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婚内爱情保鲜,太难了?

世上最难经营的公司,是家庭;最难相处的关系,是夫妻。自从以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诞生以来,婚内爱情保鲜就成了经典难题。这也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家最热衷研究的课题之一,至今没有最优解。

中国城市婚姻满意度:中等偏上

据民政部2021年5月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平均每年办理结婚登记1000万对左右、离婚登记近400万对。

你的婚姻幸福吗?如何婚内爱情保鲜?带着这些问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课题组于2021年7月至8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西安、太原、南宁十座城市,对20-49岁的受访者展开婚姻满意度调研。

由于课题组选取的这十座城市涵盖一二三线城市,可以客观体现中国当下城市人口婚姻的现状。

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婚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平均得分为3.79(满分5分),70%的受访者的婚姻满意度得分在3.5分以上。有意思的是,男性对婚姻的满意度(平均得分3.95)高于女性(平均得分3.64)。与此同时,夫妻中男性的收入、学历高于或与女性相当时,婚姻的满意度更高。也就是说,女强男弱的婚姻模式,满意度较低。

而且,“中年危机”在中国城市家庭普遍存在:在20-49岁区间,随着年龄增加,婚姻的满意度逐渐下降,40-49岁(70后80后)中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

婚内保鲜方面,需要夫妻双方在行为层面有所维系。例如,调查中超过九成的中国城市夫妇向对方做出了“相伴一生”的承诺,近七成的受访者经历过正式求婚,他们的婚姻满意度也明显更高,特别是在90后夫妻中。

中国城市居民向配偶表达爱意的比例很高,超过75%的受访者至少一年数次向配偶表达爱意。包括约会、互赠小礼物之类的浪漫行为也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毕竟,婚姻是需要去“经营”的,持续“投资”也必不可少。

最终,这一课题组最后的结论是,更加匹配的夫妻特质,更加平等的夫妻关系,是美满婚姻的基础。而承诺、沟通和浪漫的交互行为,让婚姻生活更加温馨。

30个月爱情保鲜期后

婚内爱情保鲜,太难了?

婚姻满意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夫妻双方期望从中获得什么。如果是持久的爱情,那很多人可能要失望了。钱钟书曾说:“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辛迪·哈赞(Cindy Hazan)女士用了三年的时间,对美国5000对25-45岁年龄层夫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再经过相关医学心理测试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男女之间产生真正爱情只能保持18-30个月。这段时间已经足够让男女相识、约会乃至结合和生子。过了这一段时间后,一般不会出现彼此感觉到对方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现象;男人、女人拥抱时的力度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5%和25%;接吻的热量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0%和35%。与此同时,男人女人彼此注视的时间也要比当初减少约15%和20%。

哈赞女士指出,男女爱情是由大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会迸射而出,就是所谓的亢奋,欲罢不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肌体内渐渐会对这3种化学物质产生一种抗体,两年之后,这3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就会消失,男女之间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随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只是现代产物

如果爱情的保鲜期如此短暂,那超过30个月的婚姻,婚内保鲜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研究了婚姻的历史,发现人们并非一直为了爱情而结婚。

她在书中写道:婚姻从根本上说与爱情无关。作为一项经济和政治制度,婚姻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不能仅仅以爱情这种不理智的东西为基础。正因为婚姻作为合约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婚事才不能由两个当事人全权决定。亲属、邻居,其他局外人,譬如法官、神父或政府官员,通常都会参与到婚事的磋商中来。即便是两个人自己安排了婚姻的转接分合,那多半也是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考虑,而不是爱。几千年来,从最早期的文明开始,对中下阶层来说,婚姻的经济功能要比个人的满足感重要得多,而对上层阶级来说,婚姻的政治功能排在首要地位。

到18世纪末,个人对伴侣的选择取代包办婚姻成为一种社会理想,人们被鼓励为爱情而结婚。5000年来,婚姻第一次被看作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私人关系,而不是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同盟系统当中的一环。

到20世纪60年代,在双方同意之下“以过错婚姻为幌子”进行的离婚,已然在许多国家成了“例行的法定程序”。当女性对个人实现的期望值增加,同时又愈发经济独立时,离婚率就会加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无过错离婚”的流行,更多的是对婚姻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带来的结果,而非原因。

婚姻曾经是通往成年生活和声望地位的大门,也是人们获得最多资源、汇聚最多劳动力的最佳方式。如今,婚姻仍然能够让两个人整合资源,进行劳动分工并积累比单身时更多的资本。但是它不再是人们为未来投资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它是一项比过去更加冒险的投资。

当爱情正在逝去而自己需要承担比单身时更多的责任时,不少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婚内爱情保鲜,而是自己是否还需要继续这段婚姻。

“完美爱情”是否存在?

既然人类本能的爱情冲动只能维持30个月,那么是否可以人为延长呢?

一种理论是,人类需要去学习如何爱。

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把爱比作一门艺术,他认为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一段幸福的关系,往往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互相吸引、互相陪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欣赏。

如果一段婚姻包含以上这些特质,那么即便过了30个月,双方依旧有爱,可以扛过“七年之痒”并继续维系下去。

另一种理论是,“配方”爱情可以持续更久。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因论(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他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承诺三个基本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在他看来,爱情其实也能持续一生,但需要同时满足这3个因素,并且通过这3个维度的强度预测爱情的“保质期”。

同时拥有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因素的爱情被称作“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据斯滕伯格在1998年的调查显示,“完美式爱情”中的双方享受着“灵魂伴侣”式的真爱体验,在陷入爱河至少1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都会维持良好的爱情关系,这样的夫妻无法想象世间还有其他任何人能替代对方并度过如此漫长的时光,他们携手解决了人生中的一系列困难并享受和对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但斯滕伯格没有揭示“完美式爱情”在现实婚姻中的真实比例是多少。如果比例很低,是否意味着这样的“神仙眷侣”只能令人艳羡而很难效仿?

哪怕学习去爱,或者努力去达到“完美式爱情”,也可能力不从心,或者婚姻经营失败,传统的“七年之痒”理论似乎就派上了用场。

婚内爱情保鲜,太难了?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品。1955年,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结婚7年的出版商,当妻子和孩子去乡下度假时,他遇到了一位刚搬到楼上的漂亮女房客,让已婚出版商产生了性幻想。最终,在各种矛盾心理的碰撞下,他决定立即赶往妻子和孩子所在的度假地。

随着电影的流行,“七年之痒”成为男女对婚姻现状不安的同义词。事实上,有关“七年之痒”的研究早于电影上映,但是否是“七年”就不一定了。著名的《金赛性学报告》就提到,有40%的已婚男性声称他们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求婚外性关系,其中大部分人发生在婚后前五年,与此同时有20%的已婚女性承认有婚外性关系,其中半数是在婚后第七年之前。

此后,有关婚姻的“七年之痒”研究波及全世界。在联合国的一份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计年鉴显示,结婚的第四年是离婚的高峰期。

而一份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大学进行的调查,共访问了4000对夫妇并跟踪了20年之久,结果显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侣感情生活的重要关口,不少男女是在共同生活了14年后分道扬镳的。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数据支撑。2020年,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联手区民政一起做了一系列有关婚姻数据的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七年之痒”,但是从初婚到离婚,从平均数上看不论男方还是女方,都维持在10-14年之间。数据显示,离婚中男性大多在41-43岁之间,女性在37-40岁之间。因此,结婚十年,人到中年,夫妻双方应有警惕,感情淡了学学经营技巧。

婚姻咨询靠谱吗?

在欧美国家,互生倦怠的夫妻会去婚姻咨询师那里进行咨询。就如同电影《婚姻故事》一开头那样,准备离婚的夫妻往往会去试着一起心理治疗一番,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是否还有挽回的可能。

婚内爱情保鲜,太难了?

在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却是尴尬的存在。

2007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发布婚姻家庭咨询师等国家新职业,人才缺口一直很大。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婚姻咨询师,至少要有三年的官方认可研究生学习以及多年的实习医师期,同时要接受一名执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5000个小时,并通过由国家组织的口头和书面测试。通常来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5年时间。而在中国,成为一名婚姻咨询师相对容易得多:心理咨询师经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依法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习1年,经实习单位考核合格后,就可从事心理咨询服务。

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与此同时,情感咨询类证书在市面上有十几种,如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婚恋情感指导师等,颁发机构也各不相同,有网站、协会、服务中心,并且都在大摇大摆招生并组织考试。

因此,婚姻即便出现问题,中国夫妇选择去找婚姻咨询师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多是向亲友、居委会、妇联乃至律师寻求帮助。

如果你是悲观主义者,阅读了上面的几段文字以后可能会问:既然爱情是短暂的,保鲜是困难的,为什么还要结婚?

美国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在她1992年的著作《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性、婚姻和外遇的自然史》中就给出了部分答案,这本书在20多年后进行了增修和再版。

在费舍尔看来,“我们进化出了坠入爱河、结成伴侣的大脑回路”。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越来越将爱情视作是社会生活的重点。她发现,现如今许多人对爱情慎之又慎,延长了结婚前的相互了解时间,人们借助形形色色的书本、杂志、博客、电视广播脱口秀和治疗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努力地经营爱情和婚姻。

如今人们的婚姻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比如费舍尔本人尝试的“分开同居”(LAT, living apart together),在这类婚姻里,夫妻二人不会一直住在一起,他们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同居,另外几日则分开独居,各有各的生活。

婚姻规则正在改变,但人类为爱情而设的大脑是不会改变的。费舍尔坚信,婚姻制度在未来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是配偶动物,实行单一配偶制。在这世上的大多数地方,大多数人会在某个时刻与单一个人陷入爱情,并缔结关系。当然人们也会离婚和再婚,但作为配偶动物,只要我们还存在,就注定要去爱、寻找伴侣。”

从某种意义而言,即便婚内爱情难以保鲜,也无法阻挡人类前赴后继步入婚姻的殿堂。记者|金姬

继续阅读