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我的壬寅春

SPRING FESTIVAL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休整的时机。值壬寅春至,本报特策划“我的壬寅春”专版,关注书家在春节期间的近况,约请部分书家用简短文字记录春节期间发生的趣事,突出生活化、趣味化,本期刊发林峤、周庶民、林玉梅、韩戾军、冯印强、陈新亚、张公者、谢少承、陈加林、杨锁强等书家的“壬寅春”,以飨读者。(编 者)

1

林峤:

又老一岁,还是老模样吗?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林峤(左一)与家人留影于中国海花岛听海湾

陪女儿、老婆在海南儋州度假已有6天,除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外,每日必须完成的书法功课并未减少。时间过得真快,今天已是辛丑腊月二十八了,又到一年辞旧迎新时,头上白发新增了不少,脸上皱纹也多了一道道。每逢春节将近,人们总会感慨“又老了一岁,一年有哪些收获?”

今年是我打基础的一年。虽意外获取“双奖”(第七届“兰亭奖”书法创作铜奖、《林峤汉佛造像》获第29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银奖),但都是去年以前努力的事儿,同今年没什么关系。汉魏隶书、章草、楷书是我今年关注、努力的重点,特别是近半年,对章草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收获颇多。知易行难,个中甘苦,难于言表。然而,与古今之成大境界者的惨淡经营相比,又何其微不足道。

我深信功夫不负苦心与执着,机会总是预留给有备而来者,所以,艺者欲求成功,无须赘言,必须付出超常数十倍的努力才行。“世上功成事非易,唯多炼狱始方成”,皆须炼狱般的磨砺,呕心沥血的付出,才有成功的光临。为此,我愿付出不懈的努力,继续坚持“入古出新”的自然之道。

平凡而有滋有味儿的日子,是靠好的心态支撑的。我坚信,只要心态年轻,有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便不会有老去的一天。

2

周庶民:

回老屋和母亲一起包汤圆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周庶民与母亲一起包汤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每逢春节,回家团圆,国人期盼,彰显中华文化与淳朴乡俗。腊月乃过年之序曲,初一始,因地域和民俗差异,各地形式多样,但辞旧迎新、合家相聚之精神追求一脉相承、永恒不变。筹备过年,事无巨细,写春联、书吉语、买年货,等等,增添文化气息和浓浓年味,祝福新年,寄语未来!

过年延续不变亲情,裹挟淳朴而亲切之民风。年夜饭,老少齐聚,拉家常,往事回首,可忆儿时交往、少年求学、初生牛犊,青葱岁月,踌躇满志,人生奠基;中年责任与担当,行稳致远,各领风骚;老人则关注生命与健康,文化养生,运动健体,老有所乐。间隙杯觥交错,满堂笑声,其乐融融!

观春晚共守岁。除夕夜,家人围坐,文化搭台,名星上阵,张一曲李一舞、王相声杨魔术等,尽收眼底,民俗文化大餐风景无限。零时,新年钟声响彻云霄,新年新气象,新春意盎然。

初一早餐——吃“元宝”,寓意团团圆圆。人勤春早,6点起床,母亲领衔,余列其中,捏面加馅,一会工夫,九九八十一,下锅煮沸,全家老少二十余人齐分享,甜甜蜜蜜开好头。捏汤圆乃母亲所传,为我厨艺之首、也算唯一,年年初一起早参与劳作,展我风采,心生欢喜!

早餐后,上坟祭祖,吾家年俗。儿时记忆,几十年风雨无阻,父辈率队,全员参与,点香燃烛,阴币若干化为灰烬,鞭炮齐鸣,念祖安康,保祐后生,乞盼上学绩优、工作顺利、财源广进、国泰民安!间隙,访友问亲,互致新春,寄予来年!

回首往事,匆匆过客,物事人非,几许乡愁,青山依旧,岁月静好。明年,还要回家,惟愿老屋在,父母安康。

3

林玉梅:

正月里来呷茶话仙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林玉梅与好友品茶

闽南人好呷茶。心情愉悦时,可以“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烦恼时,“人生几多烦恼事,且随我茶香飘散”;忧愁时,且“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相思寄茶人”;独处时,“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茶香便不同”;有朋自远方来,则“寒夜客来茶当酒”。

正月初三,晨起,窗外,雨淅淅沥沥,依然下着,沏壶茶自独饮,很是应景地翻阅文徵明《煮茶》,赏字清爽劲雅,品文真挚感人。残雪消融后,悠然晚风前,坐拥禅榻,地炉煮茶,“阳羡月”“惠山泉”,佳茗配好水,闲情心、自煎之,此等茶中至味,乃雅事乐事也,文公懂茶爱茶之情跃于纸面。

独乐不如众乐,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遂兴起,邀上三五好友,来呷茶话仙。吃茶无需热闹,喝的是茶、讲的是意、享的是情、解的是心,是相约共呷一壶茶的真趣。贵在雅、静、真。呷茶的地方可以不豪华奢侈,但需安静雅致,除却世俗喧杂,置身松竹琴韵、水仙亭亭、茶韵袅袅间,“偷得浮生半日闲”。水开、烫壶、烫杯、冲茶、斟茶,走一遍“关公巡城”,来一起“韩信点兵”,呷一口茶,道一声“好茶……”惬意舒适!品味舌尖上的浓淡、厚薄、苦甘,感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遇。海阔天空,从春晚的“只此青绿”聊到中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从天文、历史、地理聊到购物、旅游、养生;从工作的辛苦、职场的挑战聊到收获的喜悦、坚持的成果;从对长辈的尽孝到子女的教育……尽兴处,不忘斩墨挥毫,洋洋洒洒、渐入佳境、岁月静好。这样的日子,“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感受到的快乐很简单,一杯茶的交集,饮茶之道,源于茶,更是水淳、器雅、景致、情至、心安、人和之呈现也。试问陶毂、卢仝两位爱茶之人,以为何?

4

韩戾军:

忙乱的春节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韩戾军参加新春相关活动

这个春节着实有些忙乱,两年以来的疫情困扰,使得俗务纷集。本来准备好的“第四届吉林省美术馆百联迎春展”线下展,由于“奥密克戎”,只好转为线上,这个展览接地气,颇受观众追捧,事先准备好的开幕式及为春城百姓写春联也只好取消了。好在我们印制了几千副春联进社区、赠观众活动开展起来了,同事们忙得不亦乐乎,但百姓喜爱,观众欢迎,我们就无比欣慰了。匆匆去参加吉林省政协会议,原本被封闭起来了,但省文旅系统职称答辩会要求参加,开小差做了一天答辩工作……当然匆促之中还是没忘了挤点儿时间给朋友、同事写些春联,写字嘛,逢春节应尽的本分,奈何奈何!

5

冯印强:

“一个人”的春节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冯印强慈善捐助活动现场

已经是初一早上的五六点了,乌海的天还是黢黑一片,丝毫没有将要亮的节奏。小时候,总听河南老家的长辈唠叨着“黎明一阵黑”的谚语。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太阳将要出来以前,光线投放在东海平面上,然后再经过大气层的折射,使得我们老家这个地方有一种天将要亮的感觉。当这种折射现象过后,太阳实际还没有出来,于是天又暗了下来,这就是黎明一阵黑,也就是我们所谓“黎明前的黑暗”。这种自然现象乌海显然不存在。乌海这座城市总是跟它的日出日落一样那么直白,该黑黑,该亮亮,缺少一种委婉回环。这或许就是乌海独特的性格吧。不过,这也是我一直崇尚的品格。

外面没有鞭炮声,静得出奇。昨晚睡觉以前特意没有关灯,过节嘛,怎么也应该营造点灯火通明的节日气氛吧。突然觉得,此时的灯光照射下屋里显得空荡荡的,倒是把狼藉一片的餐桌,照得那么显眼。

很理解滑县老家的疫情防控政策,所以选择一个人在乌海过年。还好,乌海的要好朋友们纷纷把做好的过年美味给我送了过来,着实让我倍感温暖。

除夕年夜饭,是几位挚友特意相约过来陪我一起过的。酒本感性,茶则知性;酒是诗,茶则近乎玄。侃侃而谈中,一任思绪驰骋;觥筹交错间,忘却思乡烦恼;兴之所至时,也能斟满再干。加上旁边电视里面春晚热闹而杂噪的声音伴随着,显得很有年味儿。乌海一个人的春节,有挚友们的陪伴,真好!

送走朋友,可能是因为酒至酣畅,抑或是茶的原因,让我反而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春晚已经结束了,看一下有其它好的节目没有吧,翻到某一台正在播放一档电视剧《绝处逢生》,里面有个“余二斗”的人,繁体字竟然给写成“馀二斗”了。顿生反感,感觉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缺少文化了。快凌晨两点了,别评头论足了,洗洗睡吧,明天的第一缕阳光是虎年的第一缕阳光。

6

陈新亚:

立春记事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陈新亚孙子志墨与小梅合影

壬寅初四,立春,雪晴。先后来山居客人有三队:诗人,书友,医生。试煮前时所采冬叶老茶,饮者皆说品味甚佳,因嘉其名曰雪茶。或款谈自然农耕理法,或问村里尚有可居旧宅否,复读本县古隐逸者诗,无不快然。午后医生朋友来叙,不避指拙,发兴为之鸣琴,奏《白雪》《渔樵问答》《梅花三弄》等曲。客去,急呼孙子志墨,商量移梅花事。将彼时所育梅苗三株,植于本草园门侧,新修小池边,和旧土屋前岸,分别加名曰:虎泉,守泉,知白(小孙备字,与梅分享)。明日,偶兴凑成40字,以记其事。

忧疫年关紧,逢春霁望遐。

客来询隐宅,泉沸试冬茶。

空磵鸣环珮,晴峰照雪霞。

与孙商议好,南圃种梅花。

7

张公者:

春节琐记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张公者大年初二在公园随拍

今天是虎年春节。

还未起床便开始回复拜年信息。有说“群发的就不用回了”。群发拜年信息,就像过年放炮,不放炮,没年味;可放多了又不限时间,真会影响他人休息,甚至会给有些人造成病症。

每天第一件“工作”,是浏览国内外新闻。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军事……除了不关注演艺界的事儿,其他都会浏览。也往往就一个事件,会找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报道来看……最让自己惭恨的是不懂外文。

从女儿书柜中拿来《理想国》读。经典需要在不同年龄阶段重新阅读。前些年出国很方便、安全,每每见到西方人总是向你微笑时(与我们见到陌生人不同),就在想他们为何会如此。便认真去读西方哲学,答案根源都在这里。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我们有老子、墨子、孔子、韩非子。不同的是东西方选择了不同的哲学。我们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道、儒、法都用过,就不用墨家……

太太又喊我吃饭了,感觉刚吃过饭又要吃饭了。早饭时,太太就问下顿“想吃啥”。经常见人们说“小时候如何如何”。小时候过年才吃上肉,当然太香了。小时候是“有什么吃?”现在是“想吃什么?”要真心地感谢这40年的改革开放。

从昨天到今天满天满嘴都是“虎虎生威”。然后是今晚国足被越南踢了……而这结果都是必然的……

俄罗斯世界杯时,曾经写过一首诗:

这只球,就在脚下,

往前踢,是进步与希望;

往后踢,是倒退与乌龙。

8

谢少承:

行走的春节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谢少承写“福”字

因为正月初二要出差汕头,初一上午便去做核酸检测,虽是大年初一,检测排队人数也不少。

初二下午到达汕头,并度过愉快的一天半时间,初四一早要返程,初三下午又做了核酸采样,医生说晚饭前后会出结果。因为怕耽误行程,和衣而睡个把小时后,又醒来看手机,照旧没消息,心中甚是不安,这时,睡也睡不着了!手机在手中不由自主地翻来翻去,看了几次检测报告终于显示核酸检测“阴性”,才算放心!

或许是没睡好觉,或许是初三晚餐吃海鲜细菌中毒,初四这一天肠胃不适,头痛发烧,到家后终于全吐了,睡到了初五早晨,方才缓解。

起床后,见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和阳光,心中又升腾起愉悦和幸福的感觉!

9

陈加林:

春消息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陈加林春节期间爬山留影

年复一年,不经意一个甲子,属壬寅,童年欢喜年至,因有压岁包,老来可以给压岁包,搏童孩一笑应是,还可以放爆竹,同样欢喜年。

时下,手机隔断了融融年味,家人都各持一机,海量信息眼花撩乱,择其喜好心游万端慵态一团,眼睛一张手机在手。自不另外,但觉少了点什么。

期待团年的年夜饭,春晚的开始,成了共享时刻似乎才有团年幸福感!

除夕的钟声是辞牛年迎虎年的钟声,预示着辞旧迎新的春天的到来,启蛰万物复苏的季节,昨日的感慨,明天的万千思绪定会在这时刻溢出。疫情肆虐后平缓带来心安,阳和启蛰的春景,更期待家人好友郊游,洗涤旧年的尘埃与迎来新年的惬意,多少会是有些慰藉。撮管舞两笔抒情达意,自该是“南邻北里哪知物外佳游,左琴右书谁知个中趣味”,春节几日新春的问候语应该是赠与曾关怀、关心、帮助、助我一臂之力的亲朋好友,善良的朋辈,祝福你们新年好!

最后用近日写的打油诗祝福书界同道新春万福:“回眸六旬弹指移,纵横大摆天下笔。书坛雏凤开新境,挥从万象显劲力。”

10

杨锁强:

苏州的春节与春节的苏州

《中国书法报》丨 我的壬寅春(一)

杨锁强在苏州留影

壬寅虎年春节,应女儿、女婿邀请,来苏州团聚过年。正值古城长安疫情封城解封,加之从未去过苏州,便成行了。

由于专业的习惯,对苏州的自然与人文便更多地关注起来了。参观苏州博物馆,游览拙政园,晚上听苏州评弹。观虎丘,游太湖、金鸡湖、独墅湖。参观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游览高校,品苏州美食,走亲访友。那种踏上从未涉足土地的新奇感是不言而喻的。故多生感慨。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文化滋养并塑造了苏州人水一样的性格,温柔、雅韵而低调。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孔子曾评论泰伯亦有“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的至德圣人尊称。从而形成了吴文化的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崇文重教,经世致用;柔中蓄劲,雅不废俗;惟精惟新,人巧天工的特色。而古周原是余之故乡,追寻周人遗迹,冥冥之中来到苏州也许是天意吧。可贵的是自清代以来,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苏州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无疑苏州是文化转型的杰出代表。任何一座城市,无论历史多么辉煌,但总是代表过去。苏州的老城区文化遗存保存完好,而新城区面向现代与未来。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有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其道路宽广,高科技云集,生活闲适,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说农耕文化造就了古长安的辉煌,那么,随着宋代经济中心的南迁,海洋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则造就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繁荣与昌盛。我深切感觉到这种地域文明的差异。

苏州是国内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城市之一。女儿是父母的贴心棉袄,等老了,定居苏州太湖畔,与圣贤泰伯为伴,不亦乐乎!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书法报》第355期第3版

监制:杨超 朱中原

编辑:李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