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本期【女垒专访】的主角是国家女子垒球队接手奚凯琳——1995年出生的无锡女孩,2008年进入业余垒球队,2011年进入南京工业大学专业垒球队,2013年因世青赛的出色表现被国家青年队教练推荐入国家队。她身材瘦高,皮肤黝黑,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穿七号球服,手上满是打球磨出的茧。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垒球运动暂别奥运大家庭,然而这一年,奚凯琳却爱上了垒球,并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妈,我想打球。”

看着女儿满含期待的眼神,一开始逼她去垒球兴趣夏令营锻炼身体的奚母却犹豫了。18个月才学会走路的奚凯琳,体质偏弱,奚母不愿意让孩子在身体上吃亏,打小就送她去参加各种球类运动。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正是如此,一进垒球夏令营,无锡棒垒球队的总教练刘列兵就“盯”上了这个球感出众的孩子。在短暂的训练时间里,教练教什么,她立马就能领会,这让本不情愿打球的奚凯琳兴趣大增。

刘列兵更是眼前一亮,如获至宝,他迫不及待地联系到奚母,诚恳邀请奚凯琳进体校垒球队,进行更为专业的训练。

“这孩子球感好,关键脑瓜子还灵,是个打球的好苗子呀!”“您别担心,棒垒球这个运动,瘦也是能打的,它是个聪明人的游戏,其实是最适合咱们亚洲人的。”

在刘列兵不断地游说下,奚母终于松口。

13岁的奚凯琳就这样踏上了垒球之旅。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被公认天赋异禀的奚凯琳,一进垒球队就赢来了影响球生的大考验——没有投球天赋。

在入队的投球训练中,奚凯琳始终找不到感觉。无缘投手,那去什么位置呢?

“接手。”

刘列兵此话一出,旁边的教练员看看队内体型壮硕的接手,开始为眼前这个竹竿似的小女孩“祈祷”。

跪坐,接球,跪坐,接球……球一颗接一颗地砸在护胸上,护腿上早就布满尘土,汗水顺着面颊流下,渗进护面。还顾不上整理,下一颗球就已经到眼前。这样的重复是奚凯琳的训练日常,穿护具的时间比穿便服的时间还多。“虽然体能上有些吃力,但是技巧我一直很有自信!”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接手需要长期保持蹲起姿势,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奚凯琳的腰始终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终于,在2017年国家队集训过程中,腰伤爆发,她被紧急送往四川骨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在医院的这段时间里,她忍不住焦虑,曾经清晰明朗的道路如今却浓雾弥漫,队友们在红土地上挥洒热汗的样子让她无比羡慕。

“我还能继续打球吗?”哪怕坚强如她,也不禁动摇。

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完成医生给的康复任务。日子一天天熬过去,腰伤终于在一个月后有了好转,她又看到了希望。一直到现在,她每天也会做康复训练来维持状态。

13年的垒球道路,有坎坷也有质疑。对此,奚凯琳用2011年到2021年国内垒球一类赛事全冠的成绩单作为回应。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和其他接手不同的,除了体格,还有她性格。

对于自己的性格,奚凯琳如是评价:“我其实还蛮暴躁的。”她的暴躁出现在队友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

但真当队伍被打崩溃,她依旧会对着场上的队友高喊:“加油啊!”会给投手鼓气:“来,往我手套里砸!”

“我比较适合像王兰这样强势的投手。”她笑着说。

奚凯琳生在夏天,有着阳光一般敞亮热烈的性格。在球场上打球如此,玩王者荣耀时亦是如此,奚凯琳喜欢玩输出位,驰骋峡谷:“我绝不辅助。”

为了磨脾气,早在业余队时,她就时常同棒球队的朋友相约钓鱼,训练中的劳累和压力也在这时得到了缓解和释放。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这个爱好在她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后仍然保持,即便是作为首钢金鹰女垒队员在美国参加美国职业垒球联赛时,她也会和助理教练一起海钓。在佛罗里达州的训练场离海边很近,在这里她收获的不仅是新的钓鱼体验,还有新的打球理念。

2017年到219年间,中国女垒在美国参加了139场职业垒球比赛,和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对弈让奚凯琳知道了什么是“被吊打”。体格和实力的悬殊让她差点失去信心。

“我们和美国的垒球文化有差异,美国队员从小就打,氛围好,对垒球的熟悉让她们比赛时非常自信,就像兵乓球对中国而言。”

美国垒球队员的球风延续美国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每个人都带着“老娘天下第一”的气场。美国运动员旺盛的表现欲和其本身的文化分不开。

认识到这一点的奚凯琳放下了对失败的畏惧,直面实力的差距。只有毫无保留的“敢打”,才会走向“必胜”。

“我相信努力不会辜负我。”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美国的历练让她的打击水平得以突破,在2021年全国女子垒球锦标赛上,她以7支本垒打斩获本垒打奖。

紧接着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奚凯琳扛住压力为江苏队打出追平比分的关键安打,使得球队士气大增,最终得以蝉联冠军。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连续称霸十三届全国锦标赛的江苏队,在全运会的佩奇制赛场上,接连收到来自辽宁队、上海队和四川队的挑战。

在最后一天的决赛中,若想拿到冠亚军决赛的入场券,江苏队必须先打败严阵以待的上海队。而此前的小组赛中,江苏大意失荆州,以0:2输给了上海。

赛时,双方队员们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到第五局结束,上海仍以2:0领先,场上凝重的氛围挥之不去。进攻屡屡失利后,奚凯琳和队友们的脸上均是藏不住的失落。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六局上半,同为国手的陈佳以一支二垒安打开启了江苏队的进攻,紧接着队长李欢的一支安打将她送回本垒。轮到奚凯琳的打席时,已经有一人出局。

坏球,界外球,坏球,好球。此时李欢凭借出色的脚程,偷上二垒,现在只需要一记安打,李欢就有机会跑回本垒。

奚凯琳又击出一记界外球。教练喊了暂停。稍作沟通后,她回到打击区。

举棒,撤腿,直面投手。

奚凯琳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赢。”

飞驰而来的球和棒子碰撞,球化为明黄色的光斑越过中外场,落在靠近本垒打墙的地方。

“安打!”随着解说的一声大吼,全场沸腾了。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终于,奚凯琳心中憋着的那股劲释放了出来,这支追平比分的关键二垒安打让她再也忍不住,在垒上向队友们高举拳头示意。她的拳头充满了力量,仿佛在向全场宣言:“我奚凯琳绝不服输!。”

该场比赛,奚凯琳贡献了4支安打,助力江苏队在第八局以5:3获胜。此时的江苏队譬如破竹,势不可当,在下午冠亚军的争夺赛中,很快便以7:0击败强敌四川队,写下了全运会三连冠的传奇。

比以往更来之不易的胜利让江苏队的姑娘们喜形于色,她们围着年过花甲的宋秋元教练,将他高高抛起。“跟了宋指十几年,除了技术,他教会我更多的是做人。”说到这,奚凯琳回想起刚入队时爱耍滑头的自己。垒球让她成长了太多。

“队伍需要的时候总得有人站出来。”回忆赛场上的心态时,奚凯琳如是说,“有时候打垒球并不仅仅是体力和能力的比拼,更多是一种信念。当压力轮到我的时候,我不怕,不能输,我能打下来!”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2016年,国际奥委会投票通过了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新增五个项目的提案,棒垒球时隔12年重回奥运大舞台。奥运会上,垒球只设女子组,垒球女孩们均为此欢欣鼓舞,奚凯琳也不例外。

然而,在2019年的大洋洲奥运会资格赛上,中国女垒却与东京失之交臂。

“对于中国垒球来说,我们没有垒球职业联赛,奥运会就是最高级别的比赛了。作为运动员,不能打奥运会总归不甘心。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是垒球是团队项目,很多时候对个人来说,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起19年的战败经历,奚凯琳难掩失落,“19年是我垒球生涯里状态最差的一年。”

她感慨道:“意难平。”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2024年巴黎奥运会,棒垒球项目再次出局。奚凯琳把期望放在了2028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但她却不敢表现得过于热切。

“2028年,33岁。”她在计算自己能否搭上这班暂未对外售票的列车。

“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打到那个时候,但现在是以奥运会为目标。”

目前,奚凯琳和女垒队友们正在备战2022年的亚运会。带着逆境成长、永不放弃的决心,她们渴望寻求新的突破。

采访

小记

Q:“如果没有走上垒球的道路,你觉得你会做什么?”

A:“我没有想过。可能金融方面的吧,因为我小时候数学还挺好的,哈哈。”

专访|奚凯琳:关键时刻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李欢

中国垒球协会特邀撰稿人

本文独家供稿中国垒球协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中部分图片由奚凯琳提供,视频由李欢投稿制作。

来源:中国垒球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