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李商隐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晚唐才子,他出生于中小官僚家庭,可惜在他十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义山小小年纪就开始挑起家庭的大梁。

不过老天爷带给他苦难的同时,也赋予其聪慧,他五岁学诗、七岁弄笔,十八岁时就被著名学士令狐楚聘至幕府担任巡官,一时间其才名颇著。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这位早熟的才子对为人处世非常敏感,可谓洞察世情,也铸造了义山多愁善感、甚至略带悲观的性格基础。所以他的作品集里经常可见描写流离漂泊,以及慨叹寄人篱下的悲情。

诗人渴望关怀,不愿被人遗忘,其志向远大,又忧国忧民,他的诗歌经常托物寓意,借古喻今,表达其心中的失意和愁闷之情。下面分享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富平少侯

晚唐: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积淀,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拘泥于生活本身。作者描写人物时,既参照了历史事件,也会糅合自己的学识和感受,所以其内容经常表现得虚实难辨。

汉代的张安世被封为富平侯,其孙张放在幼年时就继承了这一爵位。李商隐假托此人,描写了一位不谙世事的贵族子弟,充满寓意,值得深思。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首联介绍这位十三岁就世袭富平侯的少年,他毫不忧愁“七国三边”之灾难。七国,指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唐代诗人经常以汉寓唐,晚唐时社会动荡,此处用以比喻当时发生叛乱的藩镇。三边,指当时吐蕃、回鹘、党项等边患。

未到,就是未知的意思。诗人在此暗讽唐敬宗,他少年袭位,却不知忧念国事,常以宴游为务,与作者笔下的这位富平侯非常契合。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诗人接下来开始描述富平侯的无知,他喜欢弹射,而且经常采用金子制作的弹丸。“不收金弹抛林外”,表现出其毫不可惜,每天至少遗失十几个弹丸。当时长安城里有一首歌谣,苦饥寒、逐金丸。儿童每闻其出弹,常随之拾取弹丸。

“却惜银床在井头”,则展现出这位少年的无知。银床指井上的辘轳架,当其失落后,他却感到很可惜,真是令人费解,也反映出豪少奢侈而又愚昧。作者用“不收、却惜”进行连缀和转折,形成了顿挫之感,令人赞赏。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颈联描写室内的景象,这两句看似突兀,却为结尾打下伏笔。彩树转灯,指灯柱周围环绕着华丽的火烛;绣檀回枕,指檀木枕上镂刻着秀美的纹饰。檀木枕刻镂精工,光润如同玉雕,绝非普通人家可以拥有。

乍看这两句,不知作者为何忽然转换话题。等到人们读到尾联,出现了“莫愁”,这才知道原来是金屋藏娇。而守门人不给“侵晨客”报信,是怕打搅了少年与那位“新得佳人”的美梦。尾联采用倒装手法,更有警示后世的作用。

李商隐的佳作,虚实结合,妙语双关,值得细细咀嚼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表达委婉,虚实结合,不仅寓意深远,而且继承了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不愧为唐代的优秀诗篇。尾联的“莫愁”二字,妙语双关,既交代了富平侯的醉生梦死,又暗示着大唐王朝深藏的危机。

李商隐创作这首诗时不过二十出头,却高瞻远瞩,观察细致。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大唐王朝的岌岌可危,不仅四面楚歌,而且祸起萧墙,让才子忧心忡忡,所以才会借古喻今,表达出诗人的担忧和愁闷,也尽显义山高超和娴熟的文学表达技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