能配享太庙,这是不能接受的!

古往今来,能够走上权力巅峰、入仕为官者几乎都是权谋、智慧高手。一方面,他们能力出众,有济世之才;另一方面,他们在普通人视为“禁区”的领域能够大施拳脚,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历史记载,狄仁杰在担任大理寺丞的时候,推翻了一大批朝廷冤案,同时以自己的智慧将积压良久的案子在极短时间内审理完毕。文武百官,无人不服,武后对其更是大为赞赏。

如上故事,记录在冯梦龙的《智囊》一书。《智囊》是大才子冯梦龙所著,其中收录了中国历史中启人心智的经典史事。上到帝王、权臣的智慧博弈,小到黎民、百姓的安身立命之道。每一桩史事,具体可靠,读完之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俗语云:“读史使人明智,通晓历史的人,往往更有格局、胸襟,看问题能够直抵最本质所在。

有人说,《智囊》中的故事如果能够吃透一二,对于人生难题、职场瓶颈,人际关系都是大有裨益的。诚如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即是读过去,亦是读自己,读未来。

《智囊》记载,包括吕不韦、刘邦、唐太宗、武则天、姚崇以及朱元璋、东方朔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智囊》被称作“小资治通鉴”,康熙和乾隆皇帝将其视之为“治国利器”,曾国藩更是每日三读《智囊》,将其看作床头书!

身处社会,每个人都是身处处“利益漩涡”,活在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待提升。

懂得一点智慧、谋略,不是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任何时候都能进可攻、退可守,不让自己陷于被动境地。

人生的成长,要么用失败、经历去换经验,要么以古人的智慧、经验为路标,避开雷区、弯路。

《智囊》,一部集结中华智慧的精粹,一部排忧解难的处世奇书。

喜欢读史,缺少智慧、谋略的朋友不可错过,即学即用,对应生活、职场角角落落的一部锦囊妙计!不用担心看不懂,文言文、白话文均有,更有大才子冯梦龙的评解!足足6本,仅仅58元!戳下【看一看】

《智囊》—正版6册

公元698年,一次早朝,武则天发出“惊悚”一问:“我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尔等意下如何?”面对这一“送命题”,文武百官皆惧不
公元698年,一次早朝,武则天发出“惊悚”一问:“我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尔等意下如何?”面对这一“送命题”,文武百官皆惧不
公元698年,一次早朝,武则天发出“惊悚”一问:“我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尔等意下如何?”面对这一“送命题”,文武百官皆惧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